钟化民能在百姓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百姓做主,这才是爱民的最好证明!爱民是个永恒的主题,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我们必须将这个爱民这个主题一直贯彻下去。
◎史海撷英
钟化民治惠安
有一年,惠安城内交通枢纽洛阳桥被大水冲坍,过往行人只得摆渡过河,船少人多,常有人溺水。修复此桥工程量大、难度也很大。钟化民下定决心修复此桥,相传他预先为修桥之事祷告海神,果然潮水五天不至。钟化民召集富户筹钱,商人农工出力,自己不但捐俸禄,而且带了衙门人员亲自到工地劳动。历时年余,洛阳桥重建,造福百姓。御史安九域到福建巡视,所到之处无不歉收,唯有惠安却是一片丰收景象,征询原因,才知道是钟化民廉明公正、治理有方,于是安九域向朝廷举荐钟化民。因此,朝廷调他到乐平任职,惠安数万百姓向朝廷请留不住,乃夹道欢送钟化民。
◎文苑拾萃
再和眉士原韵
(明)钟韫
女儿桥畔接清溪,久别莺花蔓草迷。
书到几曾看过雁,梦回重与听鸣鸡。
相看此日头俱白,转忆当初发未齐。
与尔挑灯忘夜永,明朝归路下塘西。
周忱深入下层
◎身为野老已无责,路见流民终动心。——陆游
周忱(1381—1453年),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水人。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选庶吉士。自请进文渊阁,与修《永乐大典》等。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虽有经世才,但浮沉郎署20年,未得升迁。夏原吉知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荐迁越府长史。宣德五年(1430年),又经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的赏识,被荐为工部左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周忱在江南任职(周忱任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各府,总督税粮)时间久了,与当地的官吏、百姓互相熟悉得像家人父子一样。每到村庄,都不要侍从的骑卒,与农夫和送饭的妇女面对面交谈,态度平和地问他们有什么困难,为他们商量讨论解决。他对待下属,即使是小官散吏,也都真诚地咨询并接受他们的意见。对有才能的地方长官,像况钟及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府赵豫、常州府(今江苏常州)知府莫愚、同知赵泰等人,就推心置腹地与他们商量计划,一定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各种事没有办不成的。
他常到松江查看水利,发现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上海之间,沿江长了许多茂盛的杂草,多淤塞了河流,就疏浚长江上流,使昆山(今属江苏)、顾浦各处的水,急流奔泻而下,壅塞之物因而全被涤荡净尽。
然而当时说起理财的人,没有超出周忱之上的。他理财以爱护人民为根本。他设立济农仓,虽然与百姓约定交粮日期,但是到时大多不去追迫索取。每年征收完毕,过了正月中旬,就下通知发放粮食,说:“这是百姓交给朝廷剩下的粮食,现在退还给百姓去用,大家努力耕种朝廷的田地,秋天时再向朝廷纳税啊!”他所做的紧与松的灵活变通,都可以为后人所效法。
代宗景泰(450—456年)初年,江北发生大饥荒,都御史王竑向周忱借3万石米。周忱为他计算到转年麦熟时所需的数量,给了他10万石。
◎故事感悟
周忱管理财政和赋税,使民不受扰害而仓廪丰足,都是他竭尽公心为国家的体现。
◎史海撷英
田粮运输的改革
粮食的运输征解是田赋制度中一个十分困难与棘手的问题。当时,江南田粮运送北京,有军运,有民运。民运中,运夫百姓的负担相当沉重,“军船给之官,民则僦舟,加以杂耗,率三石致一石,往复经年,失农业。”周忱与漕运总督陈瑄商议,将江南漕粮兑给漕军运输,具体办法是:民运至淮安或瓜洲水次交兑,然后由漕军运至通州。每正粮一石民运至淮安,加耗粮5斗,运至瓜洲,加耗5斗5升。江南卫所官军就附近仓廒直接运输,另加给过江米2斗,铺垫芦席费5合。这个办法,农民既省费用又便利,漕军也得到了实惠。
◎文苑拾萃
弃妇辞
(明)周忱
回车已驾衡门下,将去复留情不舍。
举家欲语畏郎嗔,独自登车无送者。
吞悲惟恐路人知,默默还思初嫁时。
父母殷勤受明礼,良媒宛转来通辞。
入门即听舅姑语,妇道营生在勤苦。
淡妆不用画蛾眉,朝采蚕桑暮机杼。
亦知朴陋人所厌,习成天性终难变。
丈夫有才常好新,贱妾薄命何嗟怨。
缲丝在车犹未除,亭午当炊谁下厨。
但得新人亦似此,庶免高堂烦老姑。
到家无面见邻姬,独掩寒闺双泪垂。
小时只恨青春促,今日方愁年老迟。
郑板桥护民
◎但令四海歌声平,我在甘州贫亦乐。——郭登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著名书画家、金石家、诗人。他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
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考中了进士,后来被派到山东潍县做县令。
当时,正值当地连年受灾,粮食歉收,一斗粮食卖到1000多个铜钱,许多老百姓因无钱买粮,只好忍饥挨饿,在生死线上挣扎。看到这种悲惨的情景,郑板桥心里非常着急。为了赈济这些饥民,他一方面决定对潍县县城进行维修,招集当地的饥民,让他们修筑城墙,开挖护城河,以工代赈,来领取救济粮;另一方面,他派人去县里的大户人家,劝说这些富户拿出粮食,开设粥厂,施舍饥民。
同时,为了稳定社会,郑板桥还采取了一些比较严厉的措施,特别是对于那些乘荒年囤积居奇,企图攫取暴利的不法商人,都命人查封,责令他们按照平常年景的价钱卖粮,不许哄抬粮价,这样稳定了粮食市场,也就稳定了人心。还有凡是一因为粮食纠纷争论上官府的,郑板桥总是偏袒贫苦之人,而重责奸商富民。
那些用钱捐了监生的富户,以粮食纠纷上告到郑板桥,想让他惩罚百姓。
郑板桥升堂以后,把这些人召上堂来,先怒目圆睁地大骂道:“你们这些驮钱的骡子,有什么要对老爷说的?”有些不待他们说完,就命手下人抢下他们头上的帽子,用脚踏扁;有的则让人揪住他们的头发,用墨笔在他们的脸上乱涂一气,随后就把他们轰下大堂。
这样一来,当地的富豪奸商知道郑板桥偏袒老百姓,都非常害怕他,而当地的贫苦百姓,因为郑板桥的救济,得以度过灾荒生存下来。
◎故事感悟
郑板桥热爱劳动人民,认为劳动人民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这种“以民为本”的观念,违背了当时皇权高于一切的封建思想。他虽然身为清王朝的大臣,但在地方执政时,尽力为人民办好事,关心人民疾苦,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他的思想和行为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史海撷英
郑板桥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30岁以后卖掉以前开的学馆,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的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
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郑板桥32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33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京期间,他结识了紫琼崖主人。35岁客于通州。36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37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39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识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文苑拾萃
桃叶渡
(清)郑板桥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
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怀良知以德化民
◎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罗大经
陆陇其(1630—1692年),原名尤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学家。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任河北省灵寿县知县,康熙十四年四月授嘉定(今属上海)知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魏象枢以“天下第一清廉”为由,荐举陆陇其补转知灵寿(今属河北),以清正廉洁而著称。以疾归家,离任时,只带了几卷图书和妻子的织布机。俞鹤湖诗赞曰:“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卒。
陆陇其于康熙十四年(675年)授官为江南嘉定(今属上海)知县。嘉定是大县,传统多为奢侈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