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良:推重良心
7195200000015

第15章 心有良知,为民造福(6)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宋朝时期,有一桩案件很长时间未能解决,周敦颐上任后,一审问就马上搞清楚了。乡里人的都惊奇地说:“就是老吏也比不上呀!”

刑部的使者向朝廷推荐周敦颐,后来他就被调到南安军任司理参军。

有一囚犯依法不该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却想治囚犯于死地。王逵是一个残酷无情、凶狠蛮横的官吏,人们都不敢和他相争,唯独周敦颐与他争辩论。王逵不听,周敦颐就交出笏板,准备弃官而去,他说:“像这样还能够做官吗?用杀人来媚取别人,我决不干。”

王逵有所觉悟,囚犯才免得一死。

后来,由赵忭及吕公著推荐,周敦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昭雪冤案恩泽众人为己任。

周敦颐巡视部属、考察刑政不辞劳苦,虽然瘴疠疾病流行,地处险远,也照常巡视审查。后因病请求出任南康军太守。

◎故事感悟

周敦颐人品高尚,胸怀洒落,就像天朗气清时的和风,雨过天晴后的明月。不苟取虚名而锐意追求志向,轻视求取富贵而重在得取民心,薄于自身的供给而款待孤单无靠的人,鄙视迎合顺从世俗而崇尚志同道合的永存。

◎史海撷英

周敦颐开创理学新局面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700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文苑拾萃

按部至春州

(宋)周敦颐

按部广东经数郡,若言岚瘴更无春。

度山烟锁埋清昼,为国天终护吉人。

万里诏音频降下,一方恩惠尽均匀。

丈夫才略逢时展,仓廪皆无亟富民。

李信圭请免杂徭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谢榛

李信圭(生卒年不详),字君信。泰和(今江西泰和)人。明仁宗洪熙时举贤良,授官清河知县。当时的清河县地处黄、运、淮交会之处。“县瘠而冲”,是南北漕运要道,“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当时,这种地方,很多人都不愿前往为官。而李信圭却欣然奉命。从永乐二年到洪熙元年,前后22年任清河县知县,他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清河县的人民。

李信圭从明朝洪熙年起任清河知县。清河县境内土地贫瘠,又处于交通要冲,由于运河流经这里,官家船只整天接连不断,本县要派役夫帮助挽船,经常出动上千人。

前任县令曾从江苏沐阳请了500名民工来清河担任役夫,但这些民工离家太远,衣食都有困难。李信圭想出了个新办法,让沭阳的民工不必来此助役,只要替清河县代交浮征银三分之二即可,这样两个县都感到方便。

清河县农民负担仍然太重。

宣德三年(1428年),李信圭向明宣宗上书说:“清河地方地广人稀,又处于冲要之地,来往使节络绎不绝,每天都要调发农民去帮助挽舟。成年男丁征调完了,又征调老少男丁,这样就严重妨碍了农桑。过去兵部有规定,往来办公事的船只,事情急的每船派五人挽舟,不急的则不派。现在,这个规定不执行了,挽舟的民工越要越多,甚至有一艘船要四五十人。船上的老爷们对役夫们滥施凶威,谁敢过问此事。如遇上大风,船行很快,役夫徒步追赶不上,他们的衣服粮食都拿不下来,还要受到冻饿。希望朝廷重新强调原来的规定,哀怜这些胆小的百姓。”

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由于运河两岸各县农民都有这个问题,于是宣德八年,李信圭又上书说:“从长江、淮河地区前往京师,都要经过运河,沿河郡县都要让军民帮助挽舟。如果官船没有卫军,民夫都要由地方官发派,州县每年征发两三千人,日夜等候在那里。上边派役时,不论正常差役还是临时调派,一起下达。为应付这些征派,造成土地荒芜,存民穷困。一过灾荒,就要扶老携幼去路上乞食,情景实在可怜。请求朝廷批准,从仪真到通州这运河两岸地区,一律免去杂徭,使得农民能集中精力种田,同时提供必需的夫役。”

宣宗同意了这个要求,这就使得清河以外运河沿线各地农民都得以减轻负担。

◎故事感悟

李信圭为民着想,做到了爱民利民。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为官不但要“存爱民之心”,更重要的是要“行爱民之政”,也就是要在政治实践中为民谋利,造福百姓。“利民”的要义是一切政治的举措,要时刻注意为百姓兴利除弊。

◎史海撷英

李信圭呕心沥血

李信圭到处州后,“进耆老问风俗,禁民间生女不举,有丧不葬而焚弃者。择城北闲地数十亩为义塚,葬遗骸,凡无葬地者皆许葬其中,民大化服。方询察利病,次弟罢行之,而疾作矣。”谁能想到,这些事都是李信圭到处州后一个月之内完成的。李信圭一天只吃两顿饭,每天公务到夜间,一月处理公务几百件。这样的好官自古以来并不多见。某一年五月初八,李信圭病死于处州知府任上,终年63岁。

李充嗣慎理饥民

◎块土不能阻狂澜,匹夫不能正颓俗。——林逋

李充嗣(1465—1528年),字士修,号梧山。祖籍四川内江。正德中举治行卓异,巡抚河南、应天,皆有声誉,进工部尚书,修治苏松水利,加太子少保。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嘉靖七年(1528年)九月二十三日卒,67岁。赠太子太保,谥康和。有《梧山集》。

李充嗣是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弘治初授户部主事。正德九年(1514年),因“治行卓异”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

当李充嗣来到河南上任的时候,由于河南又遇灾荒,上万灾民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面对众多的灾民,开封府官员准备把他们驱赶回去,使他们到本县去接受救济。而李充嗣认为这样做不妥,他说:“这些饥民已经饿到支撑不起来的程度,怎么能让他们爬回本县?过去有人说过,设粥来赈济饥民不失是个好办法,硬把他们驱赶走,让他们饿死于路上,我实在不忍心,也不能这样做。”

李充嗣的话很有道理,而且充满了人情味。但是,开封府的一些官员听了李充嗣的话却直撇嘴,认为李充嗣不过是卖弄,有些人巴望着看他的笑话!

救灾如救火,饥饿的灾民吃不上饭,随时都有被饿死的危险。救济饥民,刻不容缓。李充嗣想到这里,立刻召集官员,很快作出了具体安排。

李充嗣命令在四个城门附近即刻设置几十口大锅,并挑选勤快能干的吏员负责每天熬粥供给这些饥民吃。

就这个办法?在一边瞧热闹的官员背地里嘀咕,以为李充嗣也不过是“耗子尾巴上长疮——能水不大”。

风凉话刮到李充嗣的耳朵里,他只是付诸一笑,因为他很清楚像这样的话不听也罢。

可是,10天过去了,一些喝了粥的年轻力壮的人的体力逐渐得到了恢复,李充嗣心里有底了,以为应该实施他的第二步措施了。

李充嗣在舍粥官员中挑选出表现好的,负责给先返乡的青壮年发放粮食。李充嗣知道,这时给老百姓发粮食,比发放金子还要重要,因此,必须选择最忠实可靠的人去做,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使真正的灾民得到足够返乡的粮食,以免在路上饿死。

给返乡的灾民发放口粮的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说风凉话的官员又传出了新的说法,舍粥自然是善事,可是,舍到何年何月是个头呢?得到粮食的灾民是被打发回家了。可是,那些老弱病残的饥民,却一时不肯离去。

那风凉话的源头,就在这里。

李充嗣对于这些闲言碎语并不觉得异样,因为他懂得,工作只有做彻底,才能使那些讲怪话的人彻底闭嘴。

李充嗣告诫负责舍粥的官员,切不可懈怠,要继续做好舍粥工作。又过了一个多月,那些老弱病残的灾民也能自如走动了,李充嗣才把他们遣送回家。由于李充嗣采取了得力的救济措施,使数以万计的饥民获得了新生。

◎故事感悟

在突发事件到来时,李充嗣镇定自若,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实际出发,从穷苦老百姓的利益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救济饥民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李充嗣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说来,仍有一定的启发与教益。

◎史海撷英

李充嗣平叛乱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充嗣巡抚南京诸府。宁王朱宸濠叛乱,杀巡抚都御史孙遂、按察司副使许逵,并先后陷南康、九江,围安庆。李充嗣与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乔宇商定:乔宇固守南京城,自领一万精兵,向西屯驻采石,密派使臣到安庆城,令都指挥使杨锐坚守城池。同时,传檄内部,声称京师边兵10万,旦夕可达安庆,赶快准备军饷,以此诈敌。宸濠果然疑惧,不敢强攻。叛乱平息后,兵部及巡按御史胡洁为其请功,李充嗣进户部右侍郎,并颁诏嘉奖。不久,李充嗣升工部尚书,兼领水利事,担负疏浚苏、松河渠。

◎文苑拾萃

游大洪山

(明)李充嗣

一雨清凉万物新,省耕随地踏芳春。

明时愧我叨民牧,尚有饥寒洒泪人。

路入羊肠面面山,万寻苍翠水云间。

劳形老大浑无补,逢着幽人也厚颜。

钟化民推重良心

◎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欧阳修

钟化民(约1545—1596年),字维新,别号文陆。明仁和博陆(今属余杭区)人。授惠安知县,多惠政。发现豪门权贵侵害民利官租,必绳之以法。清丈田亩,豁浮额若干顷。审徭役,减虚丁2万。洛阳桥坏,渡者常溺于水,化民不顾艰难,尽力修复。

“不要官、不要命、不要钱”,这是明朝地方百姓对一位官员的称颂。这位清官就是今余杭运河镇人、明万历年间的右佥都御史钟化民。

钟化民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考取的进士。乐平是有名的难治之县,钟化民仔细考察民情,认为症结在于前几任官员贪赃、执法不公从而激起众怒。他精心清理积案,深入调查,秉公执法,有些有靠山的复杂积案,他顶着风浪,不顾险阻地去甄别、澄清、平反。百姓称他是不要官、不要命、不要钱的“钟青天”,乐平人还将他所办的案例编成书籍。连外县百姓有冤情都赶到乐平来申告,求“钟青天”为他们申冤。

后来,钟化民升任山西道御史。当时朝廷禁止贩马出境,钟化民上奏朝廷准许民间可以越境贩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养殖和贸易业的发展。他在宁夏发现官员侵吞朝廷军饷和军粮,转嫁于百姓,向百姓滥征,于是向朝廷揭举,请求“永停征派”,也获朝廷准许。

钟化民巡视山东,正值山东大旱。他一到任就审察刑狱,释放冤者,免征赋税,先采取措施赈济百姓,再上报朝廷,结果触犯了权贵,被弹劾降调。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河南大饥荒,饿殍遍地,已升任都御史的钟化民受命前往放粮救灾。他布衣草帽,单骑遍访灾区,慰问灾民,考察地方民政。他申请朝廷拨库银30万两,漕粮10万石,并火速通告各地,废止高价粜米禁令,以聚集商品米,同时遍设粥厂赈济灾民。他号召和安置流民还乡,重建家园。结果在他的影响下,地方官吏勤于政事,盗匪敛迹,民心安定。办完赈济,钟化民得到了皇帝褒扬,提为太常少卿。

他前往陕西了解茶政、马政,说:“边塞地区土地寒冷,只有畜养马匹作为职业,现在考虑到由自由出入交换改为严厉禁止,这样百姓赖以滋生繁息的东西和境内贸易全都废去,官府和百姓急需的东西也无从得到供给。请求听任百姓越境进行买卖,只是不得进入边境各族之中。又从前宁夏缺乏粮饷,朝廷每年拿出银万两换取米2.7万石,但后来被当地官府侵吞,仍从百姓当中任意征收。请求用新垦土地上获得的粮食来补偿,并永远停止征收摊派。”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出现人吃人现象,朝廷命令钟化民兼任河南道御史前往救济。救灾和稳定政权的措施全都实施了,老百姓很高兴。

钟化民担任官职期间工作勤奋严肃,所到之处都获得好声誉。走遍八府,接见百姓询问疾苦。任职期间劳累成疾而死,官僚百姓交互向朝廷对他加以颂扬。

钟化民长年累月地到处奔波,终于积劳成疾,病发而卒。噩耗传来,百姓失声痛哭,哀悼“钟青天”。家乡父老在当时的杭州西湖的苏堤跨虹桥为他建祠纪念。

◎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