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新:开拓创新
7195100000005

第5章 发明创新造福社会(3)

椭圆形中,大星的一个角尖正向上方,使大星显得安定庄重,稳如泰山。而四颗小星因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中央,则显得错落多变,生动活泼。大星外接圆半径和小星外接圆半径的比例是三与一之比,使大小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大星和小星之间有一定间距,显得虚实结合,山安泉注。

椭圆形结体仅占旗面四分之一左右,这样的比例关系使重点集中、旗面开朗。

整个旗面上的五角星、椭圆形和长方形相互结合,比例较为协调,构图比较紧凑,在整体中富于变化而又能取得统一。

红与黄——色彩也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感情的反应。红色为暖色或热色,赤日、红光能表达庄严热烈,如革命的积极斗争行为。此外,红色也会引起希望、活跃和喜爱。黄色也是暖色,能表达优美、温和、珍贵,而往往与金色联系起来。我们看到黄色的五星,便有金光闪闪的联想感受。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元、国歌、国旗的决议。曾联松手捧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有关国旗决议的上海《解放日报》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故事感悟

五星红旗是新中国的象征和标志,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曾联松,一个令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名字。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无论是在天安门广场,还是在竞赛场地;无论是在国外使馆,还是在航行大海中的军舰上,都使所有中国人心情激动,我们感到了五星红旗的庄严、美丽,感到了祖国的强大。同时,我们对五星红旗的设计者也表示敬佩,五星红旗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智慧。

◎史海撷英

曾联松淡泊名利

作为新中国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从来没有星光灿烂。他是一个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普通人,默默无闻,兢兢业业,他最高的职务到最后也就是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的副经理。

他从不以国旗设计者自居。198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向他征询国旗设计原稿收藏,他立即寄去,没要一分钱。有一次,一名商人找到曾联松的小儿子曾一明,说:“想借用曾老名字作店招,开一家‘曾联松旗帜商店’,不要曾家投资一分钱,赢利分成。”但曾联松没有同意,对这些名利,他很淡然。

◎文苑拾萃

国旗文化和礼仪

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是国家的象征。在一个主权国家领土上一般不得随意悬挂他国国旗。

世界上各国国旗的颜色主要有红、白、绿、蓝、黄、黑等,这些颜色各有一定的含义:红色象征国家为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精神,绿色是吉祥的标志,蓝色代表海洋、河流、天空。这三种颜色在各国国旗中出现的最为频繁。

在国际交往中,悬挂国旗的一些惯例为各国所公认。在建筑物上或在室外悬挂国旗,一般应日出升旗,日落降旗。遇需悬旗致哀,通常的做法是降半旗,即先升至杆顶,再下降至离杆顶相当于杆长三分之一的地方。也有的国家不降半旗,而是在国旗上方挂黑纱致哀。升降国旗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升国旗一定要升至杆顶。悬挂双方国旗,按国际惯例,以右为上,左为下。两国国旗并挂,以旗本身面向为准,右挂客方国旗,左挂本国国旗。

与诺贝尔奖零距离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郭沫若

王应睐(1907—2001年),生物化学家。在营养、维生素、血红蛋白、酶以及物质代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长期间,对研究所的建设和学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完成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重大研究成果中,担任首席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生化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蛋白质研究一直被喻为破解生命之谜的关键点,胰岛素则是蛋白质的一种。而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标志着人类在揭开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这一成果也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零距离接触的重要成果。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王应睐、曹天钦、邹承鲁、钮经义、沈昭文等人的带领下,提出了“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的宏伟目标。这一建议立即得到国家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1958年12月底,我国正式启动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

然而在1958年,有关蛋白质的研究领域集中于它们的生物功能、物化性质,对结构—功能关系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化学合成蛋白质则更是知之不多,充满着“神秘色彩”。我国选定胰岛素作为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对象时,究竟有没有可能实现,还是一个未知数。例如,必须解决胰岛素分子中三个硫硫键拆开后能否再重合成原来的胰岛素,因为它是双链的蛋白质分子。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合成方案的选择。

1959年初,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全面展开。首先是由钮经义、沈昭文、龚岳亭几位研究人员组织有关人员解决了氨基酸的大量供应的问题。天然胰岛素的拆合工作在邹承鲁的指导下几经波折得以解决,为全合成胰岛素奠定了基础……

经过短短7年时间,1965年,我国科学家终于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它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由于蛋白质和核酸两类生物高分子有在生命现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个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便突破了一般有机化合物领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领域之间的界限,在人类认识生命现象的漫长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后,合成胰岛素工作的简报发表于1965年《中国科学》。

胰岛素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结构与功能研究、晶体结构测定等结构生物学亦从此开始。多肽激素与类似物的合成,在阐明作用机理方面提供了崭新的有效途径,并为我国多肽合成制药工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上几个里程碑的工作都是以胰岛素为对象的,不少科学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例如,Banting和Best于1921年发现的胰岛素为第一个蛋白质激素,可作为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物,因此获得诺贝尔奖。1966年,合成胰岛素工作的简报发表后,也在国际上引起极大轰动,有上百名著名科学家来信祝贺。英国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中国成功合成人工结晶胰岛素的消息,《纽约时报》也用大篇幅报道了这一消息。

和“两弹一星”一样,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被负载了很多意义:科研的、民族荣誉感的。尤其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这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几乎是零距离的接触。直到现在,这也是对中国在科学领域里作出世界上一流成绩的一个最好证明。

◎故事感悟

人工合成胰岛素的问世,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同时也是中国在科学领域取得新成就的良好证明。

◎史海撷英

王应睐的贡献

王应睐的基础理论研究造诣很深,但他也很重视联系实际工作。上海解放初期,南下的解放军战士由于只吃大白菜、豆腐与大米,普遍发生舌头糜烂、下身奇痒与溃烂等症状。上海警备区特请临床营养学家侯祥川教授与王应睐前去会诊,很快就被确诊为维生素B2缺乏症,主要原因是由于干粮保存时间较长变质引起的。

王应睐接受了研究防止干粮脂肪氧化的任务,通过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包括利用含有天然抗氧化剂的黄豆粗豆油作为干粮的油脂来源,严格控制干粮中催化脂肪氧化的铜铁离子的含量,以及采用经防氧化处理的包装纸等,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文苑拾萃

结晶牛胰岛素

结晶牛胰岛素是牛的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是牛胰脏中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一种调节糖代谢的蛋白质激素。我国于1965年9月获得了用人工方法合成的、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实现了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壮举。

早在1948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就选择了一种分子量小,但具有蛋白质全部结构特征的牛胰岛素作为实验的典型材料进行研究,于1952年搞清了牛胰岛素的G链和P链上所有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以及这两个链的结合方式。次年,他宣布破译出由17种51个氨基酸组成的两条多肽链牛胰岛素的全部结构。这是人类第一次搞清一种重要蛋白质分子的全部结构。桑格也因此荣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叶培建让“嫦娥”飞向月空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古代中国人曾以“四大发明”等众多科技创造闻名于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江泽民

叶培建(1945—),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5年在瑞士纳沙泰尔大学获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卫星总体设计和信息处理研究工作,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总体方案及各个分系统的设计,优化卫星总体方案,组织领导并参与攻克7项技术难关,在卫星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而今天叶培建则让这个流传千古的神话变为了现实!

作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总设计师、总指挥,2001年10月,叶培建开始介入探月工程工作。那时他还管着中国资源二号卫星。2002年春节前后,科学院拿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2004年春节期间,这个项目得到批准。从2002年春节开展工作,到2004年春节后立项,这两年的时间,叶培建一直马不停蹄,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完成了电性星、结构星、热控星、攻关技术以及专项试验等等。2005年10月,开始进入正样星研制阶段……

“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工作寿命一年,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不再返回地球。

“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卫星平台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4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卫星虽然基于东方红三号卫星研制平台,但有效载荷系统设备几乎是全新的。除了空间环境的仪器,如高能粒子探测器,曾经在一些卫星用过,这次只是局部作了一些改造,其他仪器基本上都是自主设计研制的。

激光高度计完全是自主创新的。在开始设计激光高度计时,研制单位有从国外购买激光器的想法。但是,国外的激光器很贵,经费支持不了;二是体积、重量很大。外国货“水土不服”,只能自己研制。科研工作者发扬了大协作的精神,从最基本的激光二极管开始研制,把激光二极管拼成激光阵列后,再把激光阵列做成激光器。发出激光的这部分研制成功后,又研制接收激光这部分,其最重要的器件是雪崩二极管,它相当于这台仪器的“眼睛”,能看见激光。我国以前的卫星没有用过激光高度计,这次一切从最基础的器件研究,很费工夫,难度也可想而知。但中国的科技人员硬是克服一切困难,一个一个地攻克了难关。

无论是创新还是嫦娥飞天,都离不开总设计师叶培建。作为总师,他对卫星研制技术工作要求精益求精,抓大也抓小,甚至细化到卫星的各级技术状态。他常说:对质量问题就是要“捕风捉影”,才能亡羊补牢。集团公司质量部的人员说: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质量透明度是最高的。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家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们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人家能干成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忧。”中国入世后,叶培建作为中青年航天技术专家,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已经把身心融入到祖国的命脉之中,他要以自己的忠诚为泱泱中华的神采着色!

◎故事感悟

外国人能干的,我们要干;外国人不能干的,我们也要干。科学的征程中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科技创新,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一条“高速铁路”,能让中国更自豪地屹立于世界之林。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国制造”,也必将真正获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