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新:开拓创新
7195100000004

第4章 发明创新造福社会(2)

1882年,经清政府驻英公使龚照瑗推荐,张弼士走上亦官亦商的道路,先后担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1898年奉召回国,曾任粤汉铁路总办、佛山铁路总办、督办直顺赈捐兼办河南南郑工赈。1904年,清廷赏头品顶戴,补授太仆寺正卿,任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兼槟榔屿管学大臣,并兼办闽广农工路矿事宜。1907年任督办铁路大臣,曾参与筹办中国通商银行,任总董。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顾问、工商部高等顾问及南洋宣抚使,后任参政院参政,授二等嘉禾勋章。1915年春,曾率团赴美考察实业,受到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接待。

张弼士身为华侨巨富,亦官亦商,受清廷头品顶戴。但他身历仕途,心向“实业兴邦”。他抱着“吾华人当为祖国效力”的志愿,在国内创办了多家企业。其中以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花费的心血最多,声誉也最盛。

清同治十年(1871年),张弼士参加法国驻巴城领事的一次酒会,发现酒味甚甘,请问酒名,答曰法国白兰地,又说此酒如用中国烟台的葡萄酿造,酒质不会逊色。张问所据,领事说,他曾在法军中服务,曾以烟台葡萄用小压榨机榨汁酿酒。张弼士默记在心,二十几年后,真的在烟台办起了张裕酿酒公司。

张弼士在国内经营的企业,多冠以“裕”字。1892年在烟台筹建酒厂,又在裕字前冠以张姓,定名为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张弼士建厂酿酒一抓工艺,二抓原料。他先请人从史书记载中寻找葡萄酒的酿造工艺,结果一无所获,便重返新加坡,聘请外籍酒师。奥地利酒师哇务经过调查认为,烟台葡萄质量虽好,但品种不多,建议从欧美引进新品种,建立原料基地。张弼士一面在烟台市郊购得荒山两座,劈山造田,建设葡萄园;一面派人去德、法、意等国购买优良品种葡萄苗120万株。可惜因保护不好,途经印度洋时几乎全部腐烂。张弼士又一次派人出国购买120万株。到1906年,终于建成占地千亩,有124个品种的两个葡萄园。这时,三层楼的厂房也告落成,地下是1976平方米的酒窖,并从国外引进压榨机、蒸馏机、发酵机、白橡木贮酒桶等。

1914年欧战爆发,酒师拔保应调回国,由张弼士的侄子张子章与亲戚朱寿山担任酒师。张弼士命酒师精心创造自己独特风格的名酒,以当地的佳种玫瑰香为主要原料,酿造出艳如红宝石、气香浓郁、滋味醇厚、香甜可口的红葡萄酒(玫瑰香)。以白葡萄为原料,参照中国传统药酒工艺,加入肉桂、豆蔻、藏红花等十几种药材,酿成既有葡萄酒特色,又有滋补价值的琼瑶浆(即味美思)。

张弼士的经营思想是不做一锤子买卖,坚持以物美价廉取胜。他研究了消费者的心理,注意广告艺术,印制了堂皇精制的宣传册,通过华侨广为赠送,扩大宣传。张裕酒很快名扬海外,从南洋诸岛销往南亚、加拿大和中美洲一些华侨较多的国家。为了打开国内的葡萄酒销路,张弼士除在报上刊登广告外,还在车站、码头竖起巨幅宣传画,每逢节日,用车拉着装潢别致的张裕酒,沿途分赠给行人。公司附设的玻璃厂还专门制作有“烟台张裕酿酒公司敬赠”字样的酒杯、盘碟,分赠酒楼饭馆。

张弼士在任总统府顾问和参政院参政时,因公常驻北京。他每去酒楼餐馆,就指名要张裕葡萄酒,并邀侍者品尝。由于张弼士以要员的身份现身说法,使张裕葡萄酒的名声不胫而走,在国内成了畅销货。

南洋华侨闻知张弼士创办规模巨大的酿酒公司,多有归国参观的。张弼士为炫耀庄重,在东葡萄园高岭处建一组豪华别墅和花园。室内陈设精美,清廷赏赐的一些古董、古画,都摆挂在客厅。这组别墅除一部分供外籍酒师及部分高级职员住外,大部分供张弼士款待贵宾之用。许多华侨头面人物归国漫游青岛,途经烟台,必到张裕参观,国内不少显贵要人也多到此。康有为在张裕别墅下榻时,曾写下“浅饮张裕葡萄酒,种植丰台芍药花,更复法华写新句,欣于所遇即为家”的诗句。孙中山1912年8月到烟台时,也专门参观了张裕,并题“品重醴泉”四字,一赞佳酿,一谢张弼士资助革命。

1915年,张弼士率中国实业考察团赴美,途经旧金山时,适逢巴拿马庆祝运河竣工,举行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张弼士把随身带的白兰地、红葡萄酒(玫瑰香)和琼瑶浆(味美思)送去参加比赛,同获金质奖章和最优质奖状。从此,张裕的白兰地酒题名为“金奖白兰地”。这是中国商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旧金山的华侨为祖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名列前茅甚感自豪,奔走相告,侨团会馆设宴祝贺。张弼士在宴会上自豪地说:“在这盛大的酒宴中,一眼望去,锦绣华堂,全是令人自豪的东西:一件是早就世界驰名的中国大菜,一件是享誉环球的中国瓷器摆满整个大厅,还有一件是新近获得国际金牌的中国名酒,都是举世无双的东西。唐人是了不起的,只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祖国的产品都要成为世界名牌。”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言壮语啊!

张裕名酒荣获国际金奖,是张弼士十几年苦心经营,“备历艰阻”的结果;也是他追求“实业兴邦”道路上,写下的光辉一页。1916年,即张裕名酒获奖的第二年,张弼7月病逝于巴达维亚。时年76岁。

◎故事感悟

对于很多人来说,张弼士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名字,但因这个人而诞生的酒,却为我们耳熟能详并成为国人记忆的一部分。

“藏在深屋无人知,一朝揭纱天下惊。”无论是葡萄酒还是白兰地,作为一种新事物,它们打破了洋酒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为当时的中国甚至是世界开创了新篇章。

◎史海撷英

打造巨轮扬国威

1898年,张弼士一行三人和一名德籍家庭医生准备乘坐德国班轮前往新加坡办理商务,不想在洋船上还遇到了一番羞辱:德国轮船规定华人不准购买官舱票。张弼士听后,勃然大怒,他感到炎黄子孙的尊严受到了严重侵犯,良久不能平静,随手举起慈禧太后赏赐的御窑宝蓝大花瓶向地板砸去,并愤然吼道:“中华民族不可侮,中国人不可欺!”张弼士当众立誓要制造中国人自己的船!

不久,张弼士邀张榕轩、张耀轩昆仲共筹航行苏门答腊及中国南部海面的远洋航运,创办了“裕昌远洋航运公司”和“广福远洋轮船公司”。从此,辽阔的太平洋上开始出现飘扬着中国大清龙旗的侨办远洋巨轮,并专门与德国轮船同走一条航线,比德国的同等官舱票价低一半,并且一报还一报,不卖票给德国人,迫使德轮取消了歧视华人的规定,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威风。

◎文苑拾萃

张裕爱斐堡

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是由烟台张裕集团融合法国、美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多国资本全力打造完成。

爱斐堡呈欧式风格,法桐大道、鲜食葡萄采摘园、哥特式城堡、地下大酒窖、欧洲小镇、张裕百年历史博物馆以及山水景观休闲区,使旅客可以尽情体验葡萄酒文化所带来的乐趣,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彻底地放松身心。爱斐堡品鉴中心与OIV等国际著名葡萄酒组织精诚合作,派出了华丽的授课教师阵容,专门为国人设计了多项课程,集中介绍国际通行的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礼仪知识体系。

传承着百年张裕的传奇品质,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以“国际酒庄新领袖”为己任,肩负着向国人传播葡萄酒文化的重要使命,走向世界顶级酒庄之巅。

曾联松“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耸立重楼高阙巅,天安门上舞翩翩。袂连桃季花烂漫,袖拂云霞彩万千。霹雳晴空竞震扰,滂沱冷雨更相看。冰霜不减嫣红色,路转峰回见新天。——曾联松

曾联松(1917—1999年),浙江瑞安人。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经济系。后参加抗日救亡联合会,投身革命。1949年9月25日,曾联松的设计作品五星红旗得到毛主席的肯定,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国旗议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诞生。10月1日,五星红旗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1950年,曾联松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他的崇高荣誉。1999年10月19日,曾联松在上海病逝,骨灰暂放在当地龙华烈士陵园。2004年9月曾联松的骨灰正式入葬上海嘉定长安墓园。

五星红旗庄严绚丽,鲜艳夺目。对于它的设计,人们或许认为:如此高水平的巧妙设计,一定出自一位闻名遐迩、才华横溢的美术大师之手吧?其实不然。五星红旗的设计者原来是一位默默无闻,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人。他就是曾联松。

从学生时代起,曾联松就是一位充满爱国激情的热血青年。他眼见旧中国备受外强蹂躏,金瓯残缺,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真是心如火焚。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曾联松曾和爱国学生一起走上瑞安街头,宣传抵制日货。1935年,他又在南京勇敢地参加了响应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集会游行,并且在党的引导下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亲眼目睹亲身体验过军阀割据、八年离乱,以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统一要求,悍然发动内战,又把中国人民投入水深火热之中。当解放战争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全国绝大多数城乡已经得到了解放,人民共和国像一轮喷薄欲出的太阳,正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的时候,他是多么激动和兴奋啊!他同全国人民一样,盼望着一个崭新的人民政权的诞生。

“开天辟地谱新篇”,上海的解放让曾联松决定投身到设计国旗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工作中去。“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从事美术设计的,当时之所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计工拙,想到去设计国旗图案,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

7月的上海,正值酷暑季节。曾联松为设计国旗图案夜以继日,挥汗如雨,伏案描摹,似痴如迷。

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曾联松仰望群星闪烁的太空,陷入了沉思。突然,他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中国共产党不就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吗?

于是,他决定以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设想: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象征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他还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像红霞一片,金光灿灿,色简而庄严,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环绕大星之后的小星,应该是几颗呢?曾联松想到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还联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指出人民在当时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就决定以四颗小星象征广大人民。

接着,曾联松又经过反复推敲,苦苦构思,确定五颗金星恰当的位置。他曾设想把大星置于旗面的当中,小星环绕在大星的四周。这样,视若端庄,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勾画,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千里之广,金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

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这恰恰和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为了使整个图案更加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周围这一特征,曾联松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把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的结论显示在旗上。

色彩以红色为主,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热烈的感情,象征革命;配以黄色,灿烂辉煌,一片光明。

从美学的角度来衡量,曾联松的设计也颇具特色。他自己曾总结出这样几点:

简与繁——五星的构图注意了以简胜繁,以一当十。如果把许多特征一一罗列出来,未免流于纤细,或者失之繁复,反而难以显示庄严简洁。

小与大——五星所形成的椭圆形,寓有祖国疆土之意,画面虽有限,但联想是广阔的。所谓“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宾与主——五星中的大星与小星,当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宾主关系,但具有顾盼呼应之情,协调和谐之趣。

静与动——五星的安置,如果处于旗面的中央,由于绝对均衡,则静止呆滞,缺乏生动姿态;置于左上角,则昂然起升,静中寓动,使画面活跃;而且居高临下,带有向外伸展的气势,使视野开阔,“咫尺之内,觉千里之遥”。

长与宽——这是指比例关系。《条例》中规定,“形式为长方形,长宽三与二之比”。按此构图,旗面能适合美感的要求。旗面呈长方形,五星体呈椭圆形,两者均向左右舒展,取势协调。椭圆形作为一个整体,还给人团聚完整和饱满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