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悌:兄友弟恭
7194800000022

第22章 兄弟赤诚,肝胆相照(5)

曹操认为河东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关系重大,让侍中苟彧推荐一个能安定局势的贤才。荀彧想了想,说:“西平太守杜畿智勇双全,可以胜任。”

于是,曹操任命杜畿为河东太守。

卫固派出几千人截断黄河上的陕津渡口,杜畿来到河边,一连几个月都不能渡河。曹操派部将夏侯惇率军讨伐卫固等人。有人劝杜畿索性等大军到后再赴任。杜畿连连摇头,说:“河东有三万户百姓,不会都想造反,如果大军一到,百姓无路可走,只得听从卫固指挥,反而增加卫固的实力。再说,卫固还没有公开背叛朝廷,不至于谋害长官。我单枪匹马前去,不会引起他的畏惧。我只要能在河东待一个月,就能稳定局势。”

于是,杜畿绕道从郖津渡过黄河,进入河东。范先想给杜畿来个下马威,就在郡府门前杀死主簿以下的官员30多人。杜畿毫无惧色,言谈举止一如平常。卫固无奈,对范先说:“杀了他并没有好处,只会带来恶名,反正他控制在我们手中,先等一等再说。”

卫固等人接受杜畿为太守。杜畿为稳住他们,任命卫固为都督,代理郡丞的职务,并兼任功曹,由范先统领郡中将士3000多人,把郡中大权都交给他们。卫固等人十分高兴,虽然表面上以杜畿为主,但实际上并没把他当回事,也不再防范他。

卫固提出要在河东大量征兵,杜畿担心这样会使卫固的实力增大,便劝阻说:“如果大量征发百姓,会引起骚乱,不如采用募兵的方式慢慢来。”

卫固认为有道理,就采纳杜畿的方法,但募到的士兵很少。杜畿又建议说:“享受天伦之乐,是人之常情,可以让将士们和官吏轮流休息,到情况需要时,再征召他们。”

卫固恐怕拒绝杜畿的建议而招来众人的怨恨,只好同意。这样,就削弱了卫固的力量。

这时,一股号称“白骑”的武装进攻东垣,高干大军到达濩泽。杜畿知道全郡各县都已归附自己,就带领几十名骑兵离开郡城,选择一个坚固的营寨进行防守。各县官吏和百姓纷纷据守城池,响应杜畿。几十天后,杜畿已拥有4000多人马。

卫固、高干和河内人张晟合兵攻打杜畿的营寨,未能攻下,又到周围各县抢掠,也一无所获。曹操闻讯,派议郎张既到关中征调马腾等将领平定叛乱。马腾等人很快就击败叛军,杀死卫固和弘农人张琰等人,赦免了其余的党羽。

杜畿在治理河东郡时,广施恩惠,以宽大为怀。他劝勉百姓努力耕田,种桑养蚕,鼓励百姓饲养牲畜,使得家家都富裕起来。经济繁荣后,他又兴建学校,树立孝顺友爱的社会风气,并修建城防,加强战备,使河东郡安定下来。杜畿在河东任职16年,他的政绩堪称天下第一。

◎文苑拾萃

替夫报仇

东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冬天,丹阳太守孙翊被丹阳大都督妫览、郡丞戴员杀死。将军孙河驻守在京口,闻讯后急忙奔赴宛陵,也被妫览等人杀害。妫览、戴员又派人迎接汉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馥,请他驻军历阳,使丹阳郡归顺汉朝廷。

妫览住进孙翊的府邸,想强迫孙翊的妻子徐氏嫁给他。徐氏见妫览来势汹汹,难以抗拒,就欺骗他说:“请将军等到这个月底,我祭奠丈夫、脱去丧服后,再听从将军的命令。”

妫览见离月底没有几天,就表示同意。

徐氏暗中派人与孙翊生前亲近的部将孙高、傅婴等人商议,准备杀死妫览、戴员。孙高、傅婴流着泪答应为孙翊报仇。他们又联络孙翊原先的侍卫武士二十多人,共同盟誓,定下计划。

到月底时,徐氏为孙翊设祭,放声大哭。祭奠后,她就脱去丧服,熏香沐浴,又说又笑,显得很高兴。郡府上下的人都十分悲痛,埋怨徐氏不该如此。妫览派人暗中观察,看到这种情形,就不再疑心。徐氏让孙高、傅婴藏在屋内,派人去请妫览。徐氏见到妫览,才拜了一拜,就大声呼喊:“两位将军,可以动手了!”

孙高、傅婴从屋里冲出来,杀死妫览,其他的人到外边杀死戴员。徐氏又换上丧服,砍下妫览、戴员的头颅祭奠孙翊。讨虏将军孙权闻讯,立即从椒丘赶到丹阳,把妫览、戴员余党的全家老小全部处死。孙高、傅婴被提升为牙门将,其他有功人员也都分别受到赏赐。

唐玄宗敬兄爱弟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朱熹

李隆基(685—762年),唐朝皇帝,712—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玄宗在位后期爆发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国势走向衰落。

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义,都是玄宗的兄长;岐王李范、薛王李业皆为玄宗的弟弟;豳王是玄宗的堂兄。玄宗平素对他们非常友爱,历代帝王没有谁能与之相比。

他刚即位时,准备了长枕大被,与诸兄弟同床而眠。诸王每天清晨都在侧门对皇帝行朝参之礼。退朝后诸王一起宴饮、斗鸡、击毬,有时到近郊行猎,在别墅游玩观赏,还不断派出使者对他们省视慰问。玄宗听朝完毕,也经常参与诸王的游乐,免除他们在宫中行君臣之礼,饮食起居也不分离。玄宗又在殿中设置五座篷帐,与诸王一起轮流居住。他们在里面有时讲习议论,填词赋诗,间或饮酒、弈棋、游猎,有时各自演奏丝竹乐器,宋王李成器善于吹笛,岐王李范擅长琵琶,他们为皇上轮流演奏。如果诸王中有人生病,玄宗就会为此整日不食,整夜不眠。有一次薛王病了,皇上正在听朝,须臾之间,派出慰问探视的使者去了十个来回。玄宗亲自为薛王煎药,逆风吹火,不小心把胡须烧着了,左右侍从连忙急救。玄宗却说:“如果薛王吃了这药治好病,烧了胡须有什么可惜的?”李成器尤其谦恭谨慎,从未议论过时政,也不与权贵交结,玄宗对他格外信任、敬重,因此离间的谗言无从以入。

◎故事感悟

作为帝王之家,历来都是兄弟相残,很少有像李隆基那样对待兄弟,真有大哥的样。从故事中我们体会到李隆基把照顾兄弟们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他尽心竭力代父护弟,堪称帝王中的典范。

◎史海撷英

力诛太平公主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睿宗李旦把皇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他自己做太上皇。然而太平公主对哥哥的做法十分不满。由于李旦生性懦弱、淡泊,她可以利用李旦的手足之情,专擅朝政,朝中七位宰相之中,就有五位出自她的门下。因此李隆基即位后,她和左仆射兼御史大夫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检校中书令崔湜以及太子少保薛稷、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等人合谋,企图废黜李隆基。

她首先与宫女元氏暗中策划,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的天麻粉中投毒。

中书侍郎王琚提醒李隆基说:“形势危急,先下手为强!”

尚书左丞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给李隆基送来一把佩刀。

李隆基接过佩刀,仔细看了看,他明白张说是劝他早做决断,铲除太平公主。

荆州长史崔日用也劝说道:“太平公主图谋叛逆,由来已久。陛下是天下之主,不能再迁就她啦。”

李隆基迟疑地说:“就怕……就怕惊动太上皇。”

“天子最大的孝顺在于使四海安宁。如果奸党得逞,江山化为废墟,陛下的孝行又怎么体现呢?”

“你说得对!”

“陛下先控制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然后将太平公主一网打尽,这样就不会惊动太上皇。”李隆基默默地点点头。

太平公主预谋在七月初四发动叛乱。侍中魏知古向李隆基告发了她的计划。李隆基马上调用皇宫卫兵300多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当场将他们斩首。接着,他在内客省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将他们一并杀死。窦怀贞跳到水沟里自杀身亡。

李隆基本想给崔湜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在采取行动之前,召见他。崔湜的弟弟对他说,“这是你最后的一次机会,无论主上问你什么,你都不要隐瞒。”

崔湜不听。

窦怀贞等人败亡后,崔湜被流放到窦州。李晋临刑时喊道:“冤枉啊!崔湜是主谋,我被处死,他反而保全性命,这不是天大的冤枉吗?”

他的话引起了李隆基的注意。这时宫女元氏也供出崔湜是投毒谋害李隆基的主谋。李隆基这才下诏在流放途中将崔湜赐死。

太上皇李旦听到事变的消息,急忙登上承天门的门楼观望。兵部尚书郭元振在旁边说:“不必担心,主上只是奉太上皇的命令诛杀奸臣逆党,没有其他的事。”

李旦听罢,也没有说什么,只是移居百福殿,修身养性过他的悠闲的生活。

太平公主逃进山上的寺院,三天以后,她又从寺院里逃回来。李隆基下诏在她家里将她赐死。

◎文苑拾萃

庸人自扰

蒲州刺史陆象先处理政务崇尚宽厚简约,在他的辖区内,一旦哪个官吏或者百姓犯了罪,他总是当面好言劝诫,然后放他们回家,并不处罚他们。

蒲州录事很不理解,就问陆象先:“明公不用刑杖,怎么能显示威风呢?”

陆象先微微一笑,说:“人心都是相通的,难道这些人听不懂我的话吗?如果一定要用刑杖来显示威风的话,那就应当从你开始。”

录事听了十分惭愧,尴尬地退了出去。

陆象先对别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政要是正本清源,何愁天下不治!”

兄弟情深

◎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苏洵

元末明初,浙江浦江县郑氏一家累世同居,被称为“孝义之门”。明太祖朱元璋曾召见过当时主持家政的郑谦,并从郑家选拔了子弟到朝中任用。郑氏一家累世同居已近300年。郑氏治家之法,每代以一人主持家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当郑谦以“赋长”身份到南京进见时,明太祖朱元璋曾问郑谦:“你家能治家长久的的根本之道是什么?”郑谦答:“谨守祖训。”朱元璋对郑谦的回答很满意,赏给他一点果子。郑谦拜谢了太祖,这点赏赐却舍不得吃,回家后剖分给了家人。太祖对郑谦的行为很是赞许,准备授予郑谦官职,却被郑谦以年老为由推辞了。

明朝初年,不少富贵人家都因犯罪而被灭宗,当胡惟庸因犯罪被杀时,受牵连人很多。有人告发郑家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官吏派人到郑家提人,兄弟们都争着上前受缚。当时,郑谦正在南京,他的弟弟郑湜独当其责,被捕入京。郑谦等他们到南京,要求自己承受罪责。他说:“我是哥哥,应由我来承受罪责。”弟弟郑湜说:“兄长已经年老,我自己会去辩白清楚的。”郑氏兄弟争相入狱的事情传到朱元璋那里,他当即召见了有关人员,对办案的官吏说:“能够这样襟怀坦白、争相入狱的人,怎么能随从坏人叛逆犯罪呢?”朱元璋不仅宽免了郑氏兄弟的“罪过”,而且还当即提拔郑湜为左参议,并让郑湜荐举自己所知的有才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