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责:尽职尽责
7194000000003

第3章 职责是永恒的信念(1)

袁枢尽职写历史

◎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劳心焦思,惟天下之安而后乐。——吕坤《呻吟语》

袁枢(1131—1205年),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史学家。袁枢幼年就能赋诗,很有抱负,17岁进杭州太学,20岁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孝宗隆兴元年(1163)袁枢中进士,他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1171)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寺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

袁枢自幼喜好读书,成年后学识渊博,与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杨万里等人都有往来。

袁枢为官后,历任温州判官、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寺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学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职。在担任国史院编修期间,袁枢还负责编修了《宋史》的列传部分。

在严州任职期间,袁枢“乃自出新意,辑抄《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最终写成了《通鉴纪事本末》一书。

《通鉴纪事本末》共42卷,内容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书中的文字全部抄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只是方式有所改动。内容也取《资治通鉴》所记之事,区别门目,分类编排,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件事都详细地叙述了始末,并自为标题。全书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

《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在严州任教授时所撰写的。那时,他的官职比较清闲,因此也可以从容论著。当时,南宋的社会经济和学术文化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对于怀有“爱君忧国之心,愤世疾邪之志”的袁枢来说,只有像司马光那样,拿起史笔抒发自己的报国情怀,尽一个历史学家的职责。

当时,人们在阅读《资治通鉴》时,都感到比较困难,因为《资治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历史,取材宏富,但它只是按照年份记述,对于一件事情连续好几年的,它都没有连贯性地给予记述。如果要了解事件的全貌,就要翻阅好几卷,读起来很不方便。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中所记录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原来的年次进行分类编辑,并抄上原文,每个事件都标上醒目的题目,但袁枢本人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也没有多加一句话。

袁枢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便编好了《通鉴纪事本末》,但他熟读《资治通鉴》却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因为他不但要熟读《资治通鉴》,了解里面的全部内容,还要充分理解、把握著者司马光的史学见解。

当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时,立即将其推荐给宋孝宗。宋孝宗阅读后,赞叹地说:“治道尽在是矣。”

随即,孝宗下令摹印十部,赐给太子和江上诸帅,并命令他们要熟读之,还提升袁枢为大宗正簿。

◎故事感悟

作为历史学家,袁枢写史尽职尽责,又对中国史学开创了新的史体。他的贡献是伟大的,他的精神光照后人。

◎史海撷英

袁枢不畏权贵

在朝廷中,袁枢一向不畏权贵。在袁枢任大理寺少卿时,有一个姓高的人,因为产业纠纷一案交到大理院审理,殿中侍御史冷时光受贿包庇,袁枢公然揭发。同列的官员都怕他招来祸端,劝他不要多管闲事,可袁枢却不加顾虑,大胆陈奏。宋孝宗根据奏本,立即罢免了冷时光。所以,后来便有了宋代以朝臣弹劾御史事例自袁枢开始的说法。

◎文苑拾萃

寄朱晦翁山中丹砂

(宋)袁枢

丹砂九转世莫传,羽衣婀娜飞朝天。

凄然风露洗尘世,星斗一天随转旋。

空余丹鼎在岩际,夜夜虹光腾霁烟。

天遗紫阳弭绛阳,点石成玉公须专。

朝来金锁开洞府,丹火已灰当复燃。

离龙坎虎玄又玄,不须人间询谪仙。

黄熊跑号青兕舞,争欲舐鼎严笞鞭。

岩头风高卷衣袂,嘶断玉龙云满川。

怡然上池漱琼液,鼓枻下濯丹溪泉。

云间双鹤傥未下,招隐为我歌长篇。

乃蛮台尽职解粮荒

◎其居此官,即欲尽此职;其行此事,即欲尽其心。——宋纁《古今药石》

乃蛮台(1283—1348年),元开国大将木华黎五世孙。他身长七尺,挚静有咸,性明果善断,射能贯札。乃蛮台死后追封鲁王,谥忠穆。

天历二年(1329年),乃蛮台升调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

有一年,关中闹粮荒,朝廷便下令招募百姓拿粮食买官做。各地富民响应诏令,纷纷运来粮食,露天摆放在城门口。开始时,河南曾经闹粮荒,从关中买粮,可是关中百姓却阻止买卖,到这次,守关的官吏正好是河南人,他替河南人计较旧仇,不让河南的粮食进入关中。

乃蛮台知道后,就用杖刑惩罚了守关的官吏,把粮食运入关。京兆一带饥民饿得人吃人,抢到人就吃,乃蛮台就派出强健的士兵分头抓捕强吃人者,这场祸患才平息。

当时,进关的粮食虽然很多,但穷人都没有钱购买,乃蛮台就动用了500万缗库存没有销毁的旧纸币盖上省印作标记,发给灾民使用。等官府发放解救粮荒的钞票后,再按数兑换。

当时,民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时都先把自己家的房屋、围墙破坏了再走,乃蛮台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就发告示说:“明年要是丰收了,你们还是要回来的,所以你们走时不要破坏房屋。”

民众见了告示,再离家逃荒时就不再毁房屋了。等到第二年逃荒的人回来,房宅依然完好如初。

◎故事感悟

乃蛮台尽心职守,千方百计解决粮荒问题,不但名垂青史,也得到了后人的尊敬。

◎史海撷英

敢于负责的父母官彻里帖木儿

天历二年(1329年),河南地区发生大饥荒,彻里帖木儿打算放粮救济,而他的下属却认为一定要等县上报到府,由府上报到省,然后才能知道是否可以放粮。彻里帖木儿感慨地说:“百姓饥饿而死的已经不少了,还要死板地照常规办事吗?上行下达累计一个月,百姓存话的没几个了。这大概是官吏怕受制裁,想要把怨愤推给朝廷,我不能这样做。”

于是,彻里帖木儿打开粮仓救济灾民,然后又上书承认自己专断的罪过。元文宗听后很高兴,特赐给彻里帖木儿龙衣、上尊。

◎文苑拾萃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刘肇基尽职不顾家

◎心尽则职亦尽,自无愧怍于己。——石成金《传家室》

刘肇基(?—1645年),字鼎维,辽东人,明末抗清名将,以与史可法死守扬州而闻名。

明末时期的名将刘肇基出身于将门世家,祖祖辈辈都世袭指挥佥事。

1634年,刘肇基跟随总兵尤世威一起镇压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但战事却很不顺利。后来,刘肇基接替了尤世威的总兵职位,终于击破起义军,升任辽东副总兵、总兵官。

1639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又把刘肇基调到了辽东,让他负责训练宁远诸营的士兵。次年3月,清军围攻锦州,刘肇基奉命与宁远总兵吴三桂前往支援锦州。经过激战,清军退却。此后,刘肇基便率士卒千余人救吴三桂于松、杏之间,但最后却被诬以临阵退却而遭到了解职。

南明福王政权建立后,刘肇基自请从征,被授左都督、太子太保衔。史可法督师扬州时,刘肇基还曾率兵援救。

1645年3月,清军包围了扬州,史可法命附近的驻军增援。当时,刘肇基正在驻守白洋河,闻讯后,他毅然率领所部义无反顾地前去增援。

军队行经高邮时,刘肇基的妻子家人都住在高邮,部下都劝他回家看一看,可他却断然不顾,日夜兼程地准时到达扬州。

到了扬州一看,只有自己一支孤军赶到。入城后,刘肇基建议史可法乘清兵还没有集结完毕的机会出城发起攻击,但史可法为了持重起见,命令刘肇基守北门。

刘肇基坚守北门,发炮给清军造成了较大杀伤,但扬州城还是被攻破了。城破之后,刘肇基率部400余人与清兵死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了。

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史书,嘉奖明末殉难武将,因刘肇基忠于明朝,特赐谥号为节愍。

◎故事感悟

刘肇基是明末抗清的名将,为了尽职保家卫国,他过家门而不入,最后以身殉国,无愧于军人的称号,理应受到后人的颂扬。

◎史海撷英

福王腐败

明朝末年,在南京建立小朝廷的福王朱由崧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昏君。当时,清军已经在攻打南京,而他还下令甄选美女,派出上百名士兵手持棍棒,闯入民宅。只要见到年轻漂亮的妇女,不由分说,便拿黄纸贴在额头上,拉着就走。他还派人到苏州和杭州去挑选妃子,那里的老百姓听说了,都连夜嫁姑娘娶媳妇,全城的人都好像见了瘟神一样。

南京城的新宫殿兴宁宫落成后,福王命大臣写楹联供他挑选。有个大臣投他所好,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万事不如杯在手”,下联是“人生几见月当头”。福王对这副宣扬吃喝玩乐的楹联十分满意,马上就命人挂了起来。

◎文苑拾萃

过史公墓

(清)吴嘉纪

才闻战马渡滹沱,南北纷纷尽倒戈。

诸将无心留社稷,一抔遗恨对山河。

秋风暮岭松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

寂寞夜台谁吊问,蓬蒿满地牧童歌。

陈鹏年尽职尽责

◎君子任职则思民利。——王允《论衡》

陈鹏年(1663—1723年),字北溟,号石村,谥恪勤,湖南湘潭人,清朝前期官僚,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进士,历任地方官,为官清廉,被民众称为陈青天。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陈鹏年被两江总督阿山弹劾,但由于南京市民的抗议和商店罢市而平安无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陈鹏年任河道总督,六十一年(1722年)兼任漕运总督,著有《道荣堂文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陈鹏年调任苏州(今属江苏)知府。他到任后,便禁止或革除了一些奢侈的风俗,清理滞留的诉讼案件,听审断狱,被称为神人。在饥荒疫病流行的时候,陈鹏年还亲自走遍了乡村集市,询问老百姓疾苦,并请示朝廷发放救济,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百姓。

康熙六十年(1721年),皇帝命陈鹏年随尚书张鹏翮查勘山东、河南境内的运河。当时,黄河在武陟(今属河南)县马营口决堤,自长垣(今属河南)径直灌注张秋,形势堪忧。于是,康熙帝又任命陈鹏年代理河道总督。

雍正即位后,正式任命陈鹏年担任河道总督。当时的南北坝尾决口合龙而又溃决的有四处,到这时相继合龙,可是马营口尚未堵塞。陈鹏年就住宿在河边,睡觉、吃饭都不顾了,逐渐瘦弱疲惫。

雍正元年(1723年),陈鹏年病重,皇上亲自派御医前来诊治,可是不久陈鹏年还是去世了。皇上听到消息后,告谕说:“陈鹏年积劳成疾,去世在他办公的地方。听说他家还有80岁老母亲,家里穷得一无所有。他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赞美备至,赏赐丰厚。

◎故事感悟

陈鹏年一生尽忠职守,时时以百姓疾苦为念,曾因此两次入狱,最后他还是死在治水的任上。他尽职尽责的事迹,不但当时受到褒奖,时至今日,也还受到后人的颂扬。

◎史海撷英

陈鹏年遭诬入狱

陈鹏年曾任江苏淮安知县,海州知府。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陈鹏年升任江宁知府。

这一年,正赶上康熙帝南巡,总督阿山为了获得皇上的宠幸,便以大摆陈设、迎接皇上为名,召属官商议增加赋税的事。这时,属官都默不作声,注视着陈鹏年。陈鹏年说:“官可罢,赋税不可加。”

结果,由于阿山没有达到增加赋税的目的,便对陈鹏年怀恨在心。于是,他就在康熙帝面前制造流言蜚语,中伤陈鹏年,以图报复。

正在这关键时刻,适逢致仕大学士张英入对。康熙便问江南廉吏,张英举荐了陈鹏年。可是阿山仍不甘心,又以其他事谗害陈鹏年,导致陈鹏年入狱。

陈鹏年入狱的消息传出来后,江宁市民数千人都痛哭罢市,举旗打鼓,申言愿入狱与太守同命。陈鹏年入狱后,阿山必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使绝其食。后来因得人营救,陈鹏年才被夺官免死。

◎文苑拾萃

重游虎丘

(清)陈鹏年

之一

雪艇松龛阅岁时,廿年踪迹鸟鱼知。

春风再扫生公石,落照仍衔短簿祠。

雨后万松全逻匝,云中双塔半迷离。

夕佳亭上凭栏处,红叶空山绕梦思。

之二

尘鞅删除半晌闲,青鞋布袜也看山。

离宫路出云霄上,法驾春留紫翠间。

代谢已怜金气尽,再来偏笑石头顽。

楝花风后游人歇,一任鸥盟数往还。

尽职尽责的清洁工人时传祥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

时传祥(1915—1975),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人,中共党员,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时传祥是一位“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曾受到了党和人民高度赞扬的掏粪工人,他曾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2009年9月14日,时传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1915年,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4岁时,他从家乡逃难来到北京。为了生存,他被迫背起粪桶,当了一名生活在最底层的掏粪工。在旧中国,掏粪工不但要受社会的歧视,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就是在这些粪霸的手下,时传祥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