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尊:尊老爱幼
7193800000007

第7章 尊老不厌,学老不倦(1)

晋文公重用患难老臣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晋文公(公元前697—前628年),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在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位九年去世。

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受到晋惠公和骊姬的迫害,只好带着文臣武将狐毛、狐偃、赵衰、魏荤、介子推等人逃难到了狄国。

一路上,晋惠公派人追杀重耳,狐毛、狐偃等一群大臣便保护着重耳又逃往齐国。

在一行人路过卫国的时候,卫国国君见重耳是无权无势逃难的晋国公子,不肯开城让路。

途经五鹿的时候,重耳请狐偃去向农民要点吃的,农民却把一块土坷垃放在碗里说:“老爷们,请吃这个吧!”

狐偃却郑重地对重耳说:“公子,这可是好兆头啊!这预示着上天要赐给你土地啊!”

重耳一听,跪下就拜那块土坷垃。

后来,重耳和他的这批忠心耿耿的大臣们逃到了齐国。齐桓公热情地接待了重耳,还把自己的远房侄女齐姜嫁给了他。重耳在齐国过了几年安定的日子后,竟然忘记了自己正身在异国。

狐偃、赵衰等人劝重耳投奔宋国,重耳却说:“我都快老得没牙了,哪儿也不想去了。”

狐偃和赵衰等老臣一起商量着让重耳离开齐国的办法,不料被重耳妻子齐姜的侍女听到了,她赶快报告给齐姜。齐姜是个有见识的女子,她想,丈夫不能无所作为地老死在齐国。于是,她就和狐偃等人密谋把重耳灌醉了,然后把重耳抬到车上。等上了路,重耳酒醒过来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大怒。但后来一想,老臣们都是为他好,只好在老臣们的保护下赶路。

重耳和老臣们先来到曹国,受到曹共公的戏弄。重耳一气之下,又跑到宋国。

宋襄公隆重接待了重耳和他的臣子们。重耳希望宋襄公能护送他们君臣打回晋国。

宋襄公说:“宋国国小力微,力不从心啊!”

狐偃和赵衰等老臣护送重耳又来到郑国。郑国国君是个很小气的人,干脆不理重耳他们这批“难民”。

公子重耳只好又在众老臣的保护下绕道来到楚国。楚成王倒是十分欢迎,为重耳举行了隆重的宴会。

一天,楚成王对重耳说:“楚国离晋国太远了,现在秦穆公正打听你们的下落,派大将公孙枝来接你去秦国,你愿意吗?”

重耳听了十分高兴,随着公孙枝来到秦国。秦穆公一见到重耳就非常喜欢他,还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重耳。

就这样,重耳又在秦国住了下来。

秦穆公决定派大军护送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去做国君,因此派兵车四百多辆杀向晋国。

秦穆公为重耳送行。一行人来到黄河边,逃难十几年的重耳望着滔滔黄河水,感慨万千。

重耳回过头来,见掌管行李和杂物的壸叔忙忙碌碌,把逃难路上用的一些不值钱的破烂都搬到船上。

重耳笑了:“哈哈,现在可不是咱们逃难的时候了,还愁吃和穿吗?你可太小器了。”便让手下人把那些破烂东西都扔到岸上。

壶叔在一旁看了,心里十分难受。可是,他什么都不敢说,因为他的地位太低了。

狐偃的心里和壶叔一样难受,他连忙跪倒在重耳面前道:“过去,公子在难中,我不敢离去。现在您要当国君了,我如同这些破烂一样没用了,不如丢弃掉好些。”

重耳听了,脸红到脖子根儿,流着泪连忙谢罪说:“这都怪我不好。我有今天,都是舅舅和你们这些老臣的功劳,我怎么会忘记你们呢?”

说着,公子让人把丢弃的破烂收回来。后来重耳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他重用共患难的老臣,终于成了春秋时代最有作为的诸侯国君之一。

◎故事感悟

重耳能够成为著名的诸侯国君之一,和他尊老敬贤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而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也要学会尊老爱幼,尽到应尽的义务,树立美好的道德观。

◎史海撷英

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将会有大作为,便以国君的礼遇迎接重耳,并将重耳待为上宾。

有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如果你有一天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你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了笑,回答说:“要是托您的福,我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是为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也日益强大起来。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率领的晋国军队和楚国子玉率领的军队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当初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便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文苑拾萃

重耳在齐国的故事

重耳在逃过晋惠公的刺杀后,一路颠簸,来到了齐国。

当时,齐国的齐桓公在位,齐为霸主。齐桓公素有爱贤之名,便盼望能招纳贤人来辅佐自己,延续霸业。重耳之贤,天下共知,因此齐桓公听闻重耳到来后,出郭相迎。

齐桓公对待重耳一行甚厚,使其得到了很好的补给,可心里对重耳还是有些猜忌。在与重耳的交往中,齐桓公感到其人虽为落魄公子,但举止之中气魄宏伟,谈吐之间志在天下。而重耳身边的随从也都为世之豪杰,将相之才。齐桓公虽然句句称好,却也暗暗为自己的后人担忧。于是,齐桓公便将自己的宗女嫁给重耳,希望能借此捆住重耳。即便重耳日后最终复国,也可以得晋之欢,以为助力。

齐桓公为重耳选的宗女美丽娇艳,果然将重耳迷得团团转,重耳也在齐国尽享驸马之贵,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齐国衰落,以齐之力复国已不实际。但重耳依然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不愿再去品尝流浪奔波的生活。狐偃、赵衰等人多次提醒重耳,重耳都不听。后来,狐偃、赵衰等人密谋,恰有一个侍女窃听,报告给了宗女。宗女杀死了侍女,与狐、赵合计,将重耳灌醉,然后将其拖上马车,离开临淄。

等重耳醒来后,发现自己被带了出来,气得要砍狐偃:“如果不能复国,我就吃你的肉!”狐偃边逃边半开玩笑说:“如果复国失败,我死在荒野,也是被狼吃;若你能复国,晋国的肉都是你的,我的肉不好吃!”

重耳这才住手,只能硬着头皮上路了。

张良尊老得兵书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张良(约公元前251—前186年),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杰出的谋略家、政治家。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于秦。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静候风声。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快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回来!”张良觉得很奇怪,一个毫不相识的老头竟故意难为我,如此不客气地下命令,一时火气上来,不想去拾。但又一想:他是一位老人,可以谅解,对老人应该尊重。于是,便压住火气,跑到桥下把鞋子拾来递给老人。谁知老人并不用手接,竟把脚伸过来,命令道:“快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取了鞋子,好事做到底,就给他穿上吧!”就跪下去给老人穿好鞋子。然而,老人只是对他笑了一笑,就走了。

张良心想:“这个奇怪的老人,可能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于是,便紧紧地跟随着老人向前走去。

走了一段路,老人忽然转过身来,对张良说:“我看你小子将来能有出息,我很乐意教教你。五天后一早,在这儿会面。”张良恭恭敬敬地连声说:“是!是!”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愤愤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

到了第四天的后半夜,鸡刚叫头一遍,张良就到了,谁知老人又比他早到。老人生气地说:“为什么又来迟了?”说完,转身就走,边走边吩咐道:“五天后再来,早一点。”

又到了第四天晚上,张良这次干脆不睡了,前半夜就赶到那里。

等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笑眯眯地说:“这还差不多!”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帝师”。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

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他的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故事感悟

张良对老人的尊重使他得到了一个意外学习的机会。如果张良不懂尊老爱老,就不会得到《太公兵法》,当然也就无法成就后来的伟业。

◎史海撷英

张良谏主安民

刘邦的大军在进入咸阳后,看到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大量的珍宝异物,便有些得意忘形了,以为现在已经可以尽享天下了。武将樊哙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但刘邦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简直心急如焚。

在这关键的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刘邦说:“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现在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纣为虐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张良的语气平和,但话语却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纣为虐”等苛刻字眼,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麻醉的心。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刘邦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以待项羽等各路起义军。

◎文苑拾萃

留侯论

(宋)苏 轼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猝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李冰访渔民和樵夫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李冰(生卒年不详),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李冰和他的儿子李二郎,都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他们父子二人领导巴蜀人民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

两千二百多年前,强大的秦国吞并了巴、蜀两国,并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没想到的是,蜀郡这个地方经常闹水灾,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告急的文书经常送到秦王宫里。秦昭襄王决定派一个懂水利的官员到蜀郡去当郡守,很快便选中了李冰。

于是,李冰带着儿子李二郎来到蜀郡上任,并立即召集蜀郡父老到官衙商讨治水大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说:“我蜀中本是个好地方,四面环山,中间好像一个聚宝盆,无奈岷江从‘盆’中流过,就像一头凶猛的野兽一样,为患不小啊!”

李冰听了点点头,他立刻作出判断:“治水治根,治根必须治岷!本官在任期间一定要治好岷江,望父老乡亲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