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尊:尊老爱幼
7193800000011

第11章 拜师·尊师·爱师(1)

云敞葬师义行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

王莽(公元前45—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人,祖居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75里),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新朝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公元9年元旦,篡位称帝,登基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直至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被杀。在位15年,死时69岁。

西汉末年,王莽专政,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王莽横征暴敛,刑罚严苛,给百姓摊派了许多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而且,他还毒死汉平帝,自称帝王。称帝后,更是滥加封赏,又不断挑起对匈奴地区及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因此,人们对他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

当时,云敞的老师吴章是一代大儒,追随他的弟子达一千人之多。王莽认为,他们全都是同党同伙的恶人,因此要全都把他们禁锢关押起来,更不允许其中有任何人留在朝廷做官。

大家都十分清楚王莽的手段,连自己亲生儿子都敢痛下毒手的人,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为了躲避突如其来的灾祸,也为了继续保有仕途上的光明前程,吴章的学生们开始在朝野中公然宣称自己不是吴章的学生,而早已师从其他人,早就不在吴章门下了。

当时,云敞官居大司徒掾,老师的惨死让他悲痛欲绝。每每想起老师深切的爱护和不倦的教导,那师徒如父子般的至亲至爱的恩情,以及老师那道义浩然的言行,不住地在他的脑海中盘旋荡漾。老师终其一生都守仁守义,直到尽处,他笃行不怠的言传身教,更是长长远远地活在了学生的心中,纵使历经岁月流逝,也永远都不会消失。

因此,云敞决心挺身而出,为最敬爱的老师谨守为人学生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情义。

正值风雨飘摇、局势动荡之时,云敞一路哭号,跪拜着爬到老师体无完肤的尸首前,肝肠欲碎。他大呼着自己就是吴章的学生,他悲切的哭声蕴涵着对老师至深的追念,他将老师的尸首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包好,护在自己的怀中,泣不成声、举不成步地哭号着回去。他不畏惧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是吴章的学生,他也不畏惧自此而后他就是冲在最前方的恶党与罪魁,他只知道老师坚守仁义直到尽处,而他自己终生实践的正是老师最深切的教诲。

云敞公然按照师礼把老师的尸首敛棺而葬,他悲切的哀号之声倾动了朝野,使整个京师的人都为之瞩目。车骑将军王舜被他的义行深深感动了,他赞美云敞就如同栾布一样地有情有义,并推荐他为中郎谏大夫。云敞则屡屡以生病为由,避隐在家,终老余生。

◎故事感悟

千百年来,云敞成为了学生承事老师、忠义绝伦的典型模范。云敞始终铭记老师的教诲,坚守仁义,立以正身,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尊师重道的伟大形象!

◎史海撷英

王莽周礼改制的内容

王莽统治时期,“更名天下田曰王田”,规定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而且,他还改奴婢为“私属”,也不得自行买卖;还实行“五均六莞”,也就是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此外,他还规定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改革币制;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等。

◎文苑拾萃

放言五首

(唐)白居易

之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之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之四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之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朱元璋向老秀才赔礼

◎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格言

朱元璋(1328—1398年),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其太子自幼便骄纵放任。太子7岁时,朱元璋给他请的三位老师都先后告辞,不愿给太子授课。为此,朱元璋心中感到很烦恼。

有一天,丞相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了一位老秀才,说:“此人年已七十,但学识渊博,且为人刚直无私,可任太子的老师。”

朱元璋说:“只要能严教太子,年纪大些更好。”

第二日,朱元璋便将老秀才请进了东宫,并对太子说:“你以后的一言一行都要好好听从这位老师的指导,不得无礼!”说罢,又唤太子向老秀才行礼。

一日,老秀才要太子背诵一段《论语》,自己则闭目养神。太子背了两句后,就取出书来偷看。突然,老秀才耸起身来抓住太子的耳朵,就要他跪下。太子哪里肯听,反而挥起小拳头打老师。老秀才大声喝道:“大胆!”说完把太子双手反扭过来,一定要他跪下,太子硬是不肯跪。

这时,朱元璋刚好经过东宫,看到这一情景后,便走到老秀才面前为太子求情,说:“看在朕的面上,就饶他一次吧!”

老秀才沉着脸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陛下应该知道这个道理的。”

朱元璋见老秀才不仅不领情,反而当着太子的面来教训自己,不禁勃然大怒,喊道:“来人!把这老家伙关起来!”

这事情传到马皇后那里,她觉得皇上这样为太子护短,居然还惩罚起老师来,是太不讲道理了,便决定去劝皇上认错。

傍晚,马皇后在与朱元璋用膳时,先向朱元璋劝了几杯酒,然后说道:“皇上过去在淮西时曾说过,世上有两种人最无私心,皇上还记得吗?”

朱元璋一时记不起来,笑着说:“朕不记得了,还请皇后讲吧!”

马皇后说:“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老师。皇上曾说,哪个医生不愿为病人治好病,哪个老师不愿把学生教成才,是吗?”

朱元璋听出皇后话中有话,便说:“如果老师太蛮横无理,就不是好老师了。”

马皇后说:“这位老秀才脾气是有些怪,但他对太子教得严完全是为了他好呀!玉不琢,不成器。如果太子长大了无知无识,大明的天下不就完了吗?”

朱元璋听了,心里便感到懊悔起来,表示要向老秀才赔礼道歉。

第二天,朱元璋和马皇后先把太子叫来,当面教训了太子一番,然后三人来见老秀才。老秀才见了他们,背着身子,故意不理睬。

朱元璋说:“您老人家不必再生气了,朕特地向您赔礼来了!”

老秀才这时才向皇帝跪下施礼,说道:“老臣不敢,谢圣恩!”

朱元璋先请老秀才坐下,再命太子向老师跪下叩首认错。老秀才扶起太子后,走到书桌前写了“明王明不明,贤后贤不贤”十个大字。

马皇后见了递给皇上,朱元璋一看顿时瞪着两眼愣住了。

马皇后笑着说:“请老师吟给皇上听吧!”

老秀才吟道:“明王明不?明。贤后贤不?贤。”

朱元璋一听哈哈大笑。

后来到了1386年的重阳节,朱元璋召开敬老爱老会,制定了“养老之政”,规定:凡80岁以上,一生为人正派,乡里乡亲们共同称善的老年人,每月供给大米5斗、肉5斤;凡90岁以上老人,朝廷供给的生活品与县官持平。

◎故事感悟

俗话说:敬老、重老,老师可以传经送宝。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而作为君王者,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只有体恤老人、尊重他们的想法,才能真正以百姓为主,才能国泰民安。

◎史海撷英

清除权臣

明代初年,官僚机构基本上都沿袭了元代的模式。但朱元璋逐渐认识到了其中的许多弊病,便决定进行改革。

首先是废除行省制。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别设立,但又互相牵制,从而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的现象。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元代时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而是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不能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到皇帝一人之手了。

对中央机构的改革,重点是废除了丞相制。明朝初年,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为严重。

◎文苑拾萃

谒明太祖陵

(清)乾 隆

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

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

雍正帝扣银为奉师

◎所谓尊老者,待其父如师。——格言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满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雍正年间,有一个驻京学使。他喜欢在同僚中吹嘘自己为人正直,为官清廉。

有一天,一位早年的先生来求见他。他看了看老师那衣衫褴褛的样子,就猜透了八九分。于是说道:“恩师光临寒舍,学生三生有幸。有失远迎,万望恕罪。不知身体可佳?精神可好?专程前往,又有何见教?”寒暄了一阵,才让座。先生看了看满屋生辉的装饰和学生那不冷不热的样子,哪里还坐?便开门见山地说:“身体精神均佳,只是生活拮据……”

学使不等先生说完就说:“多年来,弟子牢记先生‘为官清廉’之教诲,不敢苟私。然清廉就要清贫哪!故手无银两,家无余资……”不等学使说完,先生道:“为师不难为你,告辞了!”

学使十分得意,照例在同僚中宣扬了一通,以示廉洁。心想传到皇帝耳朵里,定会龙恩大降,身价倍增。

此事果然传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里,哪知雍正帝不但没有“龙恩大降”,反而大为恼火,说:“国将富,必尊师而重傅。古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又有‘一日三炷香,供奉天、地、君、亲、师’之礼。学使弃先人之说,违先人之礼,实属不道!”于是传旨:“从学使正俸以外的补贴中扣500两银,给其师,以顺言正名!”

从此,雍正帝扣银奉师的故事便传扬于世。

◎故事感悟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需要传承,而雍正帝也将这种品质看得很重。雍正帝的这个举动,正是将尊老的精神发扬光大的表现啊!

◎史海撷英

耗羡归公

我国古代时候,是以银和铜为货币的。因此国家在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都会有一定的损耗,所以征税时还有一定的附加费。这项附加费被称为“耗羡”或“火耗”,一向是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

由于耗羡无法定征收额,所以州县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

雍正年间,雍正帝对此进行了改革,实行“耗羡归公”的政策,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的税款和固定的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地提高官吏们的俸禄。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因此,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这就是所谓的“高薪养廉”。

才旦卓玛感谢汉族妈妈

◎不应该说我怎么尊敬老师,而应该说王老师是怎样关心、爱护我。——才旦卓玛

才旦卓玛(1937—),西藏日喀则人,藏族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1956年11月至1957年8月,在西藏日喀则文工团当学员。1957年8月至12月,在西藏公学预科学习。1958年底到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从师著名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曾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演唱的主要歌曲有《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阿玛列洪》、《酒歌》、《我们在相聚》等。录制有唱片《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

1980年冬天,才旦卓玛去上海演出。一到住地,她就急着要回家看“妈妈”。这可把大家弄糊涂了,她的丈夫和女儿都在拉萨,怎么会在上海还有个家?她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怎么还有个妈妈?

才旦卓玛笑了,说:“你们不知道,我还有个汉族‘妈妈’,她就是王品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