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500000012

第12章 宋代名医(著)方(4)

【功效】健脾化饮。

【主治】治停饮成癖,久则呕吐酸水,吐已,停久复作。

【来源】《本事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感冒头痛

方一香苏散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子各120克,陈皮(不去白)60克,甘草(炙)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加水1000毫升,煎至七成,去滓,热服,不拘时,日2~3次。若作细末,只服6克,入盐点服。

【功效】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症见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二参苏饮

【组成】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汤洗,姜汁炒)、前胡、茯苓各22.5克,木香、枳壳(麸炒)、桔梗、炙甘草、陈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去渣稍热服。

【功效】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体虚气弱,感冒风寒,内有痰湿。症见恶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恶,并治中脘痞满等症。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三香薷散

【组成】香薷(去土)15克,白扁豆(微炒)12克,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12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9克,水500毫升,入酒适量,煎后去渣,水中沉泠。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四藿香正气散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藿香(去土)90,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水500毫升,姜3片,枣1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五川芎茶调散

【组成】白芷、甘草(炙)羌活各60克,荆芥(去梗)、川芎各120克,细辛(去芦)30克,防风45克,薄荷叶(不见火)24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

【功效】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症见偏头痛、巅顶作痛,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咳嗽

方一华盖散

【组成】麻黄(去根节)、桑白皮(蜜炙)、紫苏子(隔纸炒)、杏仁(去皮尖,炒)、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水500毫升,煎后去渣,食后温服。

【功效】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症见咳嗽上气,普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数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二三拗汤

【组成】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

【用法】为粗末,每服15克,水800毫升,姜5片,同煎至1盏,去滓,口服,以衣被覆睡,取微汗。

【功效】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之喘咳证。症见恶寒发热,咳嗽多痰,鼻塞身重,语音不出,头痛目眩。四肢拘倦,胸满气短。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三苏子降气汤

【组成】紫苏子、半夏(汤洗7次)各9克,川当归(去芦)6克,甘草(炙)6克,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4.5克,肉桂(去皮)3克(一方有陈皮去白10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苏叶3克,水煎服。

【功效】降气平喘,温化寒痰。

【主治】上实下虚之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舌苔白腻或白滑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

呕吐泄泻

方一加减四君子汤

【组成】白扁豆(蒸熟,焙干)、藿香叶、炙甘草、黄芪各6克,人参茯苓(去皮,焙)、白术各12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入盐点服,或水煎温服。

【功效】调和脾胃。

【主治】小儿吐泻不止,不进乳食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方

方二戊己丸

【组成】黄连、吴茱萸(炒)、白芍药各15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6克,空腹米饮送下,日3次。

【功效】清泻肝火,缓急止痛。

【主治】脾受湿气,泻痢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以及小儿疳积下痢。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痰湿症

方一二陈汤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炙)5克。

【用法】上药为咀,加水50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20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三不换金正气散

【组成】厚朴、藿香、甘草、半夏、苍术、陈皮(去白)各适量。

【用法】原方等分为锉散,每服3~6克,水800毫升,生姜3片,枣子2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功效】燥湿健脾,芳香化浊。

【主治】湿浊内停,兼有外感,呕吐泄泻,恶寒发热。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三平胃散

【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水浸2日)15克,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9克,甘草(炒)4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3~5克,以水500毫升,入生姜2片,干枣2枚,同煎后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5克沸汤点服亦得。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情嗜卧,常多白痢,苔白厚腻,脉缓。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淤血

方一失笑散

【组成】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份(为末)。

【用法】上先用酽醋调调6克,熬成膏,水500毫升煎,食前热服。

【功效】活血祛淤,散结止痛。

【主治】淤血停滞。症见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痛经,产后恶露不行等。

【来源】《太平惠氏和剂局方》。

方二黑神散

【组成】熟地黄、归尾、赤芍、蒲、黄桂心、干姜(炒)、甘草各120克,黑豆适量(炒去皮)。

【用法】上药共为末,每服6克,酒、童便各半煎。

【功效】活血化淤,养血温经。

【主治】产后恶露不尽,攻冲作痛,及胞衣不下,胎死腹中。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虚证

方一黄芪鳖甲散

【组成】人参、肉桂、桔梗各15克,半夏、紫菀、知母、赤芍药、黄芪、甘草、桑白皮各30克,天门冬、炙鳖甲各15克、秦艽、茯苓、地骨皮、干地黄、柴胡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益阴,除蒸止嗽。

【主治】虚劳烦热,肢体倦怠,咳嗽,咽干,痰少,自汗,食欲不振,或午后潮热,舌尖红,脉虚数。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二十全大补汤

【组成】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芪(去芦)、川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适量。

【用法】原方锉为粗末,每服6~9克,水500毫升,生姜3片,枣子2个,同煎至分,不拘时候温服。

【功效】温补气血。

【主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外病虚损,面色萎黄,脚膝无力,喘嗽中满等症。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方三妙香散

【组成】麝香(另研)3克,煨木香60克,山药(姜汁炙)、茯苓、茯神、黄芪、远志(去心,炒)各30克,人参、桔梗、炙甘草各15克,朱砂(另研)9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

【功效】补益气血,安神镇惊。

【主治】心气不足,惊悸不安,虚烦少寐,喜怒不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方四四物汤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9克,水1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症见惊惕头晕,目眩耳鸣,唇爪无华,妇人月经量少或闭经不行,脐腹作痛,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九·治妇人诸疾》。

方五人参养荣汤

【组成】白芍药90克,当归、陈皮、黄桂心、人参、煨白术、炙甘草各30克,熟地黄、五味子、茯苓各20克,远志(炒,去心)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补益气血,安神定志。

【主治】气血亏损。症见四肢沉滞,呼吸少气,行动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闭症

方一至宝丹

【组成】生乌犀屑(研)、朱砂(研飞)、雄黄(研飞)、生玳瑁屑(研)、琥珀(研)各30克,麝香(研)、龙脑(研)各7.5克,金箔(半入药半为衣)、银箔(研)各50片,牛黄(研)15克,安息香45克(为末,以无灰酒搅澄飞过,滤去沙土,约得净数30克,慢火熬成膏)。

【用法】上将生犀、玳瑁研为细末,入余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重汤煮凝成后,入诸药中和搜成剂,盛不津器中,并旋圆如梧桐子大(每丸重3克)。用人参汤化下1丸。小儿减量。

【功效】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主治】中暑、中恶(感触秽浊之气,急然昏倒,气闷欲绝)、中风及温渍因于痰浊内闭所致神昏不语,痰盛气粗,身热烦躁,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以及小儿惊厥属于普浊内闭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二苏合香丸

【组成】白术、青木香、乌犀角、香附子(炒去毛)、朱砂(研水飞)、诃黎勒(燔去皮)、白檀香、安息香(研为末,用无灰酒1000毫升,熬膏)沉香、麝香、丁香、荜拨各60克,龙脑(研)、苏合香油(入安息膏内)各30克,熏陆香(别研)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服旋圆如梧桐子大,早晨取井华水,温冷任意,化服4丸。老人、小儿可服1丸。温酒化服亦得,并空心服。

【功效】温通开窍,行气化浊。

【主治】中风所致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骆龙吉方

头痛

方一三五七散

【组成】附子90克,山茱萸150克,山药21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生姜红枣汤,食后调服。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脑风头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方二羌活散

【组成】羌活4.2克,苍术4.2克,白茯苓3克,防风3克,枳壳3克,桔梗3克,甘草0.9克。

【用法】上药用水1500毫升,姜3片,葱1根,煎1200毫升,不拘时服。

【功效】祛风散寒。

【主治】遇风头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胁痛

方一栝楼汤

【组成】栝楼(大者1枚连皮捣烂)重60克,甘草(蜜炙)6克,红蓝花1.5克。

【用法】上药用水1000毫升,煎800毫升。温服,不拘时。

【主治】左胁气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方二推气散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15克,桂心15克,姜黄15克,甘草(蜜炙)9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6克,姜枣煎汤调服,热酒亦可。

【功效】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右胁气痛。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疟疾

方一柴平汤

【组成】银柴胡6克,黄芩4.5克,人参(去芦)、半夏(汤泡7次)各3克,甘草1.5克,陈皮4.2克,苍术4.5克,厚朴(姜制)3克。

【用法】上药用水1000毫升,姜3片,红枣2枚,煎800毫升,未发病先服。

【功效】和解表里,祛邪截疟。

【主治】痃疟,由夏季暑汗不出所致。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方二仓廪汤

【组成】人参、白茯苓、川芎、甘草、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麸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水用900毫升,陈仓米3克,生姜3片,薄荷少许同煎,温服。

【功效】健脾益气,和解达邪。

【主治】疟痢交行,又治禁口。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惊风

方一保生锭子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各30克,甘草、牛黄各6克,全蝎22只(去毒),白僵蚕24只,黑牵牛16个,南星20个(当年者),白附子12个,辰砂(另研)60克,代赭石(火煅水飞)、青礞石(火煅水飞)、蛇含石(火煅,用米醋淬)各12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糕糊为丸,用火烘干,磁罐盛之。用好鹿香同置一处熏之。

【功效】益气健脾,化痰祛风通络镇惊。

【主治】急慢惊风。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

方二吉州醒脾散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橘红、半夏、曲木香各3克,全蝎(去毒)15克,白子4枚,南星2枚(炮)。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生姜3片,红枣2枚,煎汤调服,食前。

【功效】健脾益气,化痰通络镇惊。

【主治】吐泻后生慢惊风。

【来源】《内经拾遗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