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鸢尾几度花
7124700000017

第17章 黄金时代(14)

凡三境

“境界”原意指疆界,《诗经·大雅·江汉》有“于疆于理”,后又当“境地”讲,到如今“境界”已变成了“造诣、意境”之意了。随之而来诸多名士就总结出诸多“三个境界”。

而说起三个境界,读书人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的那段话早已是耳熟能详,并且能卖弄自如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这话乍一听很是惊艳,一弄成必背名句就少了几分味道。既然王国维的这段话已经被捂热得差不多了,我尚且造次一下,杜撰个新鲜的“三境”。

小大之境

凡三境,即可大到囊括天地玄黄,八卦万象。青原行思说,人生也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看山是山。此时少不更事,目不斜视,往往只关注自己眼前所看到的,并不环顾左右,因而无法从物质的表象看到本质。

第二境,看山不是山。人心经过一番起伏,视野也变得深邃辽远,开始学会解剖事物的表面现象,挖掘其本源。此时看到的山,已非草木土石,花香鸟语,可直接深入到其内在的矿藏,到其风水,甚至可以判断其是否为“风雨兴焉”“凤舞九天”之地。

第三境,看山依然是山。此为得禅,看破红尘万丈,回头待看,山依旧山,人依旧人。现象与本质融为一体,看穿了它,回到本质,它还是山。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类似的也有,如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空,天人合一。这些都是大范围的筹略,尚且不能一时体会,但尘埃般细微的生活中就更多了。

就拿玩游戏来说,所谓学而时嬉之,还是大有可为的。第一境,玩的就是寂寞。只是为了片刻憩息,打发无聊的时光,抑或被游戏里未知的奖赏障碍吸引而蠢蠢欲动,抑或对游戏中及时反馈和虚无的经验收益上瘾,抑或追求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成就感。这不是玩游戏,而是被游戏玩。因而这种境界是最低级而应被人鄙夷的,误入其境,乃恶境。

第二境,玩的就是智慧。讲究策略,钻研技巧,追求神一般的技艺,也不荒废正经事。他们并没有被游戏控制,昏天暗地、通宵达旦的犟劲,用在工作学习上更是另一番景象。

第三境,玩的就是事业。这个野心就大了,估摸着游戏人生就这么来的,不过是个褒义词。下个围棋便到了职业九段,棋圣天元;打个台球不小心成了丁俊晖第二;打个魔兽便成了策略家??这不仅仅局限在玩了,已经可以把它当成事业来做。

读书之境

回到王国维的成大学问者三境,兀地觉得仍可以再分得细些,比如换成“读书之境”。

书——说来,话便长了。由古到今,甲骨,竹简,帛书,宣纸??一步步带着浓墨映刻走来,书可不只是一叠纸的事,它是一个过程,一段史诗。

常言一日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三日不读书,面目便可憎。读书是自我完善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美容秘方。爱漂亮的女孩子闲来读上几本好书,就可以由内而外净化一个人的气质。

清朝诗人张灿有言:“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时空流转,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原有的高尚情趣变成了媚俗。我们的从容不迫早已被卷进现代机械般的模式中,楼高一层追一层,车速一码过一码。充满欲望的眼曾是看山看云看水的眼,凝眸澄澈;攥着股票的手曾是写过情书诗歌的手,掌纹清晰;蹬着高靴的脚曾经是踩过稻花和海浪的脚,轻缓矫健。但现在呢?

读书亦是有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也。可以想象其实老翁在漫天大雪垂钓时,兴许手里捧着一本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读书,便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寒冷。寒窗十年苦读,实为艰辛。抬头看到教室墙上巨大而湛蓝的“静”字,如天如海,深邃不语,这是读书的真谛。

常常臆想着千年前某一天的古都之夜,长安在下雨,沐浴斋戒,焚香净手,秉一盏青光,进了藏书楼。取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在深夜挑灯,见得火光“啪”地溅开,微弱的光芒守着内心的孤独,帘外雨水撕毁夜色,这是古代特有的凄伤的雨,雨中恍惚间看到百鬼夜奔,打更人敲锣追赶。线装书里的尘埃在午夜的灯火中簌簌落下,积在疲惫而酸痛的肩上。藏书楼的纸窗、木梯、经卷传出的诵读声,是雨点的节奏,是祈雨师的祷词。古代的夜读,萤火青卷,绿衣红袍,发霉线装书里读到的是阴雨连绵、叫苦连天。灯影枯瘦,风卷柴门,呻吟的雨夜让读着迂腐书本的人猛然惊醒,这般诗意。

似乎在恶劣的天气下看书很有味道,外面越是烦乱,内心越是安静。其实好的天气一样适合读书,一次冬日午后,山上阳光正好,拿起一本书,顺着梯子爬到屋顶,触摸到最真实的日光温度,瓦片粗糙的厚度,还有书的深度。屋顶之上是另一片澄澈之境。抛开世俗的喧嚣,剩下的一切静谧都是你的。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此乃第二境也。一时兴起,心向往之,陶陶其乐。把全心投进书里,忘我地一枕好梦,不知此身在书中还是在屋中,如庄周梦蝶般不分自我,不分存在与否。有时候,甚至是赖在书梦里迟迟而忘归。一觉醒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如此这般,书间如梦,废寝忘食,乐而忘忧,才是真正地把书读进去了,达到书人合一的境界。机缘巧些,说不定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撷得几分春光秋色,夏雨冬阳。读着读着起了贪心,抑说不好一日便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情。

时间久了,你又会发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继而清减了沈腰,白了潘鬓,瘦消磨。这倒是个好例子,沈腰便是沈约,他年少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书,夜间必温习。母亲担心他的身体,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这样的他从二十几岁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写成一部晋史。最后,甚至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的这句用在这里似乎也是十分恰当,为书而嗔痴成狂,更是浪漫。以书为友,以书为爱,未免不是一段佳话。

“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此乃第三境也。既然欲穷千里目,就需更上一层楼,当你一步步登上人生的台阶,直到山登绝顶你便成峰。此时你大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你学会了运用所学,在书中提要钩玄,采花酿蜜,开山铸铜,甚至你可以著书,将自己所吸收的精神理念转化成新血,注入文化这一脉络。

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此时更了解到自己对于万物的渺小而怀有敬畏之心,从而激发更多的求知欲,不断积极进取,终身学习,把书融进自己的血肉灵魂里去。

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每个人都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一本书从一张张纸,最后化成心头的血,日夜循环,滋养人心。

书,挥毫泼墨洒丽珠。龙腾舞,隽鸿儒。

诗,颂古吟今赋藻辞。心言志,叹情痴。

琴,弦韵凝光鸟静林。声声咏,悦耳津。

棋,恰遇良才虑弈机。着着慎,得失寸。

说了这么多,如梦初醒,惊觉。无需焚香,捧一本好书,禅已在你手上。

万物之境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天、地、人”。也有学者说过,“三分法”乃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这种“一分为三”的智慧在中国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正是这一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如此说来,有如此之多的“三个境界”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境界虽有高低之分,却没有开端和止点。它不是一触即成,也无法功成身退。一世世的积累,一场场的磨砺,才能达到一般人所没有的造诣。

境界之上,是最坎坷的道路,最陡滑的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