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
7120300000055

第55章 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及其用笔意味

西晋大书家钟繇论书法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见万象皆类之,点如山颓,擿如雨线,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者如鸣凤之游云汉,来者如游女之入花林。”这是说出书法用笔也通于画意。唐代大书家李阳冰论笔法说:“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幽至于鬼神之情状,细至于喜怒舒惨,莫不毕载。”这是说书法取象于天地的文章、人心的情况,通于文学的美。雷简夫说:“余偶昼卧,闻江涨声,想其波涛番翻,迅駚掀摇,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以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矣。”是则写字可网罗声音意象,通于音乐的美。唐代草书宗匠张旭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书家解衣盘礴,运笔如飞,何尝不是一种舞蹈?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抽象美(和绘画、雕塑的具象美相对)。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中国绘画也是写字,与各时代书法用笔相通,汉以前绘画已不可见,而书法则可上溯商周。我们要想窥探商周秦汉唐宋的生活情调与艺术风格,可以从各时代的书法中去体会。西洋人写艺术风格史常以建筑风格的变迁做基础,以建筑样式划分时代。中国人写艺术史没有建筑的凭借,大可以拿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做主体形象。然而一部中国书学史还没人写过,这是研究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的一个缺憾。近得胡小石先生《中国书学史》讲稿,欣喜过望。胡先生根据最新的材料,用风格分析的方法叙述书法的演变,以文化综合的观点通贯每一时代的艺术风格与书型。这篇“绪论”分三段,第一段论书法的艺术地位,第二段论书法与时代的关联,第三段论书体及书之三法:用笔、结体、布白。以后分章论述各时代的书法,拟陆续发表,请读者留意。胡先生研“古文”之学,曾著《甲骨文例》及《古文变迁论》。

中国书法有“方笔”与“圆笔”之分。圆笔所表现的是雍容和厚,气象浑穆,是一种肯定人生、爱抚世界的乐观态度,谐和融洽的心灵。西洋希腊的,尤其是文艺复兴的绘画、雕刻,多取圆笔。这是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精神和态度。王羲之的书法是圆笔的,有取象于鹅项之说。晋人书札是家人朋友间的通讯,他们用笔圆和亲切。自然界现象多半是圆曲线的,很少笔直的抽象线条(人造的建筑物除外),我们站在海滨向天边一望,宇宙是圆的。

方笔是以严峻的直线折角代替柔和抚摩物体之圆曲线。它的精神是抽象地超脱现实,或严肃地统治现实(汉代分书)。龙门造像的书体皆雄峻伟茂,是方笔之极轨。这是代表佛教全盛时代教义里的超越精神和宗教的权威力量。正和西洋中古基督教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雕刻绘画,多用抽象的直线折角相同。《天发神谶碑》之奇伟,全用方笔,也是表示这种宗教意境。然而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大字却慈祥博大,微妙圆通,全用圆笔,正表现大乘入世救世的精神。

(原刊1938年12月4日、11日《时事新报·学灯》。本文原为刊发胡小石《中国书学史·绪论》等文所撰两篇“编辑后语”,标题为本书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