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
7120300000021

第21章 读书与自动的研究

我们的思想、见解、学识,可以从两个源泉中得来:(一)从过去学者的遗籍;(二)从社会、人生与自然的直接观察。第一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读书”。第二种思想的源泉叫做“自动的研究”,或“自动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源泉孰优孰劣,是我今天所想讨论的问题。

读书,是把古人的思想重复思想一遍。这中间有几种好处,就是:(一)脑力经济:古人由无数无数直接经验和研究得来的有价值的思想,如科学中的种种律令,我们可以不费许多脑力,不费许多劳动就得着了。这不是很经济吗?(二)时间经济:古人用毕生的时间得着的新发现,像开普勒的行星运行律令,我们可以在一点钟的时间内就领会了,这不是很经济的吗?所以“读书”确有很大的价值,我们不能不承认的。但是它也有很多的流弊,我们不可不知道,不可不预防。流弊中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读书读久了,安于读书,习于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渐渐的把自己“自动研究”、“自动思想”的能力消灭了。关于这一层我记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得极透彻,我就把他书中的话,暂时代表我的自动的研究贡献诸君。

叔本华说:读书是拿他人的头脑,代替自己的思想。读书读久了,当会使自己的思想,不能成一个有系统的自内的发展。我们的头脑中充满了许多外来的思想,这种外来思想纷呈堆积,东一块,西一块,好像一堆乱石;不比那由我们自己心中亲切体验发展出来的思想,可以自成一个有生气的、有机体的系统。我们既常常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以读书为唯一的思索的时间,离了书本,就茫然不能思索,得了书本,就犹鱼得水,这种脑筋是没有用了,至多不过是一个没有条理的藏书楼。所以,我们要直接的向大自然的大书中读那一切真理的符号,不要专在书房中,守着古人的几篇陈言。我们要晓得古人留下来的书籍,好比是他在一片沙岸上行走时留下来的足印。我们虽可以从他这足印中看出他所行走的道路与方向;但却不能知道他在道路所看见的是些什么景物,所发生的是些什么感想;我们果真要了解这书籍中的话,获得这书籍的益,还是要自己按着这书籍所指示的道路,亲自去行走一番,直接的看这路上有些什么景物,能发生些十么感想。(按:叔本华这个譬喻,同庄子的糟粕菁华的譬喻有点相似,且更觉亲切。)

所以叔本华并不是绝对的反对读书,——他自己读书之多,在欧洲学者中要算得很稀少的——不过他极力鼓吹自动的观察,自动的思想。他还有个譬喻说得好。他说书籍中的知识,譬如武士的盾甲,一个强有力的武士,运用沉重的盾甲,可以自卫,可以攻战;一个能力薄弱的人担负了一身沉重的盾甲,反而不能行动了。所以天才能多读书而不为书籍学问所拖累;普通人多读了书,反而减少了常识。对于社会、人生、自然失去了亲切的了解,只牢记得些书本中的死知识,不能运用,不能理解。

以上我引了叔本华书本中的几句死话。他这话对不对,还要我们亲自去看。不过人家要问我:我们不去专读死书,又怎么样呢?我们怎样去自动的研究,怎样去自动的思想呢?我必答道,我们自动的研究也要有方法,有途径。不是盲动的,乱动的,乃是有条理、有步骤的活泼有趣的动作。这种动作是什么?这种动作就是科学方法的活动研究。这种活动就是走到大自然中,自动的观察,自动的归纳。从这种自由动作中得来的思想,才是创造的思想,才是真实的学问,才是亲切的知识。这是一切学术进步的途径,这是一切天才成功的秘诀。这个途径不唯近代大科学家如是,就是古代天才的思想家也是如此。就看中国周秦时的庄子,我们从他的书中,可以知道他每天并不是坐在家中读死书,他是常常走到自然中观察一切,思想一切,到处可以触动他的灵机,发挥他的妙想。他书中引用自然间现象作譬喻的非常之多。以他那种爱在自然中活动,又富于伟大的理解能力,若生于现在,知道了许多科学实验的方法与器具,不也是一个大科学家吗?但是他所得的结果也已经不小了。以我所知道的中国哲学家看来,创造的思想之丰富,恐怕要推庄子第一。

庄子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与自然接近的人,最富于自动的观察的人,所以也是个最富于创造的思想的人。我们模仿他的学者人格,再具有精密的科学方法,抱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向着大自然间,作自动的研究,发挥自动的思想,恐怕这神秘万方的自然,也要悄悄的告诉我们几件未曾公开的秘密呢!

(原刊1920年4月7日《时事新报·学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