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应用功能性食物防治糖尿病
7011900000003

第3章 糖尿病概述 (3)

第一章 糖尿病概述 (3)

酮症酸中毒及昏迷时将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

(1)糖尿病症状加重:极度口渴、尿量更多、身体显著软弱无力。多食不明显,常感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以致不能进水和食物,表明病情恶化,发生严重酸中毒。

(2)呼吸异常:酮症时呼吸可无改变,当pH<7.2,或血浆CO2结合力<15毫摩/升时,呼吸深大而快,称为酸中毒呼吸,病人呼出的气中含有****(烂苹果味)。

(3)脱水和休克:失水加重致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球下陷,严重者出现休克,表现为心率增加、脉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症状。

(4)神志改变:早期仅有头晕、头痛、精神萎靡,继而嗜睡、烦躁不安。当病情恶化时,反射迟钝、消失,最后陷入昏迷。

(5)腹痛:少数病例可有腹痛,常为广泛性,有时较剧以致被误为急腹症。可能系缺钾导致胃扩张和麻痹性肠梗阻所致。

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并与遗传易感有关。无论是糖尿病的1型还是2型,都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性肾病变、眼部病变、神经病变等。其发生、发展与糖尿病发病年龄、病程长短、代谢紊乱程度和病情控制程度有关。这些并发症可单独出现或从不同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1型糖尿病早期少有这些并发症,2型糖尿病可在诊断前已存在。有些病人因出现这些并发症而发现糖尿病。慢性糖尿病并发症通常涉及下列有关病变。

(1)心血管病变: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较,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也较快。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形成脑血栓等。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的患病率较非糖尿病人高2~3倍,成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近年来认为糖尿病对心脏的影响包括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故提出了“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命名。

(2)糖尿病性肾病变:包括肾小球硬化症(肾微血管病变的表现)、肾小动脉硬化症及慢性肾盂肾炎。典型临床表现是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最初蛋白尿为间歇性,以后渐呈持续性,晚期氮质血症,最终出现肾衰竭。是幼年糖尿病的首位死亡原因。

(3)神经病变:可累及任何一部分神经系统,以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四肢疼痛、肢端呈手套-袜子状分布的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针刺感等,后期累及运动神经可有肌力减弱以致肌萎缩及瘫痪。此外,自主神经损害也较常见,表现为泌汗异常、直立性低血压、便秘、腹泻以及尿潴留、尿失禁等。

(4)眼病变:以眼底视网膜病变、动脉硬化及白内障为多见(还可引起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前者在早期呈现微血管瘤,继以出血、渗出等,后期玻璃体积血,最后可因视网膜剥离而致失明。

(5)感染: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受到感染,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较为常见,可反复发生,有时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甲癣、体癣也常见。真菌****炎和巴氏腺炎是女性糖尿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多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者高,病灶多呈渗出干酪性,易扩展播散,形成空洞,且下叶病灶也较多见。泌尿道感染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最常见,尤其多见于女性病人,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肾****坏死是严重的并发症,不多见,典型表现为高热、肾绞痛、血尿、尿中排出坏死的肾****组织,病死率很高。

九、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正常成人空腹时血糖为3.9~6.0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值<7.8毫摩/升。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对其诊断,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7年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

对糖尿病危险人群[如老年人,肥胖、有糖尿病家庭史、高血压、高脂血症、有妊娠糖尿病(GDM)史、应激性高血糖者等],或有糖尿病症状者(如口渴、多尿、乏力、体重降低、皮肤瘙痒、反复感染等):空腹血糖>7.0毫摩/升,或任何一次血糖>11.1毫摩/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2.

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如结果可疑应再做):成人空腹服75g葡萄糖后测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可诊断为糖尿病;7.8~11.1毫摩/升为耐糖量降低(IGT)。

3. 单独空腹血糖6.1~7.0毫摩/升,为空腹耐糖不良(IFT)。

4. 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在临界值左右的患者,需隔2~4周复查,用口服50克葡萄糖试验证实,直到确诊或排除糖尿病为止。

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前4~5周血糖控制情况。在进行糖耐量试验前,应空腹8~16小时,将75克葡萄糖溶解在300毫升左右水中,5分钟内喝完,也可以用馒头代替葡萄糖,本试验共需要抽4次血以测定血糖。

十、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虽不能根治,但只要遵循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还是能够控制高血糖、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延长寿命和降低病死率的。通过治疗能保障儿童的生长发育,维持成人的健康状态和劳动、学习能力,故患者应充满信心,持之以恒。

对糖尿病的治疗,除有条件者可做胰岛移植或糖尿病肾病胰肾联合移植外,国内外普遍遵循“五驾马车”或“五色球理论”的综合治疗原则,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糖尿病教育)、药物治疗和病情监测。其中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控制最为重要,称之为“驾辕之马”。饮食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订总热量

首先按病人性别、年龄和身高用简易公式算出理想体重[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的生活习惯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成年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给予热量105~125.5千焦(25~30千卡),轻体力劳动125.5~146千焦(30~35千卡)。中度体力劳动146~167千焦(35~40千卡),重体力劳动167千焦(40千卡)以上。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和消瘦者,以及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恢复至理想体重±5%。

2. 糖类所占比例

要求糖尿病患者所食的糖类占饮食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的杂粮,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各种糖果、甜糕点饼干、冰淇淋、含糖软饮料等)。

3. 蛋白质和脂类比例

饮食中蛋白质含量,成人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0.8~1.2克,儿童、孕妇、营养不良及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至1.5~2.0克,伴有糖尿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在0.8克;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克。蛋白质的来源应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质,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脂类约占总热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与单不饱和脂肪的比例应为1∶1∶1,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宜在300毫克以下。

4. 合理分配

上述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糖类、蛋白质、脂类组成确定后,按食品成分转为食谱。并根据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进行安排。可按每日早、中、晚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为1/7、2/7、2/7、2/7。在使用降糖药过程中,按血糖变化再作调整,但不能因降糖药物剂量过大,为防止发生低血糖而增加饮食总热量。

由蔡东联先生主编的《营养师必读》上,对糖尿病的营养原则提出如下饮食调控目标,是糖尿病患者的努力方向。

(1)接近或达到血糖正常水平,力求使食物摄入、能量消耗(即体力活动)与药物治疗等3方面治疗措施,在体内发挥最佳协同作用,使血糖控制在良好的水平上。

(2)保护胰岛B细胞,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使体内血糖、胰岛素水平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维持或达到理想体重。

(4)接近或达到血脂正常水平。

(5)预防和治疗急慢性并发症:如血糖过低、血糖过高、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6)全面提高体内营养水平,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身心健康,从事正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十一、应用功能性食物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有遗传倾向的、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特征为高血糖及糖尿,临床上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中晚期还多合并有心血管、肾、眼部及神经系统症状,外科常合并化脓性感染、坏疽及术后创面长期不愈等症状。故应引起重视,不能等闲视之。

对糖尿病患者通常先用饮食治疗。用单纯饮食治疗,同时进行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浆和脂代谢紊乱)治疗1~2个月效果不佳时,再考虑选用降糖药,在口服降糖药效果仍不佳时,再选用胰岛素。无论用何种药物治疗,都必须长期坚持饮食治疗。令人欣慰的是饮食治疗又有新的发现。

在医学、药学和生物功能研究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既发现了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食物和中药,又发现了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食物和中药,人们只要远离后者就可减少血糖升高的概率,在饮食治疗或因病服药中,只要有意识地多服食具有降血糖功能的食物或中药物,就可为糖尿病的治疗助一臂之力,甚至不必再服食治疗糖尿病的其他药物,血糖就可基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