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应用功能性食物防治糖尿病
7011900000020

第20章 具有止渴治消渴功能的食物和药物 (4)

第七章 具有止渴、治消渴功能的食物和药物 (4)

39. 蛤蜊

蛤蜊又有吹潮、沙蛤、沙蜊等名称,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种蛤蜊的肉。分布我国沿海,全年均可捕捉。蛤蜊肉性寒,味咸。每100克蛤蜊肉的可食部分,含水分80克,蛋白质10.08克,脂类1.6克,糖类4.6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维生素A 400国际单位,维生素B1 0.03毫克,维生素B2 0.15毫克,烟酸1.7毫克,维生素C 5毫克,尚含碘。

[功用主治]

滋阴,利水,化痰,软坚。治消渴,水肿,痰积,癖块,瘿瘤,崩、带,痔疮。

[文献论述]

(1)《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渴,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

(2)《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3)《本草汇编》:“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

[用法用量]

煮食,内服。

40. 醍醐

醍醐为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性平,味甘。每100克醍醐含水分73克,蛋白质2.9克,脂类20克,糖类4克,钙97毫克,磷77毫克,铁0.1毫克,维生素B1 0.03毫克,维生素B2 0.14毫克,烟酸0.1毫克,维生素C微量,维生素A 830国际单位。上述含量说明醍醐系高脂、低蛋白、低糖食品。

[功用主治]

养营,滋阴,润燥,止渴。治虚劳肺痿,咳吐脓血,消渴,便秘,风痹,皮肤瘙痒。

[文献论述]

(1)《随息居饮食谱》:“润燥充液滋阴,止渴耐饥,养营清热。”

(2)《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醍醐具有滋阴、润燥、止渴功效。适宜消渴、便秘者和糖尿病病人食用。”

(3)《中药大辞典》:“醍醐具有止渴功用,能治消渴、便秘等症。”

[用法用量]

溶化冲。内服。

[使用注意]

中虚湿盛者忌之(《随息居饮食谱》)。

41. 猪髓

猪髓为猪科动物猪的脊髓或骨髓。性寒,味甘,无毒。

[功用主治]

补阴益髓。治骨蒸劳热,消渴,疮疡。

[文献论述]

(1)《中药大辞典》:“猪髓能治消渴。”

(2)《三因方(猪脊汤)》:“治三消渴疾:大枣(去皮核)四十九枚,新莲肉(去心)四十九粒,西木香4.5克,甘草(炙)六十克。上用雄猪脊骨35厘米同煎药,用水五碗,于银石器煮,去肉骨,滤滓,取汁一碗,空腹任意呷服。以滓减去甘草一半,焙干为末,米汤调服,不以时。”

[用法用量]

煎汤入丸剂,内服。

42. 藕

藕又称光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肥大根茎。秋、冬及春初采挖。性寒,味甘。藕内含淀粉、蛋白质、天冬素、维生素C。还含焦性儿茶酚、(-没食子儿茶精、新绿原酸、无色矢车菊素、无色飞燕草素等多酚化合物共约0.3%,以及过氧化物酶等。

[功用主治]

生用:清热,凉血,散瘀。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热淋。熟用: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泻。

[文献论述]

(1)《别录》:“主热渴,散血,生肌。”

(2)《本草拾遗》:“消食止泄,除烦,解酒毒,厌食及病后热渴。”

(3)《随息居饮食谱》:“生食生津,行瘀,止渴除烦,开胃消食。”

(4)《本草经疏》:“藕,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及止热渴,烦闷,解酒等。”

[用法用量]

生食或打汁,内服。

[使用注意]

(1)忌铁器(赞宁《物类相感志》)。

(2)熟藕及藕粉不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

43. 阳桃

阳桃又称杨桃、山敛、羊桃,鬼桃,为酢浆科植物阳桃的果实。鲜果肉含水分91%,含草酸、柠檬酸、苹果酸、蔗糖、果糖、葡萄糖和痕迹量脂类。性寒,味甘、酸。

[功用主治]

清热、生津、利水,解毒。治风热咳嗽,烦渴,口糜,牙痛,石淋。

[文献论述]

(1)《本草纲目》载:阳桃能“主治风热,生津止渴。”

(2)《岭南采药录》载:阳桃能“止渴解烦,除热,利小便,除小儿口烂,治蛇咬伤症。”

(3)《中药大辞典》载:阳桃能“治风热咳嗽,烦渴。”

[用法用量]

生食、煎汤或捣汁,内服。

[使用注意]

多食冷脾胃,动泄澼(《药性考》)。

44. 乌梅

乌梅又称梅实,熏梅、桔梅肉,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乌梅内含柠檬酸19%、苹果酸15%、琥珀酸、糖类、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在成熟期含氢氰酸。乌梅性温,味酸。

[功用主治]

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银屑病,胬肉。

[文献论述]

(1)《本草拾遗》:“去痰、主疟障、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2)孟诜:乌梅能“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

(3)《中药大辞典》:乌梅能“治久咳,虚热烦渴。”

[用法用量]

乌梅肉2.5~4.5克,煎汤或入丸、散,内服。

[方剂摘录]

(1)治消渴,止烦闷:乌梅肉六十克(微炒),为末。每服六克,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简要济众方》)。

(2)治痢兼渴:麦冬(去心)九十克,乌梅二大枚。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强半,绞去滓,待冷,细细咽之,即定,仍含之(孟诜《必效方》)。

[使用注意]

(1)有实邪者忌服。

(2)多啖伤骨,蚀脾胃,令人发热(《日华子本草》)。

(3)孟诜:“多食损齿。”

(4)不宜多食,齿痛及病当发散者咸忌之(《本草经疏》)。

(5)疟疾初起者禁用(《得配本草》)。

45. 芦根

芦根又称芦茅根、苇根、芦柴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芦根内含薏苡素以及蛋白质5%、脂类1%、糖类51%、天冬酰胺0.1%。芦苇含纤维素48%~54%、木质素约18.2%、木聚糖约12.4%、灰分2.8%。多糖水解产生D-木糖、L-阿拉伯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两种糖醛酸。另含多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以及苜蓿素。芦根性寒,味甘。

[功用主治]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并解河豚毒。

[文献论述]

(1)《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2)《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

[用法用量]

干芦根15~30克(鲜者60~120克),煎汤,内服。

[使用注意]

(1)脾胃虚寒者忌服。

(2)因寒霍乱作胀,因寒呕吐勿服(《本草经疏》)。

46. 芦笋

芦笋又称芦尖,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春夏挖取,性寒,味甘,有小苦,无毒。

[功用主治]

治热病口渴,淋病,小便不利。

[文献论述]

(1)《日用本草》:“治膈寒客热,止渴,利小便,解诸鱼之毒。”

(2)《玉楸药解》:“清肺止渴利水通淋。”

[用法用量]

煎汤,内服。

[使用注意]

忌巴豆(宁原《食鉴本草》)。

47. 荠苨

荠苨又称苨、杏参,杏叶沙参,白面根,甜桔梗、空沙参、梅参、长叶沙参,为桔科植物荠苨的根。我国各地山野平原均有分布。内含(-谷甾醇和胡萝卜甾醇。性寒,味甘。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化痰。治燥咳,喉痛,消渴,疔疮肿毒。

[文献论述]

(1)《本草纲目》:“主咳嗽,消渴强中,疮毒疔肿。”

(2)《中药大辞典》:荠苨能“治燥咳,喉痛,消渴。”

[用法用量]

荠苨3~9克,煎汤、研末或作丸剂,内服。

48. 枳椇子

枳椇子又有木蜜、树蜜、白石木子、白石枣,万寿果、枳枣等名称,为鼠李科植物枳椇子的带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果实含多量葡萄糖、苹果酸钙。性平,味甘、酸。

[功用主治]

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

[文献论述]

(1)《本草拾遗》:“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去膈上热,功用如蜜。”

(2)《中药大辞典》:“治口渴。”

[用法用量]

枳椇子9~15克,煎汤,浸酒或入丸剂,内服。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禁用(《得配本草》)。

49. 杨梅

杨梅又称朱红、树梅,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果实。果实含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草酸、乳酸和蜡质等,又含花色素的单葡萄糖苷和少量双葡萄苷。叶含挥发油和鞣质等物质。性温,味甘。

[功用主治]

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治烦渴,吐泻,痢疾,腹痛。

[文献论述]

(1)《本草拾遗》:“止渴。”

(2)《中药大辞典》:杨梅能“生津解渴,治烦渴。”

[用法用量]

生啖、浸酒、腌食或烧存性研末,内服。

[使用注意]

(1)孟诜:“切不可多食,甚能损齿及筋。”

(2)忌生葱(《日华子本草》)。

(3)多食令人发热(《开宝本草》)。

(4)血热火旺人,不宜多食(《本经逢原》)。

(5)多食发疮致痰(《本草从新》)。

50. 波萝蜜

波萝蜜又称婆那娑、天婆罗、树婆罗、牛肚子果,为桑科植物木菠萝的果实。夏、秋间成熟时采收。果实含脂肪油、心材含黄色色素,树皮含树脂及异味菠萝蜜环黄酮素。性平,味甘、微酸,无毒。

[功用主治]

止渴解烦,醒酒,益气。

[文献论述]

(1)《广西药植名录》:“生津、止渴,助消化。”

(2)《中药大辞典》:菠萝蜜能“止渴。”

51. 荇菜

荇菜又称莕菜,为龙胆科植物莕菜的全草。分布在我国南部温暖地区。荇菜叶含芸香苷、槲皮素-3-巢菜糖苷,后者即槲皮素-3-(-吡喃阿拉伯糖-(1-6)-(-吡喃葡萄糖苷。

[功用主治]

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治寒热,热淋,痈肿,火丹。

[文献论述]

(1)《唐本草》:“主消渴,去热淋,利小便。”

(2)《蔬菜瓜果与美容保健》:“清热止渴利尿,凉血消肿。用于淋证、小便不通、消渴、痈肿。”

[用法用量]

9~15克,煎汤或捣汁,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