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应用功能性食物防治糖尿病
7011900000001

第1章 糖尿病概述 (1)

第一章 糖尿病概述 (1)

一、糖尿病的定义

在胃的后下方、十二指肠旁边有一长条形状的腺体器官横于腹后壁,称为胰腺。在胰腺中散布着很多的细胞团,宛如大海中的海岛,称为胰岛。胰岛细胞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成年人胰腺中有100万个胰岛,占胰腺体积的1%~2%;新生儿期,占20%,儿童占7.5%。胰岛细胞依其形态和染色特点分为A细胞、B细胞、D细胞和PP细胞,其中,A细胞占胰岛细胞的20%,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占胰岛细胞的60%~70%,分泌胰岛素;D细胞占胰岛细胞的10%,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

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大约为60000,是人体内最主要的降糖激素,由两个双硫键连接的A链和B链构成。胰岛素与其靶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就能促进细胞外的葡萄糖进入这些细胞,变为糖原储存起来,同时抑制糖原重新分解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除此以外,胰岛素还能促进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防止蛋白质和脂类向葡萄糖转化。故胰岛素的分泌不管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都会导致血糖升高,甚至引起糖尿病。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其他的糖类只有在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称之为血糖。血糖是可以测定的,测定单位为毫克/分升。当血糖超过180毫克/分升时,糖能较多地从尿中排出而形成糖尿,故糖尿病的定义为:“空腹时血糖浓度超过120毫克/分升,称为高血糖(hyperglycemia),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值(160~180毫克/分升)时就会出现糖尿,持续性出现高血糖与糖尿,就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类、蛋白质、脂类、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糖尿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高血糖的危害性参见本章3部分)。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伤,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等。

中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证。早在公元前2世纪,《黄帝内经》就有关于糖尿病的论述,糖尿病属“消渴”范畴。

二、糖尿病的患病率

糖尿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常见病。全世界多数国家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0.1%~0.2%,美国高达0.5%~0.6%。我国1980—1981年对国内15个省市共40.5万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0.79%,20岁以上为1.21%。北京1982年患病率为1.30%,山东农村患病率为0.42%。1994年对全国19省市25岁以上25万人调查,患病率为2.5%;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8年报道,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21%,糖耐量降低标化患病率为4.76%,50岁、60岁年龄组糖尿病标化患病率分别高达7%和11%。2004年公布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全国已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以每年20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现在已远远超过此数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到10%。

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基本特点是: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富裕地区高于贫困地区,城市高于农村,超重或肥胖者高于体重正常者,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老年人高于年轻人。目前糖尿病正呈增高趋势,农村尤其是城郊患病率比城市增长速度更快,而且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失明、肢端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概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故对糖尿病应引起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三、高血糖疾病向人类袭来

这个题目是2006年11月13日新华社一篇电讯的标题,鉴于糖尿病患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故在此全文转录如下,以作警示。

高血糖疾病向人类袭来

每年300万人死亡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据美国研究人员进行的最新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万人的死因与高血糖有关。

据最新一期的英国《柳叶刀》杂志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马吉德·依扎提领导的研究小组,对2001年全球死于心脏病和中风(卒中)者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抽样分析。经测算,其中有150万心脏病患者和70万中风(卒中)患者的死因与高血糖有关。此外,全世界每年还有96万人死于高血糖导致的糖尿病。

高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超过正常值。依扎提指出,对于高血糖人群而言,即使尚不足被诊断糖尿病,仍然可能因血糖较高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依扎提说:“小风险的不断累积可能会导致死亡。”

研究人员指出:高血糖带来的健康风险比肥胖和超重更大。全球每年240万人的死因与肥胖和超重有关(摘自2006.11.14《苏州日报》)。

四、糖尿病的分型

对糖尿病的分型,目前来源有三,其一为中医分类;其二为世界卫生组织在1985年提出的分型标准;其三为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分型标准。

1.

中医分型: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按临床表现,中医学将糖尿病分为上、中、下消。上消为肺热化燥多表现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苔黄脉数;中消有胃热多表现为多食而消瘦,便秘,自汗,苔黄燥裂,脉细数;下消是肾阴不足多表现为溺浊如膏,多尿少津,乏力腰酸,面色灰暗,舌绛而干,脉细数或细弱。

2.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糖尿病按病因分为3型:其中1型为胰岛素依赖型;2型为非胰岛素依赖型;3型为其他类型,亦称继发性糖尿病,多数由胰腺自身疾病或其他内分泌改变致糖尿病,症状和体征可同时存在,通常原发病治愈时,糖尿症状即随之消失,但亦有少数患者可转变为糖尿病。

3.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糖尿病分型标准,并具体描述如下。

(1)1型糖尿病:此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低限,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发病人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多有糖尿病家族史。1型糖尿病起病急,出现症状较重。

(2)2型糖尿病:此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占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在我国占95%),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人为多见,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症状较轻或没有症状,以口服降糖药物和具有降血糖功能的食物或中药治疗居多,不一定依赖胰岛素治疗。

(3)其他类型糖尿病:此为除上述1型、2型两型以外的糖尿病的总称,包括孕期糖尿病(GDM),感染性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所伴发的糖尿病等。

对在正常上限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血糖者,称为“餐后耐糖不良”或“空腹耐糖不良”,这是从正常血糖发展成糖尿病的中间阶段,不作为糖尿病的单独类型。

五、糖尿病的起因

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时至今日,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国外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25%~50%(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父母患糖尿病,其子女发病率可增至4~9倍;幼年患糖尿病者,其85%~91%有家族史;孪生糖尿病患者单卵孪生一致性为48%,而双卵孪生为20%,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共显性可高达91%,1型患者仅54%,且孪生患者都有明显的遗传特征,特征为高血糖及糖尿。通过对单卵双胞胎糖尿病的研究还表明,如双胞胎中有1人在50岁以后出现糖尿病,则另1人在几年内发生糖尿病的概率高达90%以上,且其中大多数为非胰岛依赖型;如果双胞胎中有1人在40岁以前出现糖尿病,则另1人发生糖尿病的概率接近50%,其中大多数为胰岛素依赖型。上述研究成果表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占重要地位,尤其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故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并不为过。

另据《功能性食品(第三卷)》载:“在遗传因素中,另一有力佐证是从胰岛素依赖型患者白细胞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发现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在A、B、C、D、DR等位点上出现频率的增减,此组抗原基因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易患性是紧密连锁及连锁不平衡。”

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有共同的遗传基础和环境危险因素。

2. 病毒感染

导致糖尿病的环境因素之一是病毒感染。已知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有柯萨奇B4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脑炎心肌炎病毒等。通过动物实验和一些地区的病毒感染流行后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以及在糖尿病人群中某些病毒抗体阳性率或滴定度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就足以说明人类对病毒诱发糖尿病的易患性受遗传控制。1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发生是必须的,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胰岛素组织引起糖尿病,也可能是损伤胰岛素组织后,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素组织引起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