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
祖国医学中所谓的六腑是指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而言。《内经》指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说的是六腑总的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具有“实而不能满”的特点,六腑转化水谷,胃实肠虚,肠实胃虚,这是消化、排泄的活动规律,现代治疗原则中的“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论点就是根据“泻而不藏”的生理特点制定的。
六腑多为中空有腔的器官,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饮食和水液。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是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结果。《内经》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消化,下传于小肠,经小肠进一步分清别浊,其清者即精微部分,通过脾脏的转输而营养全身;其浊者为糟粕,即食物残渣,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化,由****排出。代谢后的废液,经过下焦渗入膀胱,经膀胱气化而成尿液,及时排出体外。整个消化过程还有赖于胆汁进入小肠,以帮助饮食的消化。三焦是津液流通的通道,津液经三焦而分布全身,发挥其滋润和濡养作用。六腑是互相连接的,每一腑都必须保持“泻而不藏”的特性,及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其通畅,正如《内经》所说:“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正因为六腑互相连接,所以任何一腑出现病变,都会连累到其他腑,进而影响到饮食五味的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六腑以传化饮食和水液为主要功能,以“泻而不藏”为其生理特点。既要及时排空其内容物,又要不停地向下传递,所以六腑皆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但是,“通”或“降”的太过或不及,亦属病态。同时,中医食忌理论认为,若六腑不能做到“泻而不藏”,则必然会导致水谷与糟粕停滞或积聚。所以,六腑的病变以实证为主。
由于六腑具有上述的生理功能和特点,所以,饮食因素在六腑病变的诸多致病因素中,是常见原因之一。《内经》指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水谷之寒热,指饮食失节而言,包括寒温不能中适、食量不能控制、五味有所偏嗜、长期膏粱厚味、饮食不节等方面。正如张志聪所言:“水谷入胃,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害于六腑。”这部分内容在以上章节大部分已有论述,下面重点谈一下饮食有节的问题。
中医食忌理论认为饮食应有节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饮食要适量。这是说人们吃东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古人认为:“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适宜的食量应该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这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原则。只有这样,才不致因饥饱过度而损害六腑。
二是每餐应定时。“不时,不食”这是孔子的饮食习惯,即不到吃饭时间,就不吃东西,这种“食忌”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大多数人都一日三餐,食之有时,人体的胃肠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就会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喜欢吃零食的人,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常会没有饥饿感,虽能勉强吃进一些,也不觉有何滋味,而且难以消化。关于饮食应定时这一点,《尚书》早就指出了“食哉惟时”,要求人们每餐进食应有较为固定的时间。这样才可以保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常进行,肠胃之间功能才能相互协调配合,有张有弛,通降自如。
《内经》食忌理论认为,一日之中,人体内的阴阳有盛衰的变化,白天阳气旺,活动量大,食量可以稍大;至夜暮阳气衰而阴气盛,即待寝息,食量应该少一些。古人的“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长如此,无病直到老。”现代医学认为,人们在每天上午一般比较繁忙,活动大,对体内的养分消耗也大,所以早餐应吃好、吃饱,以免营养不足,精力不够。此外,没有早餐习惯的人,胆结石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日三餐者。
按照现代营养学的要求,一日三餐食量的分配比例应为3∶4∶3,即如果一天吃500克粮食的话,早晚餐各吃150克,中午吃200克,这样比较合适。有人观察,每天早餐进食9 620千焦(2 300千卡)的热量,对体重并无明显的影响,如果把这么多的热量放在晚餐,人的体重就会明显增加。这说明,对于体重的影响,什么时候吃和吃什么一样重要。
强调“按时进食”,也不能完全排斥“按需进食”,即想吃时就稍多吃一点,不想多吃时就少吃一些。比如上夜班的人,在第二天早餐时往往不想吃东西,只想睡上一个好觉;心情不好的人,在吃饭时往往没有食欲;午睡时间过长的人,常常在晚餐时不想吃东西;正在全神贯注、忙于工作或比赛的人,自然不想停下来吃东西。对于以上各种情况,等有了食欲时再吃会更好一些。对于这一点,我国著名养生学家陶弘景早就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意思是,人若不渴时而勉强饮水,会使胃脘部胀满,若在不饿时勉强进食,则会影响到肠胃的消化吸收,使胃肠功能受损。以上说明,“按需进食”是适应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饮食方式。但它不是绝对地“随心所欲”、零食不离口;也不是毫无规律地随意进食,而是既适应外部变化环境,又适应内部变化需要,使饮食活动更符合规律。
三是人爱吃什么,正说明人体内需要这种食物的营养素,这种提法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如怀孕的妇女为什么喜欢吃酸味水果?原来妇女妊娠之后,孕妇所需的营养必将有所增加,可是此时胚胎却要产生一种绒毛膜激素,它能抑制胃酸的分泌,使胃液中的盐酸显著减少,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各种消化酶的生物活性,所以出现食欲不佳,轻度的恶心和呕吐。而酸性食物,诸如山楂、酸梅等能促进消化腺的分泌活动,提高消化酶的生物活性,增强胃肠的蠕动功能,从而使食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是,任何一种营养素在体内过高都将会打乱体内的营养平衡,故吃某一种食品不能超量,超量将会适得其反。
四是应该摈弃把食物分成“有益”与“有害”的观念。有人把食物人为地分成“有益”与“有害”两类,认为健康的饮食之道是不吃某些“有害”食物、多吃对人体“有益”的东西。其实这种做法,往往会因偏食而导致营养不全面,不均衡,即使是“有益”的食物如过量食之,也会影响健康。
“食忌”概念中的合理膳食应由多种食物构成,不但要供给机体所需的足够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以满足人体正常生理的需要,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平衡和多样化的食物来源,以提高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但也不必要求均衡的膳食标准一定要每天进行,不要遵循那些剥夺人生乐趣的饮食原则,应以“勿使过之”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