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
6997600000003

第3章 全面配伍 (2)

(二)全面配伍 (2)

(6)行复如法:言病邪尚未尽者,仍重复上法治疗。

2按语本节原文论述用药治病的法度与饮食调养的作用。病有新旧之异,方有大小之别,药有峻缓之分,故指出药虽能治病,但对人体正气也会带来一定损害。因此,应根据药性的峻缓和毒性的有无或大小,而决定治病用药程度及饮食调养。

此处所提“食养”的饮食原则非常重要。不论防病治病,常人保健,增强体质,人们都必须从饮食中探寻规律。因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重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四)谨和五味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注释

(1)阴:指阴精。

(2)宫:居室,因五脏为藏精之所,故称五宫;阴之五宫,即藏蓄阴精的五脏。

(3)肝气以津:津,淫溢、过盛的意思;意谓酸味太过,使得肝气过盛。

(4)脾气乃绝:绝,衰竭,是由于肝木乘脾土引起。

(5)大骨:指肩、脊、腰、膝等骨;气劳,即骨气劳伤。张志聪注:“大骨、腰高之骨、肾之腑也。过食盐则伤肾,故骨气劳伤。”

(6)短肌:指肌肉消瘦、萎缩;心气抑,即心气抑郁而不畅;水邪胜则侮土,故肌肉短缩,水气凌心,故心气抑。

(7)喘:此指心跳急促。满,同懑,烦闷愤郁的意思。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甘,《太素》作“苦”,意谓苦入心,味过于苦则伤心,心气受伤则心跳急促而心中烦闷。

(8)色黑,肾气不衡:黑为水色,火不足则水气乘之,故反而黑色;心火虚衰而肾水偏盛,故言“肾气不衡”。

(9)苦:《太素》作“甘”,且无“不”字,濡,湿润也;厚,胀满;甘入脾,味过于甘则伤脾,脾伤不运则湿盛,湿邪阻胃则胀满。

(10)沮弛:即弛纵不收,不能活动的意思;辛入肺,过辛则金胜制肝木,肝主筋,故筋脉沮弛。

(11)央:同殃,祸害的意思;辛散气,气散则精神耗伤,故曰乃央。

(12)谨和五味:谨慎地调和五味。杨上善注:“调和五味各得其所者,则咸能资骨,故骨正也;酸能资筋,故筋柔也;辛能资气,故气流也;苦能资血,故血流也;甘能资肉,故腠理密也。”

(13)骨气:泛指上文之骨、筋、气、血、腠理、精、强盛。骨气以精:是指骨、筋、气、血、腠理均得到五味的滋养而强盛不衰。

(14)天命:天赋的寿命。

2按语本段原文论述了阴精藏于五脏,而五味化生阴精。但五味太过与偏嗜,则反伤害了五脏。五味所伤,根据其所喜入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以分别伤害不同的脏腑及身体各部分,这对饮食调养和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始终离不开饮食中的五味,即甜、酸、苦、辣、咸。祖国医学认为,食物的滋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五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调配得当,则可增进健康,有益于人的延年益寿。

(1)甜味:它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中医认为它能补、能和、能缓,甜味入脾,具有补充热量、解除肌肉疲劳、调和脾胃、止痛、解毒等作用。但过食甜腻之品,则会壅塞、泄气,不仅使血糖升高、胆固醇增加、使人发胖,甚至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并且还可引起身体缺钙及维生素B1的不足。由于甜味性多腻滞,容易助湿并有碍脾的运化,故脾虚湿盛而见中满者,不要过用甘味食品。

(2)酸味:中医认为酸味入肝,适当吃酸食可促进食欲,有健脾、开胃之功,并可增强肝脏功能和提高钙、磷元素的吸收。醋酸还具有消毒的作用,但过量服食会引起胃肠道痉挛及消化功能紊乱,脾胃有病者宜少食。由于酸味有收敛作用,故邪实者勿用。

此外,中医认为,酸味还可驱蛔虫,如乌梅等,在某些农村,对儿童蛔虫病腹痛证,亦有饮醋而使腹痛暂止者。

(3)苦味:中医认为,苦入心,能泻,能燥,能坚,即指苦味食物有解除燥湿、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利尿及健胃等作用。但多食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症。值得注意的是,若有热有火者,用苦味可以坚阴;无热无火者,用苦味则因其苦燥反易伤阴津。

(4)辣味:中医认为,辣入肺,可发散、行气、活血,辣味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之代谢以及祛风散寒、解表止痛。但辛味因其辛散燥烈,易耗气伤阴,对气虚津亏、表虚多汗者,并不宜食用。

(5)咸味:中医认为,咸味入肾,能软坚润下,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压平衡及水钠钾代谢等作用。咸味还可入血而起凉血或补血作用。中医认为,味过咸伤肌,致使皮肤变黑、粗糙,故血病者忌咸,吃得过咸还可伤肾,造成头晕、耳鸣和精神疲乏,还会加重心、肾疾病及高血压。

由上可知,五味入口贵在调和适宜,气血方能畅通,使人永驻青春、延年益寿。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1注释

(1)泣,意义同涩;脉凝泣,谓血流不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马元台注:“心之所主者为肾,故肾之味咸者也;多食咸,则心为肾伤,心之合在脉,脉则凝泣而不通;心之荣在色,色则变常而黑矣。”

(2)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苦味,则肺为心伤;肺主皮毛。肺伤则皮槁而毛脱,火克金也。

(3)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辛味,则肝为肺伤;肝合筋,其荣在爪,肝伤则筋紧急而不柔,爪干枯而不润。

(4)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肉胝皱,即皮肉硬厚皱缩;唇揭,即口唇掀起。多食酸味,则脾为肝伤,脾属土合于肉,其荣在唇,则见肉胝皱而憔悴,唇揭翻起而枯槁。

(5)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甘味,则肾为脾伤;肾主骨,其荣在发,肾伤则骨疼痛,发渐堕而零落。

2按语本段原文在上段原文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如果五味太过或偏嗜,反能为害,从而揭示我们一定要全面合理地调配饮食,讲究吃的科学,即根据需要选择饮食,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好吃,就吃什么。

众所周知,川菜在国内很受欢迎,很多人都为川菜的辣所折服。但专家认为,不可大量吃辣椒,这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医疗中心的肿瘤研究所的甘尼特博士得出的结论。他说:“辣椒内含有致癌的化学物,但它又有防癌的作用”。问题在于辣椒吃的量多少。

辣椒味辛,含有辣椒辣素,它可以刺激口腔内辛味的感受器,引起血压变化和出汗,大量进食可造成神经损伤和胃溃疡。

印度和韩国的菜肴中加大量鲜椒,其居民患结肠癌的较多,经甘尼特和劳森对这两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辣椒辣素可能是引起结肠癌发生的原因,动物实验也已取得证据。

辣椒辣素一旦从肠道吸收到血液中即可运输到肝脏贮存,成为有益的抗癌物质。但辣椒辣素在肝脏亦可破坏细胞,打乱细胞的生化过程,变为吸收自由基的成分。而有些研究人员认为,部分自由基是致癌原因。

甘尼特和劳森曾比较了辣椒辣素和食品防腐剂丁羟安尼唑(BHA)和二叔丁对甲酚(BHT)的作用,这3种成分均为抗氧化剂,能防止组织和部分食品腐化,但其效果取决于体内这些物质的含量。越多越有毒性,还可能致癌;越少越有好处。

(五)食物的归经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注释

(1)喜攻:五味进入体内,其作用有两面性。喜,是指对五脏有利作用的一面;攻,是指对五脏有害作用的一面;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2)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即长久地吃某种食物,便能增加该脏之气的充盛,这就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3)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味偏嗜,长期服用,偏胜日久,可导致本脏之气败坏。

2按语本段原文以食物或药物的所归不同,指出长期服用某一性味的食物或药物,可导致脏腑之气偏胜或偏衰。“气增而久”,又可使脏腑之气衰败,这是应予高度重视的。

此外,本段原文还阐述了中医饮食营养学关于食物归经的理论,“归”是指食物和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指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理论主要是说明食物与药物进入人体后作用部位和范围,这也是食性和药性理论的组成部分。

确定某种食物归经的依据比较复杂,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食物的显效部位来判断,比如百合有润肺止咳和清心安神的作用,归肺经和心经。生姜有降逆止呕作用,归胃经。二是归属于和显效部位相关的脏腑与经络,如芡实米有止泻、固精作用,其作用的显效部位是大肠和精气,但其归经却是脾与肾,这是因为它是通过补脾气而达到治疗脾虚不运所造成的久泻、固肾气而达到治疗精关不固效果的。有些有接骨续筋作用的食物,则可将其归属为肝经和肾经,这是因为肾主骨、肝主筋的缘故。三是根据病机来确定归经,如能驱虫的食物和药物多归脾经,这是因为中医有虫因湿生的观点,而脾生湿,故归脾经。四是前人将食物及药物的形、色、气、味等物性,也作为食物与药物归经的依据。如本节原文所说的“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的说法,此说对食物、药物归经依据影响较大。但亦有许多食物和药物,单依此说来解释其归经是不合实际的,如珍珠甘、咸,不入脾肾,却入心肝;胡椒味辛,不入肺经却入胃及大肠经。这都是以其功效为依据而确定其归经的。了解了食物与药物的归经,对阐明食药作用的原理,对指导辨证配膳,对指导膳食的加工炮制都有重要意义。

(六)饮食宜忌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篇》)

1注释

(1)遗:残留的意思。热病已愈,时有所遗,此指热病已近痊愈,但因饮食不慎,而遗热不尽。

(2)热甚:指余热尚甚,未全除尽,即不久“病已衰而热有所藏”之热。

(3)薄:交迫也;谷气相薄,这里指余热与谷食之气相交迫。

(4)逆从:偏义复词,这里指逆。调其逆从,即调其逆。

(5)禁:禁忌,此指热病当有饮食禁忌,以防病遗。

(6)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少愈,指病势减而尚未痊愈之时。复,指复发;遗,指延久。热病少愈,脾胃气弱,肉食难化而助热;故食肉可使病复发。

2按语

(1)讨论了热病的饮食调理和食物的禁忌,指出了热病余热不能尽和食复的原因为热病少愈而勉强多食,过食肉类等助热而难于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