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方60首讲记
6993600000009

第9章

第二章 (4)

4.方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桃仁润肠通便,瓜蒌子清热润肠通便,四药能够攻下积滞,牡丹皮能够清热凉血,散结消肿,芒硝能够软坚散结,桃仁能够活血,三药可以治疗阑尾肿块。故方虽五药,但能够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剂量)

1.桃仁五十个重15g,芒硝三合重60g,笔者称取瓜蒌子半升(100ml)约为45g。

2.全方的剂量为大黄60g,牡丹皮15g,桃仁15g,瓜蒌子45g,芒硝60g。

3.现代临床参考剂量是生大黄10~20g,牡丹皮10~15g,桃仁6~12g,瓜蒌子10~20g,芒硝10~20g。

(用法)

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1.本方需久煎,由“水六升,煮取一升”可知。阑尾炎属于急腹症,一般具有痛、吐、胀、闭等表现,因呕吐而不能服用较多的药液。

2.本方需“顿服”,即本方为1次的治疗量,量大力宏,实为治疗急腹症之所需。

3.从“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可知,本方不仅用于阑尾炎初起未成脓者,化脓性阑尾炎亦可应用;二是可以把“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看作是本方取效的反应。有学者对“如无脓,当下血”进行观察并分析,服大黄牡丹汤后,患者小便深黄或红色,仲景误认作是小便下血。

(配伍)

大黄与牡丹皮大黄苦寒泻热破瘀,牡丹皮性凉入血分,能凉血活血,二药同用,在清热凉血、泻热破瘀等方面均起协同作用。

(应用)

本方原为治疗“肠痈”而设,现今临床多用本方治疗急性阑尾炎初期未成脓者,较为安全,症见少腹肿痞,按之疼痛,小便自调,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腻,脉滑数等。但亦有用本方治疗化脓性阑尾炎的报道。

此方虽主治“肠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阑尾炎,但本方并不是阑尾炎的专方。凡下腹部瘀热互结性疾患,如阑尾周围脓肿、肛周脓肿、急慢性盆腔炎、粘连性肠梗阻、增生性结肠炎、附件炎、肾盂肾炎、前列腺增生、痔疮、尿路结石、外伤性血肿等,均可以本方为基础进行辨证加减治疗。

刘渡舟治疗徐某,男,44岁。自诉因作痔疮手术后,遗有腹痛。曾进行****治疗,检查左侧降结肠处有一条索状物,上抵于胁,胀痛不堪,不能饮食,且大便下痢脓液、烂肉样物。每日大便5~6次,里急后重。脉弦而滑,舌苔黄腻。辨证为肝胆热邪,迫及于肠,伤及气血,挟有瘀滞……投大黄牡丹汤加味。药后泻下臭秽粪便甚多,服至3剂而基本痊瘳。(《金匮要略诠解》)

本方内服治疗急性阑尾炎确有良效,若配合外治法则疗效更为可靠。《黄煌经方沙龙》(第一期)记载:患者,男,60岁,1991年10月5日,因右下腹疼痛,并连及腹股沟压痛,在乡卫生院诊为阑尾炎,静滴青霉素1周,不愈。到县医院复查,仍诊为阑尾炎,改用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治疗3天,症状仍无进退。于10月15日,请我诊治。见右下腹及腹股沟压痛,淋巴结无肿大,无腹膜刺激征,大便数日未行,苔白,脉紧。处理:用白面兑水和成硬泥,以压痛点为中心,作直径10~20cm面圈,先以大蒜3枚捣为泥,填敷面圈内。

约30分钟,患者自觉火热刺痛,难以忍受时,除去蒜泥,再以大黄、芒硝各等分为末(30~50g),米醋调成糊状,填入圈内,直至疼痛消失。内服大黄牡丹汤:大黄30g,牡丹皮20g,桃仁15g,芒硝(溶化)10g,甜瓜子(炒焦,打碎)20g,加水1200ml,煎取400ml,将芒硝溶化,分3次温服。次日复诊,解下大便盈盆,自觉腹痛消失,稍有压痛。单用内服剂,药味同上,减芒硝用量,嘱多加水,延长煎煮时间,服法同上。3天痊愈。作者同时介绍经验:我曾用上述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数十例,疗效确切。若是初诊的患者,往往同时应用抗生素,多于当天自觉症状消失,5~7天痊愈。大黄四两,临床多按20~30g计算,将顿服改为分3次服,既安全又有效。

本方治疗急性阑尾炎最为常用,而名医邓铁涛治疗慢性阑尾炎时,则以本方每月服3~4剂,持续3个月,实为经验之谈。而笔者认为,本方治疗的优势在于下腹部的急性炎症而非慢性炎症。

(加减)

本方治疗急性阑尾炎时,加味应用多从以下2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本证多具热毒之象,而原方清热解毒之力稍弱,故多加用清热解毒之品,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二是患者大多疼痛明显,需要配伍行气活血止痛之品,如川楝子、枳实、厚朴、乳香、没药、赤芍等。

此外,经方大师胡希恕的经验,根据大柴胡汤主治“按之心下满痛”的使用依据,治疗阑尾炎时多二方合用,疗效显著。

(名家论述)

1.《金匮要略直解》清·程林诸疮疡痛,皆属心火,大黄、芒硝用以下实热。血败肉腐则为脓,牡丹、桃仁用以下脓血。瓜子当是甜瓜子,味甘寒,《神农经》不载主治,亦肠中血分药也,故《别录》主溃脓血,为脾胃肠中内痈要药,想亦本诸此方。

2.《成方便读》清·张秉成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瘀聚郁结而成,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故以大黄之苦寒行血,芒硝之咸寒软坚,荡涤一切湿热瘀结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润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郁热,以除不尽之余氛耳。

小柴胡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伤寒论》,有关的条文如下: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2.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3.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4.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5.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6.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7.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8.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230)

9.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10.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11.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五篇第二十一条)

讲解

1.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小柴胡汤的原文多达19条,这11条须熟记。

2.第(96)条是小柴胡汤证治,包含四大主症。第(97)条是少阳病的发病机制。第(99)条是少阳病兼太阳病的证治。第(100)条示仲景治疗伤寒重视阳气的治法,即在辨证不明的情况下,先用扶阳法,若不解,再用和解法。第(101)条提示应用本方时,不必每条必备,只要见到一条主症,即可选用本方。第(144)条是妇女经期感冒的证治。第(229)条的主证是“胸胁满不去”,第(230)、(266)条的主证是“胁下硬满”,均可用小柴胡汤。第(379)条的应用最具临床意义,凡见“呕而发热者”,投之必效。最后一条来源于《金匮要略》,从其描述来看,有类似于胆囊炎或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表现,小柴胡汤是对症之方。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1.柴胡功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在此方中的作用主要是和解少阳之邪,使少阳之邪外透。柴胡有南柴胡(软柴胡)与北柴胡(硬柴胡)之分,大多认为北柴胡质量较优。

2.黄芩主要归肺、胆经,善清肺热、胆火。本方中的主要作用是清泄少阳胆火,使少阳半里之邪得以内彻。

3.人参古之人参即现之党参,故现在绝大部分中医师在用本方时,方中的人参以党参来代替。笔者认为本方既可用人参,也可以用党参。

4.方中柴胡配伍黄芩共解少阳之邪;半夏、生姜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扶正祛邪。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之功。

(剂量)

1.柴胡用量较大,半斤,相当于今之125g。半夏半升约为65g。

2.本方是汉代方,其剂量换算为柴胡125g,黄芩45g,党参45g,半夏65g,炙甘草45g,生姜45g,大枣45g。

3.现临床应用本方的参考剂量为柴胡15~24g,黄芩5~10g,人参或党参5~10g,半夏6~12g,炙甘草5~10g,生姜5~10g,大枣5~1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由“一斗二升”至最后“取三升”,药液浓缩至4倍,可见煎煮之久。

2.“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去渣滓之前约浓缩2倍。

3.“去滓,再煎,取三升”,为何要再煎?再煎的目的是什么?清·徐大椿:“去渣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查看《伤寒论》不难看出,凡调和剂大多需要去滓再煎,如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甘草泻心汤等。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去滓再煎”是为了使患者服药量减少,有利于服用,因患者多具呕吐。乍看似有道理,但从仲景其他的方剂来看,其服药量也为“一升”,与他方无异,故此说不足取。也有学者指出,“去滓再煎”是为了减少残渣吸附。有些药店在为顾客煎药时,采取压榨药渣取汁的方法,这种做法值得提倡。但其他的方剂如真武汤、温经汤为什么不先煎?我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除了理论探讨外,用张仲景小柴胡汤的原量原法来煎煮,亲自走一下这个过程,也许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4.“温服一升,日三服”,最后取三升,分三次服。

5.从《伤寒论》原文第101条“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可以看出,服小柴胡汤可能出现的药效反应是“汗出而解”。临床上确有不少患者服用小柴胡汤后出现汗出而解的情况,特别是外感发热的患者。

6.本方无特殊煎煮的药物,现临床一般采用常规煎服法。

(配伍)

1.柴胡与黄芩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既能透散少阳之邪出表,又能疏利肝胆;黄芩苦寒,归胆经,能清泄郁热之邪以除烦满。柴胡之升散合黄芩之降泄,是和解少阳法的基本结构。

2.柴胡与半夏柴胡主升,半夏主降,二药合用,可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中气因和。中气斡旋畅达,则少阳之邪易解。

3.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的配伍此配伍是仲景扶助中焦脾胃的重要配伍。在仲景诸多方中均有体现,如旋覆代赭汤、生姜泻心汤等。

(应用)

小柴胡汤是临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张处方,其运用范围极其广泛,被清代伤寒大家柯琴喻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就有19条记载。据不完全统计,现代医家用小柴胡汤治疗的病种多达70余种以上,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如感冒、疟疾、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产褥感染、急性乳腺炎、胃炎、胃溃疡等属少阳证者,均可使用本方来治疗。

本方治疗的疾病虽多,但总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辨证要点。《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说明少阳病,只需见到一部分主症即可使用本方,不必诸症俱备。笔者认为“但见一证便是”仅指其“四大主症”,而非包括其或然证。

对于四大主症表述分析如下。

1.往来寒热主要是患者的一种自我感觉,表现为忽而怕冷,忽而怕热,怕冷时立刻将随身带的衣服穿上,怕热时立即将衣服脱下,也有的伴有微微的汗出,但不是大汗。这种寒热交替感实际上是患者对温度的感觉过敏。如果测量体温,大多是正常体温。所以,这类的患者大多是敏感体质。不过,也有不少感冒发热的患者表现为寒热往来。“往来”也可以提示疾病的反复发作性,如妇女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乳腺小叶增生等。

2.胸胁苦满一是指患者自觉从胸到两胁的胀满感、胸闷感,常表现为胸闷,深吸气方觉舒适或常常叹气,这是情志内郁、肝气不舒的表现。二是医生用手沿肋骨弓下缘向胸腔内按压,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疼痛感或不适感,此即为胸胁苦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