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方60首讲记
6993600000008

第8章

第二章 (3)

(4)洗而非蒸,仍取下法:大黄的炮制方法很多,仅就用酒炮制而言,有酒洗、酒蒸、酒炒等不同的炮制方法。但它们的作用均不同,酒蒸、酒炒以后,其活血作用增强,而大黄中的泻下成分明显受到破坏,泻下作用大大减弱,显然药不对证。而酒洗则不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反而具有相制相承之功。

(5)清酒洗之,微行其血:大黄活血力强,以清酒洗之,则活血力益强。阳明腑实证虽未见瘀血,但邪热煎熬津液,糟粕阻滞气机,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血的特点是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大黄虽活血力强,但毕竟寒性较强,酒洗则可缓其寒性而益其活血之力。

虽然酒洗大黄在方中的作用较多,但药房无酒洗之规格,所具备的规格有生大黄与制大黄(即酒制大黄、熟大黄),前者泻下力强,后者活血力优。故临床应用本方时多选用生大黄。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黄主要作用于大肠,促进大肠的蠕动而起到泻下通便的作用,故大黄不会影响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只排出肠内的毒素。所以目前众多的减肥药中多加入大黄。

自古至今,对大黄的作用美誉非常,称其能推陈致新,斩关夺将,号称将军。在众多的泻下药中,大黄最为常用,但其泻下之力并非最强,不用说与甘遂、大戟等相比,即使与芒硝相比,也难决高下。芒硝的泻下力度更为大家看好,有不少医家认为,在同等剂量下,芒硝泻下的力量强于大黄。笔者也认为10g以下的生大黄对正常人很难产生泻下作用,而服用10g的芒硝则容易引起泻下。芒硝的作用机制是高渗性脱水,即进入肠道后,形成高渗透压,使周围肠壁组织的水分进入肠道,从而产生泻下作用。

2.方中大黄、芒硝均能泻热通便,枳实、厚朴能够行气导滞。四药同用,主要具有泻热通便,行气止痛的作用。

(剂量)

1.枳实先谈一下枳实的药用部位。芸香科植物酸橙或甜橙的幼果为枳实,近成熟果实为枳壳,这是现代药典对于二者入药部位的认识。张仲景时代的枳实是否就是现代的枳实,从下面的内容中可以探个究竟。“六朝以前医方,惟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惟枳实,大者惟枳壳,主疗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梦溪笔谈》)。可见,本方中所言枳实,当为枳壳。

对现在所用的枳壳进行称重,直径从3~5cm不等,平均10枚约重150g,故方中五枚当为75g左右。

2.汉代一合相当于20ml,是一个容量单位,三合芒硝为60ml,约重60g。

3.换算成现代的剂量为大黄60g,厚朴120g,枳实75g,芒硝60g。与现代应用该方的剂量比例大致相当。但绝对剂量过大,按原方比例进行换算,现代常用的剂量大致为大黄6~15g,厚朴10~20g,枳实6~15g,芒硝6~12g,供参考。

4.笔者认为若要大黄发挥泻下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用生大黄;二是剂量应在10g以上;三是需后下;四是配伍以后泻下作用会更好。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先煮二物”,系指先煎枳实、厚朴。由一斗煎至五升后,再“内大黄”,即后下大黄,“更煮取二升”,由五升到二升,煎煮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这很有必要。现代临床上基本不这么处理。从芒硝的用法可以看出,医圣不仅用药严谨、细腻,而且用法也相当讲究。很多人对于“更上微火一两沸”的做法不理解,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直接将芒硝冲服,这是绝大部分医生的用药习惯。笔者认为医圣如此处理的原因有二:一是通过“微火一二沸”,可以将芒硝中的微生物杀死(买馒头时,卖者用手抓过的,我们不会要的。药师抓的药是不是也不卫生)。二是使药性合和。

(配伍)

1.大黄与芒硝大黄苦寒,功能泻下攻积,为治疗积滞便秘的要药;芒硝咸寒,能够泻下软坚,主治燥结便秘。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泻下之力大大增强,治疗阳明腑实证多同用。

2.枳实与厚朴枳实能够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厚朴能够化湿行气除满。二药合用,起协同作用,行气之力大增,主要用于治疗气滞所致的脘腹痞满等。

3.泻下药配伍行气药首先,从病机来看,泻下药为肠中有形之积滞糟粕而设,有形之积滞必致无形之气滞,故配用行气药以消除气滞;其次,从配伍的作用来看,治疗有形积滞时,配伍行气药可增强泻下药的力量。是故即使无气滞时也要配伍行气药。

(应用)

本方为阳明腑实重证而设,症见大便秘结不通,矢气,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有力等。还可用于热结旁流证,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而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对于热厥、痉病和狂证等见有热结里实证者亦可应用。

以上三证的形成,均由外邪入里化热,内传阳明,邪热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而致,前人将其归纳为“痞、满、燥、实”四种。“痞”是指自觉脘腹有堵塞不通感或不适感,按之加重;“满”是指脐周胀满或胀痛,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有燥屎,干结不下;“实”是指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此四点是阳明腑实证的典型表现。

热结旁流证表现为下利,但其本质是热结,“治病必求于本”,此即“通因通用”。对于高热系由于阳明腑实所致者,本方的作用机制是“釜底抽薪”。

从现代临床来看,消化系统疾病是本方应用的主要适应范围,如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急性阑尾炎及腹部各种手术后的胃肠功能弱化或疼痛、腹胀便秘、食积腹痛等证属热结里实者。

鉴于本方主治热结里实证,凡是与之相关的疾病均可予以选择并进行加减应用。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由血栓、血流不畅等所导致的脑梗死、颅内压升高、高血压脑病出血等病症及肝性脑病、流行性出血热、蛛网膜下腔出血、肺心病心衰等相关病症属热结里实者,选用本方的机会也是较多的。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本方的泻下作用可以起到降泻肺气的目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哮喘等兼见里热积滞便秘者,配用本方可起到协同作用。

使用本方取效的标志是药后腹泻,伴随着泻下的到来,患者腹痛减轻,腹满减弱,食欲增加,精神好转,体力转增。这就是大承气汤取效的标志。相反,若药后腹痛有增无减、脘腹胀满难耐、食欲全无、神志烦躁、疲乏无力,不可再与大承气汤也。

服用本方后取效的标志是泻下,笔者认为以每日泻下2~3次为宜,或患者自觉舒适为标准。若泻下次数过多,就应减量应用或停服。

张琪研究员治一16岁女患者,1个月前始头痛、发热,伴有呕吐。当地医院以感冒诊治不效。1周后病情加重,高热39℃,神志不清,并频繁抽搐而转送医院住院。经腰穿等检查确诊病毒性脑炎。给以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甘露醇及安宫牛黄丸等药治疗近1个月无明显改善,病情危急。诊见病人仍神志不清,高热39.7℃,躁动不宁,时有抽搐,牙关紧闭,遗尿不知。启其齿,舌红、苔黄燥。询其大便,其母讲每日鼻饲奶粉等,但2周大便未行。以手触其腹,硬满拒按,患者昏迷中尚知用手拒之。脉象左右沉数有力。

综合脉证,诊为“暑温”,为暑热之邪传入阳明,热结成实,窍闭风动。治之以通腑泄热,开窍息风。遂投以大承气汤。处方:生大黄25g,芒硝(冲化)15g,枳实20g,川厚朴10g。水煎鼻饲,每剂分2次隔6小时温服。日进2剂,发热见轻,体温降至38℃,抽搐未再发作。但大便未行,神志仍不清。药见初效,嘱原方再进。2剂后下硬屎块少许,躁动减轻,体温再降至37.5~37.8℃之间,神志亦稍好转。因燥屎仍蓄积未下,故属前方再服。又进1剂,大便日数行,泻下黏稠夹杂硬块,初为黑污,继则深黄,其量甚多,约半痰盂,躁动遂止,体温转至正常。至午夜苏醒,识其亲友。继以养阴清热之剂调理而渐康复。

唐子云用大承气汤加味(大黄30g,厚朴20g,枳实20g,芒硝30g,莱菔子40g)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3例,除5例外科手术指征明显而中转手术治疗外,全部临床治愈。不全性梗阻25例治疗平均2天梗阻完全松解,疗效显著。可见本方用于急腹症有较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3:111)

本方的主药是大黄,自古至今擅长使用本品的名医颇多,如上海的焦东海因擅用大黄而有“焦大黄”之美誉,山西大同的田隽也是善用大黄的名医,他说:“大黄是一味功效显著、内服外用皆可的良药……我用大黄量最大达45g。曾治一50多岁狂证女患者,用大承气汤大黄量渐加至45g,初为稀便,继而便水,疲软入睡近1天,迄今已10余年未犯病。患者一有烦躁现象,即用原方的1/4量自服,既不腹泻,又解烦躁。”(《方药传真》)。

本方泻下力强,理论上讲,应该用于体质壮实的患者,但是,热结里实证的患者并非均是体质壮实者,瘦弱者患本证的情况也很多。所以本方是对病用药的一首方,只能短时间内应用,病情一旦控制,应转投他方进行调整,切不可把本方当作调理体质的方剂长期使用。

(加减)

加减方较多,仅举4例。

1.小承气汤来源于《伤寒论》,由酒洗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组成。与大承气汤相比,其药物仅差一味芒硝,但相同三药的剂量不同,大黄同为四两,而枳实有三枚与五枚的差别,厚朴差别更大,二两与八两相差四倍。这就是大、小承气汤的不同。大、小更确切的涵义是指作用的强弱。该方煎法与大承气汤不同,大黄与他药同煎,而不是后下,从而减弱了大黄的泻下作用。本方取效的标志也是以下为度。

2.调胃承气汤来源于《伤寒论》,由酒洗大黄四两、芒硝半升、炙甘草二两组成,主要用于蒸蒸发热、腹胀满、心烦等里实证。与大、小承气汤主治“谵语”不同,调胃承气汤主治的病证与神志无关。

3.桃核承气汤来源于《伤寒论》,由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主要作用为泻热活血,主治太阳蓄血证,症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等。药后当“微利”,即示本方泻下作用较弱。

4.增液承气汤来源于《温病条辨》,其组成为玄参一两、麦冬八钱、生地八钱、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功能:滋阴增液,泻热通便。主治:热结阴亏证,症见便秘,小便短少而赤,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等。

(名家论述)

1.《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承气者,承上以逮下,推陈以致新之谓也。曰大者,大实大满,非此不效也。枳实,泄满也;厚朴,导滞也;芒硝,软坚也;大黄,荡热也,陈之推新之所以致也。

2.《伤寒来苏集》清·柯琴夫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故攻积之剂必用行气之药以主之。亢则害,承乃制,此承气之所由名;又病去而元气不伤,此承气之义也。夫方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泄下也,因名曰大;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故名曰小。二方煎法不同,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先煮枳、朴,煮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内硝者,以药之为性,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缓于制剂者,正以急于攻下也。若小承气则三物同煎,不分次第,而服只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

大黄牡丹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金匮要略》,原文如下: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讲解

1.本方所治疾病为肠痈,相当于急性阑尾炎。

2.表现有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

3.禁忌证是脉洪数,脓已成者。

(组成)

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1.牡丹皮在此方中的主要作用是清热,活血,散结。

2.瓜子大多认为是冬瓜子,功能散结排脓,清利湿热,为治疗内痈之要药。另有学者认为方中的瓜子非冬瓜子,当为瓜蒌子,瓜蒌子除具有冬瓜子的全部功效外,还具有润肠通便作用。从《成方便读》载“瓜子润肺行痰”来看,张秉成主张用瓜蒌子。从二者作用与所治病证来分析,用瓜蒌子似乎更为合适。

3.桃仁作用是活血,改善腹腔中的微循环,促进炎症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