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方60首讲记
6993600000036

第36章

第四章 (10)

2.方中吴茱萸、生姜、桂枝均能温经散寒,本方证见寒象;当归、川芎、芍药(四物汤去熟地)、阿胶四药的应用,血虚血瘀可证;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可益气健脾,调中和胃;丹皮、麦冬滋阴清热,丹皮还能活血。诸药合用,温清消补兼施,而以温经养血祛瘀为主。

3.方中桂枝,可用肉桂代替,或桂枝、肉桂并用。人参多用党参代替;温燥之象较著者,可以太子参代之。药房大多不备生姜,故可用干姜代之,治疗月经过多或崩漏,则宜用炮姜。

(剂量)

1.方中半夏半升为65g,麦冬一升约为90g。

2.本方是汉代方,剂量换算如下:吴茱萸45g,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各30g,半夏65g,麦冬90g。

3.现代临床常用剂量为吴茱萸6~10g,当归、川芎、芍药、党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各5~10g,半夏10~15g,麦冬15~20g。

4.吴茱萸味甚苦辣,用量不宜过大。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1.原方组成为十二味,用水一斗同煎,煮取三升,约600ml,分3次温服。本煎法特殊之处在于阿胶的用法,一般为烊化,而在该方却是与诸药同煎。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汤方中用阿胶者共8首,其中,需要烊化服用的方剂为5首,分别是炙甘草汤、猪苓汤、芎归胶艾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黄连阿胶汤,而与他药同煎的方剂共3首,分别是温经汤、黄土汤、大黄甘遂汤。这些特殊的煎法最好通过临床进行研究,以期找出疗效上的差别。

2.现代煎法为将阿胶烊化,余药常规煎煮。

(配伍)

本方是温清消补合用之剂。方中吴茱萸、桂枝、生姜均能温里祛寒,此温也;麦冬、丹皮均能清热,此为清法;当归、芍药、阿胶、人参、炙甘草均能益气补血,此补也;川芎、当归等均能活血祛瘀,此为消法。故本方治法较为复杂,但总以温补法为主,配以活血,兼能清热。

(应用)

本方原为妇女带下、不孕、崩漏等而设,证属冲任虚寒、瘀阻胞宫,症见月经过多或崩漏,或月经不调,量或多或少,色暗或夹有血块,或周期不准,或带下量多质稀,或久不受孕,多伴有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少腹里急,腹满,舌质暗红,脉细而涩等。

现代多用本方治疗妇女不孕症、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先兆流产、慢性盆腔炎、附件炎、老年性****炎、外阴瘙痒症等妇科疾病证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此外,对于他科的疾病如精少不育症、前列腺增生、湿疹、手掌角化症等疾病辨证属于寒凝血滞者,也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正确使用本方可不必限于疾病,而要抓住体质特点,即“温经汤体质”,试述如下:患者多为女性,年龄在50岁左右。月经紊乱,具体表现为月经周期不准,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或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面色无华,或黄或暗,唇焦干裂,头发枯槁,缺乏光泽,易掉易折,手掌、脚掌角化,粗糙而易裂,手指毛刺较多。精神、神经系统的改变可出现易疲劳,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易激动,易发脾气,思想不集中,抑郁,焦虑,失眠多梦,易惊醒,潮热或烘汗,或怕热或畏寒。血压忽高忽低,波动较大。对疼痛较为敏感,有的表现为心前区紧迫感,胸闷或胸部不适、心悸等与心绞痛发作症状相似,有的可出现手指、足趾强烈疼痛、蚁走感,呈阵发性发作,寒冷季节可加重等。总之,患者的表现基本上就是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本方最宜用于更年期综合征,黄煌教授称本方为“天然的雌激素”。他认为:本方作用,从现代医学来看,可能是参与调节神经及内分泌系统,调节子宫血液及子宫功能等多个环节,是“多靶点”的作用。既治月水来过多,又治至期不来,可见是具有双向调整作用。目前,此方多用来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我常以此方加鹿角胶治疗女大学生的闭经、经少。青春期月经量少或不至,要考虑子宫发育不良及内分泌失调。……我把本方称之为“子宫发育促进剂”“卵巢功能衰弱的振奋剂”。(《经方的魅力》)

下面是黄煌教授的一则病案。某女,43岁。形体中等略瘦,贫血貌而肌肉较松弛,B超检查发现左侧卵巢囊肿。白细胞略低于正常值,怕冷,手足皮肤干燥,自觉手如树干样感觉,每日需要搽油2~3次方感舒适。唇干,口腔溃疡不断,易掉头发,小腿皮肤干燥,舌暗淡,苔薄。处以温经汤方:吴茱萸10g,党参10g,麦冬20g,炙甘草6g,姜半夏6g,肉桂(后下)6g,当归10g,白芍10g,丹皮10g,赤芍10g,川芎6g,阿胶(另烊)12g,干姜6g,大枣30g。药后1周患者因口腔溃疡未作而甚为高兴,同时患者自觉怕冷好转,大便亦甚为通畅。原方熬膏冬令服用。

本方治疗崩漏,在《金匮要略》中已提及。王占玺治疗某女,51岁。患月经淋漓不断已有月余,少腹疼痛较重,漏下血块,并伴上腹痛,饮食不佳,腹胀满不适。切脉弦细,左关尺较弱,舌胖黯淡,苔薄白,上腹部有压痛,肝在剑突下三指,此患者素有肝郁脾虚疾患,血瘀气滞,血不循经,故致漏下不止。治疗应先救急,遂投温经汤加减:吴茱萸6g,丹皮12g,半夏10g,阿胶10g,麦冬10g,炮姜10g,太子参12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香附10g,小蓟30g,甘草6g。服药2剂后月经已净,腹胀痛亦减,纳增。又投以清肝健脾之剂而愈。(《张仲景药法研究》)。本方主治崩漏,体现了本方良好的止血作用,方中阿胶是止血的主要药物。

本方与《妇人大全良方》之温经汤(当归、川芎、肉桂、莪术、牡丹皮、人参、牛膝、甘草)不同。前者俗称大温经汤,养血补虚之力见长;后者俗称小温经汤,活血祛瘀止痛之功较胜。用时要注意鉴别。

(加减)

本方在经方中属于组成药物较多的方剂,临床一般无须作加减,原方即效。

(名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清·尤怡吴茱萸、桂枝、丹皮入血散寒而行其瘀;芎、归、芍药、麦冬、阿胶以生新血;人参、甘草、姜、夏以正脾气。盖瘀久者荣必衰,下多者脾必伤也。

2.《医宗金鉴》清·吴谦妇人年五十所,冲任皆虚,天癸当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宿瘀下也。五心烦热,阴血虚也;唇口干燥,冲任血伤,不上荣也;少腹急满,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经产崩中,新血难生,瘀血未尽,风寒客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愆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宫补冲任也。

3.《蒲辅周医疗经验》今·蒲辅周此方乃温经和血,益气生津之法。重点在厥阴、阳明。改汤为丸,对于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少腹冷,余用之多年,颇有效。亦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孕。

生化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傅青主女科》,原文如下:

《产后诸症治法》,血块第一:此症勿拘古方,妄用苏木、蓬、棱,以轻人命。其一应散血方、破血药俱禁用。虽山楂性缓,亦能害命,不可擅用,惟生化汤系血块圣药也。

讲解

1.本方载于产后诸症篇,被傅青主称之为“血块圣药”。

2.产后诸证,血虚为本。论中提及“苏木、蓬(指莪术)、棱(指三棱)”,均为破血之品,产后禁用。破血之品易动血伤血,对血虚不利。

(组成)

全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去皮尖,研,十四枚黑姜五分炙草五分。

1.全当归是指当归身、当归尾同入者。一般认为,当归尾偏于活血,当归身养血见长,兼能活血。黑姜,即炮姜,长于温经止血。

2.方中全当归量大补血,针对产后血虚而设。当归、川芎、桃仁均能活血,并能止痛,故本方所治病证当有瘀血。黑姜,温经止血,故有出血之象。炙甘草调和药性。方仅五药,但诸药合用,能养血活血,温经止痛。

(剂量)

1.与他药相比,本方中全当归量大力宏,用至八钱,即24g。桃仁100枚,约重30g,故方中桃仁十四枚,约重4g。

2.本方是清代方,剂量换算如下:当归24g,川芎9g,桃仁4.5g,黑姜1.5g,炙甘草1.5g。

3.现代临床参考剂量为当归18~30g,川芎9~15g,桃仁6~12g,炮姜3~6g,炙甘草3~6g。

(用法)

童便、黄酒各半煎服。

1.原方煎法中童便性凉,黄酒性温,二者同用,具有调节阴阳的作用。但童便得之不便,现已基本不用。

2.在煎药时可加入适量黄酒,一者可增强本方温经活血止痛之功;二者可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配伍)

补血药配伍活血药方中当归量大力宏,以养血补血为主,兼能活血。桃仁、川芎均能活血。二类药物配伍,当归养血补血而不腻滞,桃仁、川芎活血而不耗血伤血。

(应用)

本方原为治疗产后血块而设,一般用于治疗产后瘀血所致的产后腹痛,症见恶露不绝,小腹冷痛或刺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而涩等。

现代临床亦多用本方治疗产后诸疾,如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产后子宫收缩疼痛、胎盘残留不全、人流后出血不止等辨证属血虚寒凝瘀阻者。对于宫外孕、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等疾病辨证属于血虚受寒,瘀血阻滞者也可选用本方。

正确使用本方,要抓住三点:一是产后,新产之后必血虚,此为本方应用的前提。若非产后,则辨证应明确具有血虚者。二是寒凝,产后体虚,易感外邪。寒邪内侵,气血凝滞,则见少腹冷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等。大多不伴口渴,若渴则多喜热饮。舌淡,脉细而涩。三是血瘀,本方为“血块圣药”,其血块即见于产后恶露不尽,血色紫暗等。

掌握以上三点即能把握本方的应用。实际上,以上三点体现了本方主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即虚、寒、瘀。此亦为产后腹痛的特点。

徐广益等以生化汤(基本方:当归15g,川芎9g,桃仁9g,炮姜6g,炙甘草6g)辨证加减:血瘀腹痛加失笑散、益母草;血虚腹痛加人参或党参、熟地黄、川续断;寒凝腹痛加艾叶、红糖、益母草,减川芎。治疗产后腹痛72例,痊愈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