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
1.《医方考》明·吴昆血不足者,此方调之。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成而易亏。是方也,当归、芍药、地黄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气。然草木无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谓其生血者,以当归、芍药、地黄能养五脏之阴,川芎能调营中之气,五脏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则未也。师云:血不足者以此方调之则可,若上下失血太多,气息几微之际,则四物禁勿与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故曰禁勿与之。又曰:当归入心脾,芍药入肝,熟地入肾,乃川芎者,彻上彻下而行血中之气者也。此四物汤所以为妇人之要药,而调月者必以之为主也。
2.《成方便读》清·张秉成夫人之所赖以生存,血与气耳,而医家之所以补偏救弊者,亦性血与气耳。故一切补气诸方,皆从四君化出;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补气者,当求之脾肺;补血者,当求之肝肾。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入肝,敛阴益血,二味为补血之正药。然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必加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血而行血中之气者,以流动之。总之,此方乃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若纯属阴虚血少,宜静不宜动者,则归、芎之走窜行散,又非所宜也。
3.《谦斋医学讲稿》今·秦伯未本方的配合,熟地黄、白芍是血中的血药,当归、川芎是血中的气药,阴阳动静相配,故能补血,又能和血。假如只用地、芍,便守而不走;只用归、芎,便走而不守。芎归汤,又名佛手散,主治通经祛瘀,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养血通剂为四物汤。四物汤内地、芍、芎、归的配合,前人譬作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气候,认为不仅在加减上,而且用量的轻重上,均能改变其性质。例如单用或重用地、芍,便是偏于滋阴;单用或重用芎、归,便是偏于活血。因此,一般用作养血的用量,熟地黄、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川芎又次之;在不用熟地黄的时候,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当归。这是用四物汤平补血虚的大法。
归脾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明·薛己《正体类要》,原文如下:
治跌扑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惰嗜卧,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其功甚捷。
讲解
1.原方主治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或血上下妄行。总属心脾两虚或脾虚失血证。
2.寤而不寐,怠惰嗜卧,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大便不调均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而跌扑导致出血、血上下妄行也是属于出血证。
(组成)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一钱木香五分甘草炙,三分人参一钱。
1.酸枣仁要炒用,人参可由党参代替。
2.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均为补气之品;当归、龙眼肉均能补血;远志、酸枣仁均能安神;木香芳香行气,醒脾化湿,以防腻滞。诸药合用,能够补气健脾,养血安神,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证。
(剂量)
1.本方为宋代方,剂量换算如下: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各3g,木香1.5g,炙甘草1g,人参3g。
2.本方可作汤剂用,其参考剂量为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各6~12g,木香3~6g,炙甘草3~6g,人参3g或党参6~9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既能调和脾胃,又能调和口感,提倡应用。
(配伍)
诸补药配伍行气药方中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人参等均为补益之品,性质滋腻而碍胃,适当配伍行气之品,如木香、砂仁等可防止诸药滋腻碍胃,以促进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应用)
从原方可以得知本方主治证有二,一是心脾气血两虚,二是出血证。后世的应用没有超出原方主治的范围,所以对于本方的应用容易掌握。
首先,本方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主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久之则气血不足,从而导致脾气亏虚,心神失养,可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神疲倦怠,面色萎黄,纳少无味,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这样的患者大多病程较久,以失眠、心悸、健忘等心神失养的表现为主诉。患者的失眠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容易醒,醒后不易入睡,或睡眠质量不高,呈浅睡眠。情绪稳定时失眠,情绪不佳也失眠,所以失眠与情绪的起伏无多大关系。之所以强调本方对失眠的治疗作用,除本方能够益气补血外,方中远志、酸枣仁、茯苓等安神药物的应用为本方治疗失眠提高了针对性。由于长期的脾虚失运,消化不良,食欲欠佳,此类患者大多形体消瘦。
本方对于失眠确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中医杂志》(1955;2:30)载:某男,41岁,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现因工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夜间只能睡一两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头痛眩晕。查体格中等,稍羸瘦,面色苍白,脉搏稍弱。投与归脾汤,重用酸枣仁四两,连服3剂,诸症好转。
其次,本方用于脾虚失血。由于脾主统血,脾气虚则其功能失职,从而导致脾不统血之诸多出血证,如便血,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而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等,同时必伴有心脾气血两虚的症状。
出血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于两种情况,一是血热出血证,一是脾不统血证。本方主治的出血证当与血热出血相鉴别。首先,从出血的情况来鉴别:血热出血者,病势较急,量较多,血色鲜红而黏稠,血腥味较重;而脾不统血之出血者,病势较缓,病程较长,量或多或少,但质稀而淡红。其次,从患者全身状况来看,血热出血者,大多伴有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一派实热证;而脾不统血者,大多伴有神疲倦怠,面色萎黄,纳少无味,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气血不足证。
名医李今庸治一男,6岁,1992年6月某日就诊。其父代诉:一直精神不好,食欲差,牙龈时常出血,身体常见有紫色斑块,按之无疼痛感,面色萎黄。此乃脾脏虚弱,失于统血,而病“紫斑”,治之宜补脾培土,复其统血功用,借用归脾汤方:炙黄芪8g,党参8g,茯神8g,炒白术8g,远志8g,当归8g,广木香3g,炙甘草8g,龙眼肉8g,酸枣仁8g(炒打)。上10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药服6剂病愈。(《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今庸》)
本方虽然能够治疗上述两种病证,但总的来讲,主要针对的是慢性虚弱性证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虚弱性体质。所以本方实际上是虚弱性体质的强壮剂,慢性疾病的改善剂。
所以现代临床多用本方治疗一些慢性的虚弱性疾患,如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视疲劳、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证属心脾两虚或脾不统血者。
由于本方是临床常用方,药物组成也较多,现药房大都备有大蜜丸或小蜜丸,即归脾丸。每次服用6g或9g,每日3次,服用方便。由于本方丸剂药力较缓,需长期服用才能改善症状或增强体质。
(加减)
本方组成药物较多,单用即效,一般不需要作加减。
(名家论述)
1.《医贯》明·赵献可凡治血证,前后调理,须按三经用药。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归脾汤一方,三经之方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补心以生脾土,参、芪、甘草补脾以固肺气。木香者,香先入脾,总欲使血归于脾,故曰归脾。有郁怒伤脾,思虑伤脾者,尤宜。
2.《成方便读》清·张秉成夫心为生血之脏而藏神。劳即气散,阳气外张,而神不宁,故用枣仁之酸以收之,茯神之静以宁之,远志泄心热而宁心神。思则脾气结,故用木香行气滞、舒脾郁,流利上、中二焦,清宫除道。然后参、芪、术、草、龙眼等大队补益心脾之品以成厥功。继之以当归,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也。
3.《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清·张山雷归脾汤方,确为补益血液专剂。其不曰补血而曰归脾者,原以脾胃受五味之精,中焦化赤,即是生血之源。但得精气归脾,斯血之得益,所不待言,制方之旨,所见诚高。……药以参、术、归、芪为主,而佐之木香、远志。欲其流动活泼,且不多用滋腻导滞之品,尤其卓识。
炙甘草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伤寒论》,其原文如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讲解
1.本方主治简单明了:脉结代,心动悸。
2.大多认为本方中的“伤寒”二字无多大的意义,但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却认为大有深意。他通过研究发现:本方用于外感后病毒性心肌炎出现的心律失常有效率最高。
(组成)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1.甘草方名炙甘草汤,故甘草要炙用。一般认为甘草性平,但绝对平性的药物是不存在的。对于甘草的平性,可以这样理解:生用偏凉,能够清热解毒,化痰;炙用偏温,能够温补阳气,滋养补虚。若用其调和作用,生炙均可。甘草的调和作用最为常用,绝大部分的方剂所用的甘草起调和作用,故甘草又有“和事佬”“国老”等美誉。而在本方中炙甘草用至四两,量大,其主要作用是补益心气,可使心气充,动力足。
2.麻仁一般认为可以用火麻仁,也可以用黑芝麻。二者的作用不同,前者主要润肠通便,后者补虚力强。笔者认为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应用,如果患者体弱卧床而兼便秘,选用火麻仁可以润肠通便;若患者虽虚,但大便尚通者,宜选用黑芝麻滋养补虚。临床上,对于重症心脏病患者,西医常规给予通便剂,以防因便秘加重心脏的负担。
3.阿胶为驴皮熬成的胶块,其主要作用为补血、止血。在本方中主要发挥补血作用。因本品价昴,假冒伪劣较多,用时注意鉴别。
4.方中炙甘草、人参补益心气;桂枝、生姜温通心阳;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大枣,均能滋补阴血。诸药合用,能够益气温阳,滋阴补血,气血阴阳并补,以达复脉之功,故本方又名复脉汤。
(剂量)
1.本方生地黄用量独大——一斤,相当于现代250g,以之滋补阴血以复脉;大枣30枚,这是仲景用大枣最大剂量的方剂,大补阴血。炙甘草量亦较大,四两。这是该方中应该注意的3个剂量。
2.根据郝万山教授的讲解,麦冬半升约合45g,麻仁半升约合45g。
3.本方为仲景方,全方剂量换算如下:炙甘草60g,生姜45g,人参30g,生地黄250g,桂枝45g,阿胶30g,麦冬45g,麻仁45g,大枣120g。
4.现临床处方参考剂量为炙甘草15~30g,人参5~10g或党参10~20g,干姜5~10g,生地30~60g,肉桂6~12g,阿胶6~12g,火麻仁6~12g,大枣30~60g。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1.清酒,究竟是什么样的酒,不清楚,但比较肯定的是过去的酒均由粮食酿制而成,其度数并不高,现可用黄酒或山东即墨的老酒。在方中的作用有二:一是温通血脉;二是方中大量生地黄、阿胶的应用,其性腻滞碍胃,使用清酒,可防止胃纳呆滞,食欲缺乏。结合现代药理来看,酒对有效成分的提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清酒七升,水八升”,“煎取三升”,这可能是张仲景煎煮时间最长的方子,这点需要说明。
3.阿胶的用法烊化,若待药煎好后再去烊化,则比较困难,有用过本品的患者告曰,提前浸泡12小时则较易烊化。
(配伍)
1.从本方的用药来看,其配伍特点是气血阴阳四者兼顾。
2.结合用法中的清酒,生地黄、阿胶配伍清酒,具有补而不腻的特点。
(应用)
本方主治气血阴阳诸不足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大多伴有形体消瘦干枯,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咽干口燥,大便秘结,或伴盗汗自汗,或伴失眠,舌质淡红,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等。
从脉结代来理解,现代多用本方治疗心律失常为主的疾病,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由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心律失常等证属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者。近年来,用本方治疗崩漏、重病呃逆、肿瘤术后体质的调理等亦常见报道。
多数医家和学者认为,本方的使用要点是脉结代。要想正确理解本方的作用机制,就必须了解脉搏正常跳动需要的条件。一般而言,脉的正常搏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心阳的功能正常、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畅。三条同时具备方可保证脉的正常跳动。心气心阳是脉正常跳动的动力,血液的充盈是心气心阳作用的着力点,而脉道的通畅和完整是保证血液在脉中流动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