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9)
4.阳和化岩汤来源于《外科医镜》,由鹿角胶(消岩圣药)五钱,土贝三钱,白芥子二钱,生甘草一钱,上桂一钱,炮姜炭五分,麻黄三钱,胡桃肉三个组成。酒水煎服。主治妇人乳岩(破则不治)。
(名家论述)
1.《成方便读》清·张秉成夫痈疽流注之属于阴寒者,人皆知用温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滞之证,若正气充足者,自可运行无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病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胶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不特协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土则化矣。
2.《中国医学大辞典》今·谢观此方用熟地、姜、桂、鹿角,以为温补之品,用麻黄以开腠理,用白芥子以消皮里膜外之痰。且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用治诸疽内陷,如日光一照,使寒湿悉解,故有阳和之名。
四君子汤
(来源)
本方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原文如下:
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秽吐逆。
讲解
1.本方主治病机为荣卫气虚,脏腑怯弱。
2.主治证的表现为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秽吐逆。从其临床表现和病机来看,本方主治脾胃气虚证。
(组成)
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份。
1.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中药中五加科植物不是很多,常用的中药除人参外,还有三七、五加皮等。五加科药物的共同特点为补虚,人参大补,五加皮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教科书未提三七的补虚作用,但药理作用已经证实其补虚作用,而且民间有用三七炖鸡以补虚的做法。
人参的补气作用强,是指野生的人参,即山参,其补气救脱之功无药可比。参龄有几十年的,也有长达上百年的。但现在药房中几乎没有山参,绝大部分是园植参,园植参的参龄也需要5~7年,甚至更长,其价格也昂。在一般的补气健脾的方剂中多用党参来代替。
人参入药时要去芦,人参芦即芦头,因芦头具有催吐作用,故去之。
2.白术有生用、土炒和麸炒三种,燥湿利水多生用,补气健脾、安胎多麸炒用,止泻用土炒。本品是补气健脾的首选药物。
3.茯苓茯苓去皮,即为白茯苓,具有利湿健脾的作用。
4.人参、白术、炙甘草均能健脾,茯苓利湿健脾,故本方作用为补气健脾。
(剂量)
方中诸药各等份。结合用法来看,“为细末,每服二钱”,即每次服用6g,“通口服,不拘时候”,可以理解为每日服3~5次左右,那么1天的用量在18~30g之间。这个剂量与现代汤剂的剂量相比,略偏小。
方中人参多以党参来代替,现代常用参考剂量为人参5~10g或党参10~20g,白术10~20g,茯苓15~30g,炙甘草5~10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1.从用法来看,本方为煮散剂,是宋代的常用剂型。
2.现代临床常规煎服。
(配伍)
补气药与利湿药的配伍这是治疗脾胃气虚的常用治法。理论上来讲,治疗脾胃气虚证,当以补气为主,方中人参、白术、炙甘草均为补气药,与理论相符。配伍茯苓有何意义?表面上来看,茯苓也具有健脾作用,但其作用较弱,毕竟茯苓以利水作用为主。茯苓利湿,白术燥湿,二药均可祛湿,这就体现了脾与湿的关系。生理状态下,脾喜燥而恶湿,并主运化水湿。如果脾气虚弱,不能运化,则水湿内停,湿邪的特点是重着黏滞而困脾,进一步防碍了脾之运化。治疗上,在健脾的同时要注意配伍化湿、利湿之品,湿去脾自健。可见,治疗脾胃气虚证时配伍利湿药的重要性。
治疗脾胃病,首先,要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特色、中医的根本,当然,无论治疗什么疾病也要讲求辨证论治;其次,还要注意从脾胃的生理特点来考虑用药。
1.脾以升为健,加升清药,如荷叶、升麻、柴胡等,且剂量要轻,补中益气汤即为代表。
2.胃以降为顺,加降逆药,如姜半夏、生姜等。仲景方中多以人参、甘草、大枣与生姜、半夏配伍,方如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等。
3.脾喜燥而恶湿,配伍祛湿之品,如茯苓、白扁豆等,如四君子汤。而李东垣喜用羌活、独活等,如升阳散火汤等。
4.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不得郁滞,无论有无气滞证,均需配伍理气药,如陈皮、木香等,方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5.“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则为寒。脾胃气虚,可表现为寒象,加干姜、附子等,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应用)
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代表方,只要是脾胃气虚证,此方首选,后世治疗脾胃气虚证的方剂大多在此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而成。气虚证的表现有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等,望闻问切可概括之。如明·吴昆所言:“面色萎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此方主之。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现代临床用本方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常见,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属于脾胃气虚者。此外,其他病证以脾胃气虚见证者,也可以用本方来治疗,如慢性肝炎、冠心病、慢性肾炎、疲劳综合征、免疫力低下等。总之,本方的临床应用较广,但总以脾胃气虚为主要病机。
谢观对于本方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也有深刻的认识:“此为补气之主方。补气必从脾胃着手,故以参、苓、术、草为主。人参滋胃,白术健脾,茯苓渗湿以扶脾,甘草和中以养胃。四物均甘温之品,扶助中宫,展布津液,不偏不倚,纯粹无疵,故有君子之称。盖人身以脾胃为本。脾胃强则消化多而五脏受泽,脾胃弱则消化少而百病丛生。故凡病之久虚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用此汤随证加减,增养中土,使消化之功能健全,水谷之精微敷布,则体气自然强壮。”(《中国医学大辞典》)
从目前该方的药理来看,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上,该方不仅能够增强机体的消化功能,也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药物分析来看,方中人参、白术、甘草均对消化系统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从理论来分析,这与中医“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是一致的,从而也佐证了本方益气健脾的作用。
本方是小方,临床单用的机会较少,大多加味应用,或合方使用。举例说明:本方合四物汤,名八珍汤,主治气血两虚证;合二陈汤,名六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加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名香砂六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而兼气滞证。此外,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升阳益胃汤、七味白术散等均为四君子汤的加味方,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也可以看作是四君子汤的加减方。这样来看,本方的应用特别广泛。
(加减)
1.异功散来源于《小儿药证直诀》,系四君子汤加陈皮而成,主治脾胃气虚而兼有气滞者。实际上,四君子汤方中四药无行气作用而有腻滞之弊,故应用时无论有无气滞的表现,均应当加入行气药以防腻滞产生。
2.六君子汤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而成,也可以理解为二陈汤加人参、白术而成。陈皮、半夏均能燥湿化痰,故本方主治脾胃气虚,又兼有痰湿阻滞之象者,或治疗脾肺气虚之咳嗽痰多者,属于“培土生金”之法。
3.香砂六君子汤来源于《古今名医方论》,系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而成,其行气之功更强,主治脾胃气虚而兼有明显气滞者。
(名家论述)
1.《伤寒绪论》清·张璐盖人之一身,以胃气为本。胃气旺,则五脏受荫;胃气伤,则百病丛生。故凡病久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两途。故用四君子随证加减,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使药引津气四达,则周身之机运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药之不效哉?是知四君、六君,为司命之本也。
2.《张氏医通》清·张璐四君子乃胃家气分之专药,胃气虚而用之,功效立见。即血虚用四物,亦必兼此,故八珍之主治,不独气血两虚也,即血虚者,亦须兼用。但补气则偏于四君,补血则偏于四物。若纯用血药,不得阳生之力,阴无由以化也。
3.《时方歌括》清·陈念祖胃气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宽胀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则行气之药多于补守,凡肿满痰饮结聚等症,无不速除,此犹人所易知也。而为数方之主,则功在人参。人皆曰人参补气补阳,温药藉之以尽其力量,而余则曰人参补阴养液,燥药得之则臻于和平。故理中汤中姜、术二味,气胜于味以扶阳;参、草二味,味胜于气以和阴。此汤以干姜易茯苓,去其辛而取其淡,亦阴阳兼调之和剂也。
参苓白术散
(来源)
本方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原文如下: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
1.原方主治脾胃虚弱。
2.对原方主治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本方主治证表现有2组。一是脾胃气虚证而见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呕吐泄泻、噫等;一是肺气虚证之气喘、咳。脾为肺之母,故肺气虚可同时伴有脾气虚。临床上见到肺气虚时,在补肺气的同时,也要补气健脾,此即为“培土生金”之法。
(组成)
莲子肉去皮一斤薏苡仁一斤缩砂仁一斤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二斤人参去芦二斤甘草炒二斤白术二斤山药二斤。
1.方中人参、茯苓、甘草、白术四药组方四君子汤,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均能健脾益气,以上八药均能治疗脾胃气虚证。茯苓、薏苡仁利湿,白术燥湿,白扁豆、砂仁化湿,此方主治证必有湿阻。砂仁又能行气。桔梗主入肺经,既能引药上行,又能宣发肺气,开上焦以利下焦,还具有化痰作用。综合诸药,该方主治脾虚挟湿之泄泻。
2.虽然桔梗对脾虚挟湿证无直接治疗作用,但必不可少。方中薏苡仁、茯苓、白术等均具下行渗湿作用,而桔梗辛升走肺,宣畅气机,配合本品具有“寓升于降”之义,以复中焦升降之机。对此,汪昂在《医方集解》中也说:“桔梗苦甘入肺,能载诸药上浮,又能通天气于地道,使气得升降而益和。”此外,本方不仅治疗脾虚挟湿证,也可用于肺脾气虚兼痰湿证,故桔梗又能发挥其化痰作用。
(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