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6993400000045

第45章 妇科病证 (3)

第12章 妇科病证(1) (3)

按:蔡氏指出:临床上阳盛阴虚的血崩,以龟甲滋阴凉血之剂顾忌较少,然对阳虚阴盛之崩漏,大胆而正确地使用附子温阳止崩,尤为重要,因附子辛甘大热且有毒,用于体虚崩症,恐其动血劫阴,故处方下药时就不无顾忌,但若确系阳虚血崩,则又属必用之剂。《金匮》黄土汤治疗阳虚便血,亦取附子温阳之功。《校注妇人良方》直接运用参附汤治妇女暴崩。然益气温阳之法,需确诊为阳虚,否则不宜轻用。温燥之剂毕竟有动血之虞,一旦症势好转,附子亦当减量或除去。故用附子治阳虚血崩需大胆细心,审证明辨,正确使用,方可无虞。

(方源) 周翠珍.蔡小荪治疗崩漏验方.中医文献杂志,2003(1):37

崩漏——化瘀止崩汤(蔡小荪方)

(组成) 当归10g,生地黄10g,白芍10g,制香附10g,生蒲黄30g(包煎),花蕊石15g,丹参10g,熟大黄炭10g,三七末2g(吞服),震灵丹12g(包煎)。

(功效主治) 活血调经,化瘀止血。主治:崩下色红或紫,质黏稠夹有瘀,小腹疼痛,瘀块下则痛减,或出血淋漓不绝,舌质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而沉或涩。

(方解) 方中生地黄、当归、白芍、香附清热养血,理气调经;丹参、三七末、蒲黄、震灵丹活血祛瘀生新,寓功于通;熟大黄炭能入血分,除血中伏热,以凉血化瘀止血;花蕊石行瘀止血,《本草纲目》谓“专入肝经血分,下死胎胞衣”,对于子宫内膜增生过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颇为效验。本方侧重于清热化瘀,理气行滞,使瘀滞能化,蕴热得清,络脉通畅,血能归经,阴阳平复,冲任乃固。

(验案) 张某,女,40岁。1995年1月14日初诊。半年前妇科检查提示为子宫后壁结节,有触痛。B超提示为左侧附件4cm×3cm×1.5cm肿块,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每届经临两少腹剧痛,昨经行量多如涌,有块且大,腰酸疲惫,头晕目花,脉细弦,苔薄有紫斑。症属宿瘀内结,血不归经,治拟化瘀止血。处方:炒当归10g,丹参6g,赤白芍各10g,生蒲黄30g(包),花蕊石15g,血竭3g,三七末1.5g(吞服),怀牛膝10g,制香附10g,震灵丹12g,3剂。药后痛减,经遂净止。继用桂枝茯苓法化瘀散结,循环调治。3个月后门诊随访,血崩未见复发。

按:蔡师认为,此病者瘀象显然,恶血不去,血不归经,徒止何益。故予化瘀止崩,可谓药到效显。方中血竭与三七末配伍,取其既有散瘀行滞之力,又有止血定痛之功,为血瘀崩症必用之品。

(方源) 周翠珍.蔡小荪治疗崩漏验方.中医文献杂志,2003(1):37

更年期崩漏——更崩汤(杨晓海方)

(组成) 鹿角霜30g,肉苁蓉、山茱萸、何首乌各15g,黄芪、党参、白术各10g,升麻5g,丹参、鸡血藤、益母草、生茜草各10g。

(功效主治) 补肾健脾,化瘀调冲。用于更年期崩漏。

(方解) 方中鹿角霜、肉苁蓉、山茱萸、何首乌峻补元阳,滋阴壮火,充填八脉;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壮脾,复其摄血统血之职;丹参、鸡血藤、益母草、茜草养血活血祛瘀,以通达冲任;升麻升举下陷之阳气而助以归脾。全方组合,攻补兼施,共奏补肾健脾,化瘀调冲之功效。

(加减) 杨师强调指出,临床上更年期病因病理有时扑朔迷离,证治不必为定论所囿,应注重求实审因,从实审证。如出血量多如注,色鲜红,夹有大血块或紫或红,此乃血热为患,于基本方加龟甲15g,黄柏5g。反之,经血色紫,夹有小血块,或伴小腹隐痛,此为血寒,于基本方加仙茅15g,艾叶10g或炮姜5g。如血瘀明显,还可酌情加入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等以增强化瘀之功。

(验案) 潘某,49岁,营业员。初诊:1997年6月13日,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多3年,近半年来加剧,每月有6~7天量多如注,卫生纸日用量多则3包以上,色红有血块,6~7天后经量减少而淋沥不断,终月不止,月余左右又量多如注,循环无端。经西医多种项目检查未见器质病变。经西药抗炎、止血、性激素治疗乏效,建议手术切除子宫而被患者拒绝。昨天又至经崩期,经血暴注而下,因出血量多今上午发生昏厥,经人介绍而来中医就诊。诊见面色蜡黄,精神不佳,血色素36g/L。经血色红,血块色紫而大,苦薄舌淡,脉细而孔,良由肾虚脾衰瘀热搏结冲任,投基本方加陈龟甲15g,黄柏5g,牡丹皮10g。投药3剂。二诊6月16日:药服2剂经血量即明显减少,3剂药尽而血止,诊神疲力乏,头晕目眩,效不更方,前方续投2剂。以固其效。三诊 6月18日:服药5剂,血止后未见出血,精神好转,苔薄舌淡,脉细而濡,治守原法,前方去龟甲、黄柏、牡丹皮、茜草、益母草。加怀山药15g,当归10g,木香5g。该患调经治疗期间及停药后1个月,经期、周期正常,经量中等,尔后绝经。

(按语) 更年期崩漏是指妇女年过六七后,以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或暴注而下,经期延长或经血淋沥不尽为特征,其临床大多以血热、脾虚、肾虚、血瘀四型论治。我师认为,更年期崩漏虽本虚于肾,但每以肾虚、脾虚、血瘀共存。脾肾虚衰、血瘀冲任是更年期崩漏的基本病理,并始终贯穿在整个病程之中,因此采用补肾健脾、化瘀调冲为基本法则,而止血全凭化瘀。

(方源) 孙效东.杨晓海治疗更年期崩漏的经验.黑龙江中医药,1999(2):18

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方(姚克敏方)

(组成) 黄芪15g,薄荷6g,柴胡10g,当归15g,白术10g,茯苓15g,杭白芍10g,桑寄生15g,川续断12g,千张纸10g,甘草3g。

(功效主治) 固摄调冲。治疗经间期出血。

(加减) 兼邪之生是由于脏腑、气血、冲任不调而相互影响,或由于其他直接因素的影响。本病常见的兼邪有3种。①郁热:由于气虚脾弱,或血虚肝旺,或气血不调,或七情所伤,或久病抑郁等则生郁热郁火,为本病常见夹杂因素。患者兼见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间期出血忽多忽少,质黏有小块,腰酸,胁腹胀痛,口苦咽干,烦躁失眠。可加清郁热药,如牡丹皮、炒栀子、枯芩炭、炒青蒿。②湿热:若气虚脾弱,湿邪内生化热,或肝脾不调、脾湿肝热,或兼夹胞宫附件炎症。患者兼见平时经量偏多,质黏稠,腰酸腹坠痛。多出现带下量多,带中夹红。脉细弦,舌苔黄白腻,治疗中可加清利湿热药。如薏苡仁、饭豆、车前子、椿皮、焦黄柏等。③瘀滞:本病因出血日久,反复发作,离经之血积而成瘀,滞于冲任,新血不能归经;或血虚气滞,脏腑不和,瘀自内生;或手术不当或恢复不良等。患者兼见:出血夹小块、色暗,明显腹痛,胸闷烦躁。舌质或有紫点,脉细弦。治疗可化瘀止血。但往往选用有活血化瘀,又有止血作用的药。如蒲黄炭、茜草炭、地榆炭、生三七等。

(验案) 李某,女,29岁,工人。就诊日期:1991年5月7日。患者24岁月经初潮,结婚年余。半年前曾行引产术,近4月经间期出血为6~7日,月经前后不定期,伴神疲乏力、头昏腰酸。诊脉细滑,舌红边缘有青斑,苔薄白。病机辨证:产伤冲任,气血不调,固摄无权兼夹瘀滞。治以益气调冲,健脾和肝,虽有瘀滞只宜辅之清化。方药组成:黄芪15g,薄荷6g,柴胡10g,当归15g,白术10g,茯苓15g,杭白芍10g,桑寄生15g,川续断12g,千张纸10g,炒艾10g,益母草10g,甘草3g。上方于每月经净第2日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用,连服3~5剂。至月经前用姚氏当归补血汤加味,方药组成:黄芪30g,当归15g,川芎6g,白术10g,茯苓15g,杭白芍10g,寄生15g,续断12g,陈皮10g,莲须10g,炒艾10g,千张纸10g,大枣3枚,甘草3g,服法同前。以上2方于经前后交替使用,服药3月,病得以痊愈。随访半年,经间期无出血,症状消失,月经周期正常。

(按语) 本病治疗大法为:固摄调冲为主,辅清兼挟之邪。老师对固摄的含义解释为固守封藏、调引控制。即具体运用益气、健脾、和肝、调冲等法互参,以使机体阴阳平谧,气旺血顺,冲任藏泄有序,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她常教导:“此虽非时之血,终为离经之血,不可强行止塞,致生瘀滞隐患。”

1. 益气 老师对妇科诸症,常通过益气统摄,治气以治血。宗姚氏医学流派“以气机为辨证线索”,对气的温煦、推动、统摄、转枢作用,以及气血的相互作用极为重视。即以本病而言,老师指出“益气”是固摄的主要方法,气为血帅,旺则能统。常喜用黄芪一味,以其补气而益血。气虚无热滞者加用党参,但多用太子参,其补调而不浮燥,少用补气而辛温之药。五脏之气,相互补益,补脾可加强气的升举,补肝可加强气的调顺,补肾可加强气的收摄,补肺、补心可加强气的动力。本病与肝、脾、肾关联,所以益气还应从三方面考虑,发挥脏腑间的协同作用。

2. 健脾 “治血必治脾”,本病治疗中常兼顾脾胃。脾既为气血生化之源,而又具统摄气血之功。脾气健旺,中气上举,则经血不致妄行。常用术苓,以配参芪;用山药、芡实、莲米等健脾肾而兼固藏;或直用六君汤、补中汤之类。个别重症患者未加重固涩药,而重用炙升麻等升举药物,起到良好效果。

3. 和肝 肝为藏血之脏,主全身气机和血量的出入调节。本病要以和肝为治,和是调和濡润滋养之意。肝和则气顺,使经汛行止有序,藏泄有时。故“逍遥散”是老师治疗本病的主方之一,临床运用灵活,常有显效。

4. 调冲 老师治妇科诸病,极重冲任,或为主或为辅,治皆不遗。缊之期,冲任得气血天癸之充而复盛,血海胞宫应为满而不盈之态。违此者经血不藏,外泄为患。用药多加桑寄生、川续断、杜仲、千张纸、菟丝子、鹿角霜。

(方源) 林莉.姚克敏老师运用固摄调冲法治疗经间期出血经验.云南中医杂志,1993,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