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肝胆病症 (11)
制首乌20g,地龙l0g,生黄芪30g,川芎10g,丹参20g,全蝎3g,水蛭3g,葛根30g,红花10g,鸡血藤20g,制南星15g,天竺黄10g,石菖蒲10g,宣木瓜10g,伸筋草10g。7剂,1日1剂,煎2次混合,分2次服用。(全蝎、水蛭等分共研末,每次3g,1日2次冲服)。药后症情渐有转机,上方随症加减治疗三个月后复诊。二诊:言语蹇涩之象减解,较前清晰,痰已渐化,左手已能抬举过头,易激动,偶有抽搐,在家人扶持下可行走,舌苔厚腻已化,脉来弦细,前方有效,略加减治之。制首乌20g,地龙10g,生黄芪30g,川芎10g,丹参20g,葛根30g,红花10g,鸡血藤20g,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川牛膝10g,钩藤20g(后下),石菖蒲l0g,宣木瓜10g,全蝎3g,水蛭5g,僵蚕l0g,15剂,1日1剂,煎2次混合,分2次服用(全蝎、水蛭、僵蚕按处方中比例共研末,每次5g,1日2次冲服)。
每半月转方1次,连续治疗3个月后复诊。三诊:言语清晰,对答如流,左手活动自如,并能持物,下肢麻木已除,步履有力,能自行缓慢行走一公里以上,无抽搐拘挛之象,生活能基本自理,嘱以上方加工成水蜜小丸,日服3次,每次6g,开水送服,以三个月为一疗程,以巩固疗效。
(按)临床上一般把中风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急性期以病情不稳定为特点,时间为发病至2周。采用正确的有效的抢救措施后,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生命危险期已经度过,随即进入恢复性质的治疗,这时称为后遗症期。如果病人经过恢复期治疗与康复,症状仍未完全消失,恢复不完全,遗留下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就称为后遗症。由中风引发的后遗症称中风后遗症。因受损脑组织部位不同,损害程度不同,发病原因及机理不同,中风后遗症有各种各样表现。常见的有偏瘫、语言不利、记忆障碍、吞咽障碍、口眼歪斜、癫痫样抽搐发作、精神神态异常、睡眠障碍、肢体麻木、小便失禁或潴留、大便秘结不通、瘫痪肢体拘挛、关节僵硬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偏瘫、言语不利、痴呆、癫痫、神志失常等。在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面,《医碥·中风》说:“失音不语。<经>谓内本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
少阴不至者,厥也,肾脉不至于上,则不得循环喉咙,夹舌本,故不能言也。地黄饮子,六味,八味等主之,……。有痰者涤痰汤,内热者凉膈散加石菖蒲、远志为末,……。语涩有舌纵舌麻,皆以痰火治之,乌药、僵蚕、胆星、芩、连、枳壳、防风、竹沥、姜汁。”《医林改错》说:“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又说:“……行走时归并,半身无气,所以跌仆。……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以致跌仆。”这是清代王清任创立多个补气祛瘀方剂的理论依据。其中补阳还五汤一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最常用方剂之一。其培补元气以达祛瘀通络的目的,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臧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前人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配伍补肾、化痰及虫类活血通络药拟定了“乌龙丹”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处方用药以黄芪、首乌、人参益气,补肝肾,地龙、水蛭、全蝎、当归、川芎、丹参、葛根活血化瘀,舒经通络;僵蚕、石菖蒲化痰开窍,诸药合用,气血充、血络畅,痰浊化,体渐康复。
引自《臧堃堂医案医论》
医案三
王某某,男,48岁,个体。初诊(2004年4月16日)主诉:反复眩晕5年,加重伴右侧偏瘫2年。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被某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间断服降压药治疗,血压波动大18.9~23.6/11.9~13.3千帕。2年前因打牌紧张出现头昏,继而昏迷,瘫痪,某医院CT诊断为:脑出血,经脱水、止血、降颅内压等抢救后清醒。但后遗右上肢乏力,右足外翻,右侧肢体冷痛伴出汗,语言障碍,又去我院行高压氧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现症:右侧肢体乏力,肢体冷痛出汗,语言謇涩,右足外翻,行走障碍,反应迟钝,纳可,大便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沉。CT诊断为:脑出血。西医诊断:脑出血后遗症。中医诊断:中风(气虚,瘀血阻络)。辨治:中风之证以本虚标实为根本病机。虽有风、火、痰、虚、瘀为基本病因病机,而在此患者身上却以阳气不足,瘀血阻滞为主。阳虚不足以温煦则肢体冷痛;气虚则肢体乏力,卫外不固则汗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瘀,瘀血阻滞,肢体失养,不通则痛。瘀血阻滞,清窍不利故反应迟钝,语言謇涩。拟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40g,川芎9g,赤芍15g,地龙12g,当归9g,桃仁9g,红花9g,夜交藤30g,鸡血藤30g,制附片(先煎)9g,川桂枝9g,怀牛膝l2g,桑寄生15g,丹参30g,蜈蚣1条,甘草9g,威灵仙15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2004年5月2日)服药后头昏、右侧肢体麻木有所减轻,右臂仍冷痛,口角流涎,语言謇涩稍流利,右侧半身不遂,纳可,眠可,大便日一行,舌淡,苔白,脉沉。《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风一证,虽以肝肾阴虚,肝风内动多见。但此患者以气虚血瘀为特征。前法有效,续之。黄芪40g,川芎9g,赤芍15g,地龙12g,当归10g,桃仁9g,红花9g,柴胡4g,白芍12g,淡干姜9g,川桂枝9g,大生地l5g,天花粉l5g,小青皮9g,大枣20g,蜈蚣1条,甘草9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2004年6月7日)右半身不遂,头昏,神怠,腰酸痛,右侧肢体冷痛,无知觉,口不渴,大便日一行,舌白,脉沉。Bp:18.9/10.6干帕。拟用温阳益气、补气活血治疗。
患者语言謇涩明显改善,右上肢功能仍差,右下肢屈伸有力改善,说明患者气血运行得以改善。黄芪40g,当归9g,川桂枝9g,鸡血藤30g,川芎9g,白芍12g,木瓜12g,桃仁9g,红花9g,川牛膝20g,杜仲12g,川断15g,炙甘草6g,威灵仙15g,天花粉15g,灵磁石15g,神曲12g,柴胡4g,制附片(先煎)9g,大枣15g,生姜2片。7剂。每日1剂,水煎服。四诊(2004年6月28日)服药后下肢活动改善明显,语言基本清晰,反应正常,对答切题,行走稍不利,右手肿胀,口角流口水,大便日一行,纳可,舌白腻,脉沉。
查体:Bp18.6/10.6千帕,神清,角稍向左歪,双肺(—)心率:80次/分,律齐,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Ⅳ~Ⅴ级,病理征(—)。益气之品配以温阳之品,阳旺气才易于生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且久痛多瘀、多痰,治疗中加入化瘀、涤痰之品,则经脉更易通畅。黄芪40g,当归9g,川桂枝9g,川芎9g,鸡血藤30g,白芍12g,木瓜l2g,桃仁12g,红花9g,怀牛膝15g,吴茱萸6g,法半夏15g,甘草6g,威灵仙15g,天花粉20g,苡仁15g,柴胡4g,大枣15g,丹参30g,陈皮9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按)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但臂不遂者,此为痹”。主要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肥甘,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手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亢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风,横窜经遂,蒙蔽清窍,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此患者素有高血压,加之年龄较大,《内经》曰:“人年四十阴气乃半”,肝肾亏虚,虚阳上浮夹风、夹痰,闭塞清窍,而成闭证。经积极抢救,清窍渐开,后遗气虚、瘀血阻络之偏瘫。选用王清任《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配合培补肝肾、平肝潜阳、祛风通络之品,“治风先治血”养血活血。方中黄芪重用50克补气,使气率血行;制附片、桂枝温阳,因为非温不足以运;当归、鸡血藤、夜交藤养血活血;桑寄生、怀牛膝滋阴补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地龙、蜈蚣祛风搜络;威灵仙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引自《戴裕光医案医话集》
医案四
周某,男,49岁,干部。1992年1月8日诊。患者平素体健,4天前因赴外地出差过度劳累,忽感言语不利,说话费力,右半身沉重,右侧肢体无力,站立不稳,偶有饮食呛咳,当时神识清楚,测血压不高,故未作处理,即由随员急护返京,在解放军某医院颅脑CT扫描示“左侧低节区内囊前角小灶性出血”,遂收入病房。入院后诊断为“脑出血”、“多发性脑梗塞”。曾用路丁、甘露醇、止血敏、维脑路通等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特邀高师诊治。
症见头晕头昏,右侧肢体软弱,行动不便,神疲乏力,言语不清,喉间痰鸣,伸舌偏右,舌暗红,苔白中厚,脉沉弦。辨为气虚血瘀,风痰上扰之证,治拟益气通络,祛风化痰之法。药用生黄芪15克,赤芍10克,防风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丹参10克,胆南星8克,羌活8克,川膝10克,白薇10克,荷叶10克,炙甘草5克,大枣5枚。1周后症状日渐改善,依上方为基础稍加出入治疗1月,言语清楚如常,肢体活动明显好转,舌偏右纠正。复查颅脑CT示:“与老片比较,出血灶有明显吸收仍残余断续环形及点状钙化”。共住40余天病情稳定出院。嗣以滋养肝肾,活血通络之剂,调治月余,头脑清爽,言语流利,肢体功能恢复,已正常上班,至今无反复。
(按)脑出血(脑溢血),属中医学“中风”、“卒中”范畴。《医门法律》谓:“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大而且重,莫有过于此者”。本案兼有语言不利的见症,究其所由,病者曾素体健实,然出差奔波过劳,情绪激动,风痰内动,经络瘀阻,以致真气不能周循于身,遂成此舌转失灵,半身不遂之证,故高师针对病机证候,拟益气通络,祛风化痰为主,取黄芪补气益血;赤芍、丹参活血和营;防风、羌活祛风通络;菖蒲、远志、胆星开窍化痰,熄风安神:白薇清热凉血;荷叶升清降浊;川膝引血下行;甘草、大枣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继以滋养肝肾善后。如此终使痰化瘀消,则真气渐复,脑络畅通,因而舌转灵活,半身不遂得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