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肝胆病症 (10)
关于食药方法,寓药于食,以食运药,更能适应胃喜,获取疗效。余在临床,每用此法,取得病员配合,往往见功。此法在唐宋诸方书,早已开始运用,至于寿亲养老诸书,宫庭膳食,和儿科方面,元明更多采用,并演化为药膳一门学科,这在脾胃虚弱病,以及诸多慢性病,调理康复,是大有运用价值,而且确有疗效。顺此略释其义,以资推广。
总之,眩晕是风病,责之于肝,一般常用平肝熄风,或益气补血,养肝与目,固然多数如此,临床亦有效;但须注意,眩晕亦不尽是风病,不金属肝阳,上文诸病例,即是明证,临床应该知常达变,灵活认证施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信乎确论,临床务须识此。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丁光迪》
医案八
李某,男,51岁,已婚,干部,1961年4月17日初诊。从1952年起头晕,当时晕较剧,如立舟车,感觉周围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于1953年、1957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耳内平衡失调,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近2月来头昏头晕,不能久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有摇晃欲倒,纳减退,体重亦减,常嗳气,矢气多,大便正常,晚间皮肤发痒,西医诊为荨麻疹,影响睡眠,恶梦多,小便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根据脉证认为属中虚脾弱夹痰,兼心气不足,治宜先益中气调脾胃,佐以宁心理痰,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炙黄芪四钱,党参二钱,柴胡八分,升麻八分,白术二钱,当归一钱五分,陈皮—钱五分,炙甘草一钱,茯神二钱,炒远志一钱,法半夏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5剂,隔天1剂。5月12日二诊:服药后诸症均见轻,由于看报稍久,于6天前失眠严重,经某医院诊治,给予镇静剂后稍好,但大便有时干燥,近日二便尚调,脉迟滑,舌正中心苔薄腻,似有食滞之象,仍宜调和脾胃,健强中气兼消滞,原方黄芪改为二钱,加枣仁二钱,焦山楂一钱,服3剂。5月31日三诊:服上药后自觉很见效,食欲及睡眠好转,二便调,精神佳,看书写字时间较前长久,但超过2小时就觉烦躁及头部发紧,小便正常,脉虚,舌正无苔,宜心脾肝并调,以丸剂缓治。补中益气丸八两,每早服二钱,归脾丸八两,每晚二钱,感冒时停服。药后头晕失眠等症基本消失。
(按)本例西医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发时止,用脑后易发,而且呕吐欲倒,并有脱肛等症,中医系眩晕病。其病因较多,古人分析有:(1)风眩:始见《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孙思邈、沈芊绿等均认为肝风引起眩晕。(2)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亦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等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3)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以为由火致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4)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等亦同意此说。
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但虞搏等则主张下虚上实而眩。(5)七情内伤,过劳、失眠等均可引起眩晕,亦是临床常见到的。虽病况繁多,只要详为辨证施治,即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本例既非风、火痰的实证,亦非肝肾不足之虚候,其脉弦细无力,其证纳差、脱肛、不能用脑等,系中虚劳伤兼心气不足,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加茯神、远志安神宁心,法半夏、生姜降逆止呕,诸症均减,以后又加枣仁安神、宁心、养肝、补血,焦山楂助胃健脾而病情更好转,最后用补中、归脾丸而善其后。倘偏执无痰不作眩,而重于祛痰,或拘泥肝风成眩,用平肝息风,抑或清火而泄热,则恐本病非但不效,并有虚虚之弊。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蒲辅周》
医案十
郑某,男,45岁,轩岗煤矿干部。门诊号:22707。1915年8月5日初诊:1971年初开始头晕,日趋严重,是年7月初突然自觉天昏地旋,恶心,呕吐,急送入某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缓解后见头晕,伴有耳鸣,眩晕欲仆。在行走时如果预感病发,必须立即卧伏于地,否则摔倒。有时眼睛侧视也会引起阵阵眩晕,不能坚持工作,急躁易怒,全身不适,下午尤甚。有规律的是,每逢年底必晕倒住院治疗。患者惶惶不可终日。四五年中多处求医,曾作脑电图、心电图、眼底检查、电测听、肝功能等各种理化检查,亦未能找出原因,最后诊为“神经官能症”。有的大夫诊为“虚损不治之症”。现症:头晕,耳鸣,心慌,心悸,失眠或嗜睡,口干,舌燥,食欲尚好,腰困,身疲无力,大便干,小便正常。脉沉虚弦,舌苔黄腻。此乃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之证。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平肝清晕汤加减。
处方:生白芍12克生石决明15克白蒺藜10克菊花10克远志6克夜交藤12克龙齿15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生地12克炒枣仁15克炙甘草5克桑叶10克菟丝子12克枸杞子10克水煎服。9月3日来信问诊:上方加减服18剂,症状多变,反复无常。现症:精神好,严重的阵发性头晕缓解,头皮麻木,头痛减轻,曾有几天浮肿亦消退。以下肢无力,两侧头胀,失眠多梦,舌干,腰酸不能久立,食纳差,阳痿,早泄为主要痛苦。舌质淡红,苔白微黄。治以补肾壮阳,平肝清晕。处方:生白芍12克生石决明15克蒺藜10克菊花10克远志10克炒枣仁15克生龙牡各15克鸡内金6克杜仲12克枸杞子10克黄芪15克五味子10克淫羊藿10克肉苁蓉10克锁阳6克怀山药12克熟地15克当归10克水煎服。
10月31日来信再次问诊:上方经3次加减化栽,共服39剂,阵发性头晕再未发生,头晕轻微,腰酸痛亦缓解,二便、睡眠均好转:但梦多,身体疲困,阳痿、早泄同前,胃纳好,较前嗜咸,口中有咸味。口咸乃是肾液上乘也,仍尊上方,熟地增至18克,肉苁蓉、五味子增至12克,加乌贼骨12克,女贞子10克,水煎服。11月15日来诊:前后共服药90剂,月初因精神较好,饮酒少量,随即气短,翌日稍头晕。11月4日因琐事引起暴怒,以致旧病复发。恶心,头晕,全身乏力,行走飘然,胃部隐痛,脉沉弱。其胃痛乃动怒之故,因此仍遭原法加减治疗。处方:生白芍12克生石决明15克蒺藜12克菊花10克远志6克炒枣仁5克枸杞子10克杜仲12克五味子6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淫羊藿10克生龙牡各15克女贞子10克乌贼骨12克当归10克砂仁5克水煎服。
1976年2月9日来信问诊:上方经4次加减化裁,1个多月以来,病情平稳,头晕轻微,不恶心,下午身无力,食纳、二便好,偶有失眠,轻度耳鸣,腰困,脉沉较前有力。继守原法加减,上方去生地、淫羊藿、生龙牡、乌贼骨、砂仁,加麦冬10克,山药12克,水煎服。3月16日来信问诊:病情逐渐好转,诸症均安,唯下午稍感不舒适,行动猛急时稍有眩晕。此为肾经精气不足之象,欲荣其上必灌其根,用景岳左归饮加减治之。处方:熟地24克山药10克女贞子10克肉苁蓉10克枸杞子10克茯苓10克川芎6克细辛2克砂仁3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4月16日来信问诊:上方服14剂,疗效良好。近日诸症均安,稍感下午脑力迟钝,轻微头晕。比半年前显著好转。嘱其坚定信心,坚持治疗,一定能痊愈。以后减量服用平肝清晕汤加减,患者共服药二百余剂。1978年随访:4月12日患者来信:“自服张老方后,病情虽然多变,但逐渐好转。目前除感冒引起以外,眩晕症状已经消失,有时下午尚有不适之感,胃纳良好,睡眠正常,虽然记忆力较差,但日常工作应付自如,躯体灵活,神态恬愉,我认为已得再生。”
(按)本案亦系平肝清晕汤治验病例。张老常说:治疗慢性病,不但要辨证准确,而且要敢于守法。本例病魔缠身,多年不能正常工作,几成废人。辨证治疗,虽见效,但症状变化无常,如果不确信病机为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法始终谨守平肝潜阳,标本兼顾,而随症易法,必归失败。本患者坚持治疗2年之久,服药三百余剂,才使如此复杂的病证基本得愈。守法之重要,观此例可知。事实上该病例的治疗经历了初期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急则治其标;中期症状初步控制,略显肾虚端倪,平肝潜阳、重镇安神为主,辅以补肾,阴中求阳;症状胶着多变,平肝阳、滋肾阴并重,随症加减;后期补肾阴为主,平肝阳为辅阶段。此乃守中之变,张老常说:不但要敢于守法而且要善于守法,这是收效的关键。
张老曾说:平肝清晕汤乃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旨,从张锡纯建瓴汤(生山药、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白芍药、柏子仁)衍生而得的经验方。方中生石决明镇肝潜阳,为治疗眩晕之要药,为君。生龙骨、生牡蛎重镇潜阳,兼有敛阴安神之功;生白芍、生地黄滋阴养血,合而用之,既能滋养肝肾之阴,又可沉潜上亢之阳,乃方中治本之品,为臣辅。菊花、白蒺藜清肝明目,而兼祛头风,起引经报使作用,此乃方中治标之品,为佐使之药。全方虽仅7味,却能标本兼顾,共奏滋阴镇肝,潜阳清晕之功。对于肝阳上亢之眩晕,不论其病因如何,皆能切中病机,效如桴鼓。临床使用本方还应重视其加减法,如眩晕甚者,加天麻、钩藤、玉竹等柔肝熄风之品;如耳鸣甚者加磁石;如大便于者,加当归、火麻仁;如手足心烧者,加丹皮、地骨皮;如恶心者加竹茹、代赭石;如失眠者加远志、炒枣仁;如食少纳呆者去生地;如肾阴虚明显者,合六味地黄丸;如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人参;如血压偏高者,加怀牛膝、桑寄生、生杜仲。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子琳》
六、中风
医案一
孟某,男,23岁。1988年11月21日上午,由人抬来就诊。代诉:患者于半月前突然跌倒后,即口眼向左歪斜,右半侧肢体痿软不能动,小便失禁,言语不清。经某卫生院救治6天,不但无效,反增咽肿气促,不能发声,口角流涎,渐至不进饮食,势濒危急。刻诊:患者体质瘦弱,面色青黯,舌边绛尖赤,苔黄腻,咽肿痛,口角流涎,气促痰壅,右半身不遂,大便数日一次,脉沉微,右更甚,双尺虚细。证属中风虚证夹少阴虚火上拂所致。治当先清咽利窍,涤痰散结,以治标为急务,仿苦酒汤意。
处方:半夏、川贝母、肉苁蓉各15g,玄参12g,射干、青果各9g,鸡蛋清2枚,苦酒(好米醋)两大盅。兼服六神丸。服2剂,咽阻稍利,流涎减少,舌苔已退,且能略进流质饮食,脉转和软,但重按无力,大便仍未行。治遵前法。处方:半夏、川贝母各12g,玄参、青果各9g,肉苁蓉、熟地各30g,当归、赤芍、地龙各12g。六神丸每服20粒。服药后,舌淡红,脉仍无力,咽不肿痛,已能发声,大便已行。少阴浮火已清。治当增液通络,扶正固本。予补阳还五汤去川芎,加熟地、肉苁蓉各30g,全蝎、土元各9g。服3剂后,患者言语如常,食欲增强,并能挟杖行走。再进上方3剂,病遂告愈。
(按)此例中风,原为正气素虚,肾阴亏耗所致。正气虚则血行滞,以致瘀血凝滞,阻塞经络而发偏枯;肾阴耗则风火动,夹痰气上攻咽喉,而致咽肿不能言。《伤寒论》312条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故用苦酒汤加味以解络热、愈咽疮而先顾其急。以后数诊,缓治其本,用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逐瘀通络,冀偏枯复起。全案用药如剥茧抽丝,丝丝入扣,故病能向愈。
引自《张鸛一医案医话集》
医案二
患者,男,66岁,广东南海市经委退休干部。1998年4月13日初诊。患者卒中偏枯已历半年,经医院CT等检查确诊为脑溢血后遗症,多次住院治疗,症情依然,经康复科转来中医治疗。刻诊:神志清醒,言语蹇涩,口眼歪斜,喉间痰声漉漉,左侧肢体偏枯,麻木不仁,左手不能抬举,有时抽搐,左下肢痿软无力,不能步履,时易激动,纳食尚可,二便尚通调,夜寐尚安,化验检查示血糖偏高,舌红苔厚黄腻,脉弦细。此中风后遗之症,气虚血瘀,经脉阻闭,气血运行不畅之候。治从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乌龙丹加减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