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6993100000081

第81章 心系病证 (15)

第五章 心系病证 (15)

(按)老年性痴呆病程长,在治疗中单纯的虚证和实证较为少见,往往表现为虚实挟杂。因“头者,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大惑论》及《海论》、《口问》将视觉、听觉以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与脑密切联系起来。然而,元神之健全必须依赖“髓充满”(脑为髓海),“空窍清”(脑为清窍之府)和“脑络通”(头为诸阳之会)作为生理活动的基础,一旦邪客于脑(主要是瘀、痰),难免窍蒙、络阻,加之老年脑髓渐空,势必导致虚实挟杂,元神失其健全,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方面的病理变化,这就是“杂者钝”之关键所在。所以在治疗中必须邪正兼顾,益气化瘀,补肾健脑并用。如经验方醒脑复智冲剂(党参30克,黄连6克,丹参20克,地龙、川芎、桃仁各10克,天竺黄、菖蒲、远志各6克,红花5克等)、健脑散(红参、川芎、制马钱子各15克,地鳖虫、当归、三七、枸杞子各21克,地龙、全蝎、制乳没各12克,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血竭、甘草各9克,研极细末,装入胶囊,每服4.5克,早晚白开水冲服)。两方都气血兼顾,祛邪扶正,有较好疗效,可供选用。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颜德馨医案》

医案四

孙某,女,护士。初诊:1966年10月19日。因生气而发晕厥,醒后即痴呆失常,语言颠倒。服西药镇静剂可稍安,但药效一过又复啼笑妄语,亲疏不分。苔净,脉弦滑。病由郁生,因郁致病,是情志中病也。除予安慰外,加减六郁汤主之。处方:苍术12克,川芎6克,香附、乌药各12克,黑山栀、炒六曲、炒枣仁各9克,炒远志、石菖蒲各6克,合欢皮12克,郁金9克。水煎服。服12剂精神大见安定。复因失眠三宵,前症又发,原方加陈胆星4.5克,天竺黄4.5克,石决明30克。又6剂,寐安而平复。

(按)上诸案之治,症类虽同属神经衰弱范畴,而先生之治,又不拘于甘麦大枣汤及潜阳宁神煎者,其因在于疾病之治,既要抓住共性又要掌握个性,方能药与病合,丝丝入扣。如杨某案,经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月余而诊为神经官能症,可见其无器质性病变。其所有症状均可由情志所致,唯其带下如涕,非属神志而为实质性病变之临床表现,故先生专从治疗白带着手,兼之神情之劝慰,诸症竟也随带下减少而减轻,然后再加甘麦大枣汤调之,自然合拍。王某案则以其舌边尖红苔中腻,脉弦数,为肝胆湿热,以龙胆泻肝汤为治,以其手足心如烙,而以秦艽、地骨皮、女贞子诸品养阴而清其虚热,以磁石、珍珠母、牡蛎以镇潜其躁阳,乃症不同而药亦异也。而后三案,迳以丹溪专为诸郁所设之越鞠丸投之,机因契合,亦应手而愈,可见先生之临证,非固守一端,圆机活法,自在心中。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陈苏生医案》

医案五

董某,男,64岁。初诊:2004年3月24日。患“脑血栓”一年余,伴记忆减退,意识不清。于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以“病毒性脑炎,陈旧性脑梗,2型糖尿病,颈动脉支架后,血管性痴呆”住外院治疗。现意识昏懵,不识家人,情绪激越狂躁,幻觉,欲往外跑,跳楼,头颈晃动,自言自语,善饥易哭,昼夜吵闹,家中不得安宁,二便尚可。脉沉弦,舌暗淡,苔厚腻。中医诊断:“痴呆”。辨证:肝肾亏虚,血瘀内阻,痰火扰心,治则:补肾健脑,解毒化瘀,祛痰通窍。处方:制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20克,黑桑椹30克,黑芝麻30克,黑大豆30克,黄芪30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赤芍l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石菖蒲15克,夜交藤30克,莲子心3克,苍耳子9克,连翘12克,忍冬滕15克。7剂,水煎服。二诊:2004年4月2日。

服药后患者情绪趋于平稳,不太急躁,精神好,有时可与人交流,面有笑容,狂躁减少,仍有自言自语,有痰量不多,睡眠易醒,有时整夜不睡,白天有发作性头晕,甚则欲倒,纳食可,二便尚调。舌红暗嫩,脉沉弦。治以平肝开窍,养心安神,升清降浊,化痰醒脑开窍。礞石滚痰丸合菖蒲郁金汤化裁。处方:郁金12克,菖蒲12克,栀子9克,淡豆豉12克,茯苓30克,金礞石15克,莲子心3克,黄芩9克,沉香末3克,白术15克,生地黄30克,知母10克,百部12克,夜交藤30克,百合15克。12剂,水煎服。三诊:2004年5月14日,发作性的头晕欲倒已缓解,每天认识家人时间可达5~6小时,说话较前有条理。口中仍喃喃自语达20小时/日,每于餐后40分钟症状加重,不识亲人,双目发直,喉中有痰,舌头打卷,睡眠差,时常昼夜不眠,服安眠药无效。舌暗红嫩,脉弦缓。

治拟化痰开窍,补肾健脑。处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5克,丹皮12克,炙甘草10克,黑桑椹30克,黑芝麻30克,黑大豆30克,制首乌20克,砂、蔻仁各3克,郁金12克,菖蒲12克,栀子9克,通草6克,连翘12克,煅龙、牡各30克,灵磁石15克,生姜5克,淡鲜竹沥水50ml。四诊:2004年6月15日,餐后病情加重症状有所减轻,夜间能人睡,但不安神,梦语较多,有时伴有哭喊呓语,白日仍有喃喃自语,大部分时间能认识家人,可进行日常简单的交流,健忘,尤以近期记忆障碍突出,出门仍不识路。脉弦缓,舌暗红。证属脾肾亏虚,痰瘀为患,清窍失用。上方去栀子、通草、连翘,加地龙10克,全蝎10克,土鳖虫6克,取四虫丸方义,虫类善于入络搜剔,化久瘀,祛顽痰之力较强,对于痰瘀交结之患用之有效。服药月余后家属代为就诊,病情尚稳定,予地黄饮子加减制丸药以便长期服用。

(按)中医很早就对“痴呆”有深刻的认识。汉代《华佗神医秘传》首次提出“痴呆”的病名。清代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谓之:“呆病。”“呆”者,癫也;“痴”者,不慧、不明事理之谓也。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总由心、肝、脾、肾亏虚,气血不足,髓海失充,痰瘀阻闭,清窍失灵所致。其病位在心、脑,病根在脾、肾,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补益脏腑功能为第一要义,同时强调逐邪开窍至为重要,扶正驱邪并重,两者不可偏废。

患者中风以后,脑络瘀阻,痰浊瘀血混杂于脑髓,窍机失灵发为痴呆。痰瘀阻脑是其病理机制,体虚夹实,虚瘀并见,治宜“寓补于通,寓通于补,攻补兼施”。黑桑椹、黑芝麻、黑大豆为三黑饮,与枸杞、菟丝子、首乌同用寓五子衍宗丸及首乌延寿丹方义在其中,能益精填髓,补肾荣脑;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取桃红四物之立义,行气活血化瘀;菖蒲祛痰开窍;莲子心、夜交藤清心火,开心窍,醒脑宁神。服药8剂,初见成效。

二诊继予涤痰开窍,醒脑安神为治,投以礞石滚痰汤。汪昂日:“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陈积伏历之痰”,佐以黄芩清上焦之火,消除成痰之因,沉香气味芳香善于化浊开窍醒脑,又能调达气机为使也。诸药合用,确有降火逐痰开窍之功,独去大黄不用,恐其峻下伤正。菖蒲辛温以祛痰开窍为主,郁金苦寒以行气去瘀为要,一气一血,一温一寒,豁痰行气,相得益彰,常用于风、火、痰、瘀并存之疾患。栀子豆豉汤,配生地、知母、莲子心等清心胃之热,共达驱邪开窍之目的。

服药一月余再诊,脉象趋于和缓,病情有所缓解,餐后症情加重是脾虚痰浊作祟,睡眠不宁亦是痰蒙心窍所致,治疗加大健脾利湿化浊力度,苓桂术甘汤担此重任,温运脾阳,化湿利水,阻断生痰之源,实为治本之剂。砂仁辛散温通,醒脾和胃,行气止痛;蔻仁辛温香燥,温中化湿,健脾行气止呕,两药伍用,宣通三焦气机,开胸顺气,芳香化浊。地黄饮子出自金代刘河间《宣明论方》,全方上下并调,标本兼治,不失为长期调养治疗的良方。

本例治疗特点是:①“寓补于通,寓通于补,攻补兼施”,肾衰与血瘀是痴呆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治疗应扶正与驱邪并举。驱邪以化痰、祛瘀、清火为主,补虚以补肾、健脾、养心为主。②痰瘀同治。津血同源,痰来自于津,瘀生乎于血,痰阻则血瘀,瘀久必生痰,病理上两者互为因果,临床症状又常见痰瘀交结,因此治疗必须痰瘀同治。③脾肾双补。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两者生理上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脾肾双补优于单纯补肾或健脾。

引自《谢海洲验案精选》

医案六

医案1

赵某,女,52岁。初诊:1991年10月25日。病史:自1989年底感到双下肢软弱无力,步履不稳,渐至记忆力衰退,言不达意,表情呆滞。于1990年2月10日经某医院颅脑CT检查报告:双侧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增宽,提示脑叶萎缩。西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诊查:表情淡漠,目光呆滞,沉默不语,记忆力明显衰退,思维模糊,定向力差,眩晕欲仆,大便秘结,小便黄闷赤,唇燥口臭,食欲不振,呃声时作。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实。辨证:三焦湿热,气机郁滞,精气亏虚,痰瘀交结,神府失用。处方:枳实导滞丸,每服9克,每日2次,自开水送服。连服2周。二诊:1991年11月9日。

2周后便秘尿赤、口臭呃气、苔黄腻均消失,食欲增加,故治以补虚化浊、通窍醒脑,改服汤剂。处方:生黄芪18克,熟地18克,天麻9克,菟丝子18克,菖蒲9克,谷、麦芽各18克,地龙9克,苍耳子9克,枸杞子9克,怀牛膝9克,黑大豆30克,黑芝麻30克,地鳖虫6克,全蝎9克,水蛭6克,鹿角胶(烊化)6克,龟板胶(烊化)6克,青皮6克,陈皮6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1剂。三诊:1991年12月21日。服药42剂后,眩晕大减,近期记忆力明显恢复,下肢力量增加,可以自行短距离行走,唯神痴目呆缓解不显。处方:上方加苏合香末0.6克,制成蜜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3次,白开水送服。半年后复诊,诸症均明显好转,生活基本自理,嘱继服成药治疗,以求全功。

医案2

郑某,男,61岁。初诊:1992年6月8日。病史:患者原有脑梗塞病史,近半年来,记忆力显著减退,表情呆滞,思维迟钝,联想困难,喃喃自语,语言謇涩,行为古怪。经颅脑CT检查,报告:多发性脑梗塞病灶,脑室扩大,有明显脑皮质萎缩,提示陈旧性脑梗塞、脑萎缩。诊查:神情呆滞,妄想离奇,记忆力显著衰退,思维丧失,情绪躁扰,面色晦暗,口流粘沫,不知饥饱,徘徊不眠,二便正常。舌紫红,舌体左斜,苔淡黄薄腻,脉弦滑。辨证:精髓亏损,痰瘀交阻,清窍受蒙。治法:益精填髓,补脾升清,活血化瘀,豁痰开窍。

处方:党参30克,黑大豆30克,黑芝麻30克,谷、麦芽各30克,黑桑椹3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车前子15克(包),鸡血藤15克,茺蔚子15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全蝎10克,地龙10克,覆盆子10克,五味子l0克,水蛭6克,地鳖虫6克,羌活6克,苍耳子6克,莲子心6克,青皮6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l剂,服30剂。二诊:1992年7月9日。服药30剂后,躁扰失眠、口角流涎均已消失,记忆力稍增,纳食增加,效不更方,制成蜜丸,每丸9克,每次1丸,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经5个月服药治疗,诸症皆除,生活完全自理。

(按)在多种慢性颅脑疾病进程中,皆可出现脑萎缩的病理改变,呈现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症状的临床表现。本病为虚实相兼,虚因于脾肾亏损,实源于痰浊瘀毒之邪盘踞。其病位在脑,却涉及五脏六腑,故临证主张补虚与泻实并举,疏利三焦气机,升阳益髓,除痰化瘀,解毒散结,使脑气充盛而络脉畅达,诸症可安。

案1辨证为三焦湿热,气机郁滞,精气亏虚,痰瘀交结,神府失用。三焦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为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之道路。倘上焦失宣,中焦失调,下焦失畅,气机逆乱,则势必阻碍精气代谢,使脑无所依附而病变愈重,因此,惟使三焦气机畅达,方可获升阳益髓之功。故治先清利三焦、调畅气机,后再予补虚化浊、通窍醒脑。枳实导滞丸功擅消导积滞、清热利湿。方中枳实行气散结、导滞消痞,为主药;大黄荡涤实积,与枳实配伍可破气结、泻湿热;黄芩、黄连苦寒配对,可清热燥湿;茯苓、泽泻甘淡配对,增强利水渗湿的作用,导湿下行;神曲、白术相伍,消食和胃,固土扶正,祛邪而不伐胃,故服枳实导滞丸2周后,湿热诸症皆消,食欲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