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间喜剧
6949300000025

第25章 北大看摊儿的那位老哥

●北大因为兼容并包的传统和独立精神的提倡,加上各个意想不到的方面都有特长的学生太多,因而北大的学生社团既多且杂,我上学的时候有八九十个社团,号称“百团大战”。

●最惨的一次招新,大家都有事,只有社长老哥一个人看摊儿。那老哥是哲学系的博士,五短身材,穿一件破棉袄,乱蓬蓬的头发,又别扭又个色的小胡子,嘴里叼着一根烟卷,往墙角那一蹲……这几乎是北大社团招新以来最经典也最奇特的一个形象。

北大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不是开学迎新,那时候虽然人多,但是有些混乱,新生们也太拘谨;也不是学期中举办各种活动,北大里举办的活动太多了,很少有什么活动能吸引大多数人的目光;更不是考毕放假,那时候考完的回家心切,早早定好回乡车票,往往上午考完下午就已经在火车上了,没考完的依然如临大敌,一脸严肃地杀奔考场,遇见毕业班的拉着铺盖回家,一个宿舍的兄弟依依不舍地“执手相看泪眼”,不但没有热闹劲儿,还着实有点伤感。

北大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当属开学半个月到一个半月之时的“社团招新”。北大因为兼容并包的传统和独立精神的提倡,加上各个意想不到的方面都有特长的学生太多,因而北大的学生社团既多且杂,我上学的时候有八九十个社团,号称“百团大战”。社团的主题无所不有,文学、戏剧、学术、体育、宗教、道德、艺术……几乎是无所不包。因为社团往往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而且社团中全校各系、各级的学兄学弟都有,传帮带和交流的气氛很浓,学生在社团中的关系往往不像同系同班的关系那么冷冰冰,所以往往对社团的感情,比对本系的感情还深。我知道很多毕业生,毕业很多年之后都没回系里去看看,但每年还要回自己的社团参加一两回活动,虽然早已新人换旧、物是人非,每次都感慨非常,但依然不离不弃地去寻梦。

所以,每到社团招新的时候,各个社团都拿出看家的本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把给自己的社团多拉进一些新鲜血液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做。贴海报、挂横幅、发宣传品、播录音、专人讲解,忙个不亦乐乎。其中,抢占有利地形是最为关键的。社团招新都在三角地,但三角地实在太小,放不下那么多的桌子,而且哪几天是你们社团招新,哪几天是他们社团招新,要上报团委和学工部待批。于是首先就是发动一切能量,寻找一切在团委和学工部的关系,提前动手,尽量争取提早摆出摊来——对新生来说,如火如荼的社团招新绝对是新鲜、好玩而令人兴奋的,而且往往参加的第一个社团,肯定是他的兴趣所在,因而产生的新近感和向心力最强。如果摆出来晚了,往往对新生的吸引力就不那么大了,而且新生都加入了一两个社团,即使再看见有想加入的社团,也会因怕杂务太多影响学习而作罢。

除了争取到了前几天摆摊,还要争取每天提早摆出来。三角地就那么几棵树,在空当最大的两棵树中间拉横幅无疑是最显眼的,而且横幅只要拉出来,就说明这几天是归自己所有,因为晚上横幅是不摘的,其他社团想占这个地方是绝无可能,难不成在其他社团的大横幅下摆自己的摊?所以我在招新的时候,往往可见来晚了的人一脸沮丧地去找其他地方,然后被随后赶来的社员们痛批。

下课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这个时候三角地人潮涌动,各个社团都使出十八般武艺,有录音机的放出音乐,口才好的舌灿莲花,有点儿实力的大社团还能拉来点赞助搞点小礼品什么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新人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年级宿舍姓名,然后就是盼着每周社团活动的时候他们都能来。

但也不是所有社团都这么兴盛,把着三角地东边一角的京剧昆曲爱好者协会招新的桌子很小,横幅也很破旧,字也都是别针别上去的。而且社员既少,也不是那么受学生关注,所以有点冷落凄凉。最惨的一次招新,大家都有事,只有社长老哥一个人看摊儿。那老哥是哲学系的博士,五短身材,穿一件破棉袄,乱蓬蓬的头发,又别扭又个色的小胡子,嘴里叼着一根烟卷,往墙角那一蹲……这几乎是北大社团招新以来最经典也最奇特的一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