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会说以往没有规范化管理,企业不也照样运行、赚钱吗?问题是社会发展变化了,企业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如果其管理不与时俱进,就难以保证赚钱和持续的快速发展。本章具体分析了企业的投资人、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客户、社会公众等与企业利益关联主体的特点,以此来说明企业性质的变化,说明企业管理变化的必要性。
一、企业性质的发展变迁
1企业的原始性质——资本运动的载体
企业的发生、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生、发展相伴随的。在资本主义之前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把社会生活中从事生产交换活动的非自然人主体,变成了企业。有钱人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克制即刻消费,把手里的钱投入于生产经营活动,就形成了企业这种独特的社会经济组织。他们投入企业的钱,已不再是本来意义上的钱,而是能够下出金蛋的资本。在这里,企业也就仅仅是作为资本运动的载体,服务于资本增值的机器存在的。它的成立、存在和发展也都只是服务于企业老板私人赚钱赢利的目的。也就是说,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仅仅是一种私人组织,只是服务于企业老板个人意志目标的达成。
企业的这种性质,在马克思及其以前的时代,可以说是绝对的、普遍的。尽管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曾经有过改变这种现实的试验和探索,但从总体上看,企业作为资本运动的载体这一本质特征,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很落后,社会财富极其匮乏,衣食不济的贫穷和疾病、灾难结伴而行。加之人们刚刚从神的附庸和婢女的地位中挣脱出来,人们的物欲极度膨胀,获得财富以满足自我肌肤之利的需要,成了人们活动的全部内涵。有钱人为了实现财富积累,投资兴建工厂和商行,创建企业,仅仅是服务于赚钱——最大限度地赚钱这一目的。为了达成赚钱的目的,企业老板对内敲骨吸髓地剥削和压榨工人,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对外则是不择手段地欺骗产品用户,以谋取尽可能多的不平等交易收益。为了制服工人的反抗,消除产品用户的不满,他们甚至不惜动用由他们控制的国家机器,包括警察、军队、法院等,通过剥夺他人的自由,以迫使他人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在英国,血淋淋的“羊吃人”历史延续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种现实,即使到了20个世纪的中叶,可以说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美国,连老福特这样目光超前、思想开明的企业老板也曾在20世纪初,借助警察的力量镇压过工人的罢工反抗。
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如果仍坚持认为企业仅仅是资本运动的载体,资本增值的机器,属于私人产品,可能就有些与现实相违了。
2推动企业性质变迁的四大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使社会的风貌和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直接导致企业性质变迁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经济发展:
(1)市场活动的主权转移到了消费者一边。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产品,无论在品类、品种上,还是在总量上,都极大地丰富起来。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不仅丰富,甚至有些产品还出现了严重的相对过剩。绝大多数产品,都有多个供给主体相互竞争,甚至这种竞争已经激烈得使产品供给商不得不千方百计地讨好客户。作为商品需求一方的消费者,不再是任人欺骗宰割的对象。在市场上,他们已成为与商家享有平等权利的市场活动主体。他们用钞票投票,直接决定着产品供给商的生死存亡。产品供给商的任何一个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行为,都无法维持其自身长久的发展,而且最终会被消费者所摒弃而被送进坟墓。
(2)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发展完善起来,并且是越来越完善。这一发展直接使生活在这个社会之中的任何每一个人,都获得了独立的生存权利,使他们不再作为一个依附民,受人宰割。原来迫于生计而为人做牛做马的工人,也不再仅仅为了生存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能够保证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这就使作为企业老板的资本家和经营者,无法再肆无忌惮地剥削、压榨他们。他们选择进入哪一家企业打工,并不完全是受温饱所迫,而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以中国的“农民工”为例,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也不完全是因为在农村老家吃不饱、穿不暖,而是因为他们希望生活得更有质量,能充分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这就更不用说发达国家的劳动者了。
(3)国家机器的主权逐渐回到了国家主人手中,国家立法开始转向保护社会的大多数人。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越来越趋于平等,国家机器不再仅仅是少数人压迫、剥削大多数人的暴力工具。社会中的大多数,包括作为消费者和作为劳动者的两个弱势群体的利益,开始受到国家机器的保护。任何一个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果受到侵害,都有机会通过诉诸法律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尤其是《消费者权益法》和法律援助制度的普遍实施,在相当程度上直接维护了这两个弱势群体的利益。
(4)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赖以发展的核心资源,由资本资源转向了人力资源,即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
在当代社会,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大量的人力资源积累,除了投机取得片刻的兴旺之外,已不可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资本的作用可以说已下降为一个主要服务于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中介载体,仅仅起着为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构筑舞台的作用。美国的微软公司、戴尔公司等众多新兴企业,都只是以很少的一点儿投资起家的。甚至还有像中国海尔这样的企业,还是在负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反,原已积聚有雄厚资本的老牌企业却放慢了发展步伐,甚至是停滞和倒退。50年前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一多半已被淘汰出局,并且这些被淘汰出局的企业,大都是曾经积聚有雄厚资本的老牌企业。比如有两三百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巴林银行破产倒闭,就不仅仅是因为没有资金运转不灵,而是其内部管理不重视人力资源的积累,致使搞阴谋投机的人有机可乘所致。
3企业组织开始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大变化,直接使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尽管社会经济的四大发展变化,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并且也没有完全突破大资本、大企业对社会权力的控制和垄断的局面。但现代企业至少不再是马克思时代的血汗工厂了,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由一种单纯的私人组织转化为一种具有一定公共组织、公共产品性质的社会经济组织,并且这种发展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这一点,对于成规模的企业尤其明显。作者在《私营经济发展研究》的项目研究中,明确提出了一个观点——“私营经济也具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私营企业老板,要发展他的企业,已很难通过压榨和欺骗的手段达成目的,而不得不在客观上直接为他企业的员工、社会和他人提供利益满足,通过互利互惠的交换来实现。这也就为众多的人带来了利益满足,“公有”就在这里实现了。公有的“有”也就是利益满足。如果有而不能带来利益满足,这种有,无论是公,还是私,也都是虚幻的。因而任何一种经济组织,只要能为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满足,并使这种经济组织所实现的利益,超越了建立和维护这种经济组织的个人利益的范围,那么,它也就具有一定公有的性质。相反,即使名义上是一个公共组织,或者以国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如果它只能为少数个别人带来利益满足,这种公共组织,也就蜕化为私人组织、私人产品了。
就现实分析,成规模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除了为企业的投资人,带来一定的投资回报之外,还必须给员工、产品客户、商务伙伴、社会公众和国家政府带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利益满足,它们也就直接构成企业发展的利益关联主体。一方面从企业的发展中获得利益,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它们从不同角度为企业发展贡献所需的不同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它们任何一个方面如果不能从中获得应该有的利益,也就不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相应资源,相反还可能处处设障。因此,尽管企业组织的形成是投资人投资驱动的结果,但这种依存关系却又直接把企业变成了与发展利益关联主体共同拥有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产品。
二、企业作为公共组织的利益关联主体
企业组织具有公共组织、公共产品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发展直接决定于一系列的利益关联主体。企业发展依赖于不同利益关联主体的资源贡献,因为企业发展本身直接是企业经营资源的一种积累和结构优化,而企业发展之后又直接为它的利益关联主体带来不同的利益满足。企业发展利益关联主体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1投资人
投资人是直接为企业的存在提供资金支持的人。企业的资本资源主要来自于投资人对企业的投资,他们的投资直接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而任何形式的融资也都必须以这种自有资金的存在为基础,自有资金是融资积累集聚资本资源杠杆的重要支点。所以,投资人也就构成了企业资本资源的主体和基础。因此,如果投资人看好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的资本资源也就可以通过投资人的投资和追加投资来实现积累,以增强企业资本资源的实力。如果这种利益关联主体充分认同这个企业,那么,企业资本资源的限制也就很容易突破,即通过他们的投资和追加投资来实现企业自有资金的扩张,进而再通过以这种自有资金为基础的杠杆负债来实现资本资源的积聚和扩张。
而成规模的企业,其投资人又往往并非一个主体,而可能包含有众多的投资主体。就其相对于投资主体个人的关系和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它们可分为小额投资人、大额投资人和企业控股人。投资人要从企业发展中获得的价值主要是投资回报,但相对于企业的四种价值——交易收益、基业稳固、投资回报、社会美誉而言,不同类的投资人可能有不同的追求,也就是说,他们会看重不同内容的企业发展价值。
(1)小额投资人。他们的投资在绝对量上相对较小,对投资人个人以及对所投资的企业都不会构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使是股票市场上的散户,只要懂得一点儿投资常识的人,也都不会把他所拥有的资金全用于购买一家企业的股票,而会进行投资组合,购买多家股票,以实现保值,这就使他在对投资企业的影响上以及自身资产组合的份额上都是小的。就小额投资人而言,他们所看重的就是这种投资在短期内回报的大小,同时,他们也希望这种投资尽可能不存在风险。所以,他们对企业的关注焦点是放在企业投资回报上,其次才是基业稳固。对交易收益和社会美誉价值,他们关注的程度很小,要有所关心的话,也仅仅在能否为他们带来稳定的、更高的投资回报这一点上。
(2)大额投资人。这是从两个方面来定义的:或者是他的投资份额相对比较大,直接对企业的资产构成形成一定的影响;或者相对于投资人自身的资产组合而言,相对较大,是投资人自有资产的一个主要部分,甚至直接是他全部资产。这也就是赌博式的投资人。股票市场上不进行任何投资组合的投资人就属于这种性质。尽管这种大小的界定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的,但其影响主要是后者,即这特定投资在他所拥有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正是因为他对特定企业的投资,在他的个人资产中占有绝大部分,因而他对企业的关注程度就会发生变化。他首先看中的是基业稳固价值,其次是对这种基业稳固有支持作用的社会美誉价值,再次是投资回报价值,最后是交易收益价值。因为这部分资产甚至构成了他们未来生活的基础,所以,他们希望在能够充分保值的情况下获得增值。
(3)企业控股人。这是指这种投资人所作的投资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这里的控股并不完全意味着绝对的控股,一定要达成50%以上的控股比例,而是他在此企业资产中拥有高于他人的比例,从而使他在这个企业的经营决策权上有比他人大得多的权力。这种控股的意义是使他能获得对这个企业经营的决策权。一般而言,投资人对一定企业谋求控股地位,也就是谋求企业经营的决策权。他们对企业四种价值的关注顺序又有所不同。尽管他们也会寻求投资回报,但更多的是通过这种控股来实现他个人独特的价值和权力。控股的目的就在于保证他对企业这个小社会的影响力。所以,控股人在一般的情况下,会把对社会的影响力放在首位,他们首先关注的是表现为对社会影响力具有较大直接影响的交易收益价值。其次是投资回报价值,投资回报价值的提升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投资能力,因而扩大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力。他们也会谋求社会美誉价值,由他所控股运行的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他们会从中获得一定满足。而基业稳固价值则是放在最后,因为控股本身就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他也具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和经受风险的心理准备,所以基业稳固价值就成了他们最后关注的一个价值。
2经营者
所谓经营者,也就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主持人,他们是直接主导企业组织运行方向和方式的主体。企业经营什么、如何经营,主要由他们的意志选择决定。因为经营决策往往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经营决策人具有一定风险承担能力。正是这一原因,现实中企业控股人与企业经营者二者重合起来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在知识技能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企业经营能力与企业经营风险承担能力的分布发生分离,也就不可避免。也就是说,具有企业经营风险承担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企业经营能力;具有企业经营能力的人,又不一定具有企业经营风险的承担能力。这就迫使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即通过让企业投资控股人把企业经营权转移给对企业的资产不具控股地位的经营者。我们在这里讲的经营者更多的是两权分离基础上的企业经营决策权力的拥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