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是管理实施的第二大工具,现在从其定义开始讨论。组织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社会群体中,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是有序的。资源和信息流动的有序性是检验是否为组织的标准。组织具有任何其他存在物所不具有的功能。从严格意义上进行分析,组织功能只能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稳定功能,二是整合功能,三是分工功能。由此,本章对组织的三大功能及五大构成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讨论。
一、组织的定义
LE布尼和DL库尔茨直接把组织定义为信息“处理机”。但这仅仅抓住了组织的一个方面的本质规定。RA韦伯等从系统的角度对组织进行了定义,认为“组织就是决策和信息加工系统”,这也不错。如果详细考查,可以说,组织也就是一种社会群体,只不过在这种社会群体中,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是有序的。当这个社会群体很小时,比如是一个由夫妻两人组成的小家庭,资源和信息流动的有序性是不明显的,但只要这二人有一人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有序性就会有所体现。假如在这个夫妻两人的小家庭里,妻子能耐大而又跋扈,丈夫在外挣的钱就要上缴给她,并把他从外面听到的消息传达给她。但她自己挣的钱却直接掌握在她手中,她所收集的信息也不一定都给她丈夫讲。同时,她又向她的丈夫下达她的决定,并让她的丈夫去落实。丈夫个人需要什么开支,又得向妻子申请,再由妻子同意后把钱支给他花用。在这里,资源和信息是先收集,然后再拨付和传播。而当这个社会群体较大时,这种有序性就很明显了,比如有一个五科一室的县级防疫站,业务费由上级拨给,五个业务科室也有零星的收入,其资金和信息流动的有序性就很明显。
首先看资金的流动。业务费由上级拨给,直接到达站长手中。构成资金的一个部分的业务收入,则由业务人员收取后逐级上缴,最后到达站长手中。资金也就都控制在站长手里了。下面需要开支,则先报告,然后由站长审核同意后再下拨。
再看信息。一是乡村的疫情信息,由下而上逐级报告,直达站长,并在这里作出反应。二是上级的工作指示,它与下面报告来的疫情一块融合,变成工作安排和计划逐级下达。
在这里,资金完全没有横向流动,但信息可能有横向流动,但这不是主要的。这种横向流动的信息只是一些小道消息,以及个人间的琐事和传闻。
资源和信息流动的有序性可以说是检验是否为组织的标准。凡是资源和信息流动具有有序性的社会群体就是组织。反命题也是成立的——资源和信息流动的有序性特性不具备就不是组织。并且这种有序性的大小还是检验组织运行效率的标准。凡是具有充分有序性的组织,则组织运行的效率就高。反之则相反。有序性的消失,也就意味着组织的解体和消亡。
二、组织的性质和功能
组织的性质与组织的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是人的组织,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活动的产物,它与人所具有的社会性不同。社会性首先是由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而作为人的一种特性存在的,但组织活动却不是人的本能活动,而是人有意识的自主活动。也就是说,创立组织和参与组织都是服务于人的特定的意志目标的,因而组织也就是服务于人的特定意志目标达成的工具和手段。组织之所以能成为服务于人的意志目标达成的工具和手段,是因为组织具有任何其他存在物所不具有的功能。严格进行分析,组织功能只能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稳定功能,二是整合功能,三是分工功能。
1稳定功能
稳定功能是组织的最重要功能。电影院的观众、超市的顾客,他们都是社会群体,而不是组织,所以毫无稳定性可言。观众与观众之间,顾客与顾客之间,彼此几乎是完全不相关的,尽管在同一时间进入了同一空间,但因为相互之间没有建立任何有意义的稳定联系,所以仍然是社会群体,而不是组织。在组织之中,资源和信息流动的有序性会把组织之中的每个人相对地稳定在某一位置上,在资源和信息流动中担负一定的功能,从而使这组织之中的个人实现了两重稳定。
图2-5组织的三大功能一方面是这社会群体的个体流动性降低了,变成了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由个人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人与人之间也结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是今天聚明天散,而是常聚不散。
另一方面,在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人都充当了一定的角色,而这种角色既是建立在组织认同的基础上,又是建立在充当独特角色的个人自己认同的基础上的。角色的组织认同,也就是组织的角色分派。这种角色分派一般都有相对稳定的依据,并且这种稳定的依据在角色分派中贯彻得好坏,又直接影响到组织中除角色分派者之外的众多个人对这种分派的认同。比如分派的依据是德和才,而当某角色被分派给某人而他不具有相应的德和才时,组织对这一角色分派的认同度就会降低。角色分派可能带有强制性,也就是说可以把某一角色强加给某一个人。但若这个人不屈服于这种强制,这种角色分派就仍然是无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角色分派至少要获得角色担任者本人的认同,才能生效。
这两重认同又使组织中的个人位置得到了稳定。而稳定社会群体,这却是对社会群体实施管理的前提。社会群体聚散无常,根本就不可能实施管理。要通过他人做好工作,而工作本身是具有连续性的,在工作的连续性的范围内,工作者不相对稳定,任何能协调诱导其意志行为的情境也就难以产生作用。因为这种情境的作用是建立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础之上的。如果设计、构筑和维持的情境依据的是一种对象,而他直接作用的是另一种对象,其结果就与刻舟求剑无异了。
2整合功能
所谓整合也就是把社会群体的意志行为整合到同一目标指向上,使社会群体中分散的个人的意志目标统一起来,形成这个社会群体的共同意志目标。整合形成的共同意志目标,虽然不可能是这个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个人的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但它至少是其中介目标或者叫做过程目标,即他可通过这种目标的达成而达成他所希望达成的意志目标。
组织是人为了实现某一特定意志目标而创建的,如果它的成员不能通过这个组织实现他个人的特定意志目标,即需求的满足,他也就不会被卷入这个组织之中。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血汗工厂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真可谓惨不忍睹,而工人之所以接受这种剥削和压迫是因为他们接受这种剥削和压迫是他们的一种理性选择。血汗工厂毕竟还为他们提供了可暂时延续生命的衣食居所,否则他们会更惨,直接抛尸街头。也就是说工人借助于血汗工厂这个组织,维持了自身的暂时存在。这种暂时存在却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在最不利的情况下的意志目标,要达成这个最低的目标,也就不得不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
并且组织还可以为个人提供归属和社交这两个方面的需要的满足。相对于成员个人,这种意志目标本身是具有终极性的。任何一定的个人,只有在特定的组织中担任一定的角色,他才成为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归属的需要也就表现出具有向往担任一定角色的需求。在组织中担任了一定的角色,也就是归属了这个组织,这个组织也就成了他的组织。就社交需要的满足而言,稳定的社会联系则是基础,而组织又正好可以提供这种基础。而一个人要获得这两种满足,就必须认同这个组织。而这种认同过程本身又包含了调整自己的意志行为以与组织整体保持一致的过程。要使他人给自己分派一个满意的角色,认同他人和组织是其首要条件。这种组织成员的相互认同,也就使组织取得了整合个人的意志行为的功能。
此外,组织还会通过把社会群体稳定化,而形成一个组织本身存在的基础。它表现为这个社会群体因为稳定而经常的联系会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习惯、习俗以及制度化的要求,这也就是组织运行规则体系和组织文化的形成。它们对组织成员个人具有同化作用,使新成员不自觉地接受其整合,使之符合组织对他的意志行为要求。组织的整合功能正是管理离不开组织的原因所在。管理必须协调诱导他人的意志行为,如果对每一个人都只能通过面对面的教诲劝导,那么要做好稍大一点的工作,也就不可能了。因为工作项目越大,就越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努力,而面对面的教诲劝导却限定了一个人所能协调诱导的人的数量。而组织却可以突破这种限制,它把一个几千、几万,甚至几百万的人构成的社会群体变成了一个整体,为一个统一的目标努力。
据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实验说明,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从众倾向。“阿希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群体的规模在1人到15人之间,在要求对线段进行比较的实验中,当被试者只受到1个人的反对时,他的意见事实上不受影响。当面临着2个反对的人时,他的遵从性则大大增加,倾向于对群众的压力让步,有将近14%的次数,他的回答是错误的。当面临3个人以上的多数时,实验对象的错误将近32%。然而,超过这点以后,反对的人数在增加,对遵从性的影响却不大。比如,一个由七个人组织的多数,它所引起的遵从性和不正确的回答占实验总数的371%。”克特·巴克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191页并且杰拉尔德、威尔哈密和康诺雷在1968年的实验中证实,从众的程度与这个社会群体之众的大小成正比。因为组织之中的众人是具有稳定联系的,这使一个组织之中发生从众的可能性又要大得多,从而使管理省去很多面对面教诲劝导人的工作。
3分工功能
分工功能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没有分工,组织也就没有必要了。比如非洲黑猩猩掏食蚂蚁,各自掏了各自吃,为掏食蚂蚁结成一个组织也就是多余的了,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每个猩猩掏的蚂蚁不是自己吃掉,而是集中起来交由组织分配后享用。这只会降低每个猩猩掏蚂蚁活动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组织行为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掏和吃的行为的分离,使他们的活动与需求的满足二者也分离了。当然,没有组织也就没有分工。一个人有口、鼻、眼、耳、舌、手、脚,它们共存于同一个人的肌体之上,如不是共存于一人的肌体之上,这种分工也就不可能了。
有分工就必须有协作,没有共同的组织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有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分工也就不可能持续下去。比目鱼雌雄两条,一条只有左眼,一条只有右眼。如果它们不是彼此协调的雌雄一对,而是相互敌对的一双,不仅不会彼此吸引,而且会彼此打斗,这一对鱼也就不可能存在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