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创世风雷之雨后
69193000000075

第75章 出类拔萃

1921年2月,李鹤鸣担任“一大”的发起与组织工作,王慧也积极地参加“一大”的会务工作。

位于法租界白尔路389号的私立博文女校,成为“一大”代表们的“招待所”。

这所学校并不大,只有百把个学生。这里之所以会成为“一大”代表的招待所,是因为李鹤鸣与王慧都和这所学校的校长熟悉。

“一大”会址的选定和外地代表的住宿等具体事务都由李鹤鸣与曹龙笙负责。

一天,李鹤鸣对王慧说:“我们要开会,几个外地代表要住宿,你对上港熟悉,请帮忙找一下吧。”

王慧是上港女界联谊会理事、青年团团员,在上港认识不少人。

她立即想到了博文女校的校长黄绍兰。黄早年毕业于京城女子师范学堂,辛亥革命以后,黄兴出任南京留守处主任,黄绍兰曾在黄兴手下工作过一段时间。

1917年,黄绍兰担任博文女校校长,还聘请黄兴夫人为校董事长,王慧曾经当过黄兴夫人的秘书。

黄绍兰和丈夫黄侃都是湘北人,她丈夫黄侃是京城大学文学系教授,黄绍兰的家就在博文女校,当时正值暑假,校舍空着,当黄绍兰校长听王慧说“京城大学暑期旅行团”要借此住宿时,就一口答应下来。

考虑到人员不是很多,王慧就租了博文女校楼上的3间房。接下来又购买了几张芦席,以备到会的代表打地铺。

在博文女校开会当然方便,不过两个外国人进出一所女子学校,很容易引起密探的注意。所以王慧又开始为选择开会的地址忙碌。她首先想到了与博文女校紧紧相邻的李公馆。所以当商议会议地点时,曹龙笙提议:

“还是到李公馆开会吧。”

马上得到大家的支持。李公馆的主人是李书城,他是同盟会的元老,当时李书城带着警卫到湖南去了,在那里主持讨伐湖北军阀王占元的军务。老夫人回老家湘北了,李公馆内只剩下一个小女孩和一位40多岁厨师、一位30多岁的安徽籍保姆。厨师和保姆都不识字,年幼的小女孩也啥都不懂。

这里不仅离博文女校近,而且是个闹中取静的所在。就这样会址就定在了李公馆——法租借望志路树德里106号,即兴业路76号。

1921年7月22日,最后一位代表来的上港的的第二天,在博文女校楼上,代表们开过一次碰头会,实际上就是“预备会”或“开幕式”。

大会组织非常简单,只推选了大会主席。并不是全体代表都参加了会议,里间开会,王慧负责会间服务,坐在外面的凉台上。曹龙笙则在外面负责警戒。

7月23日晚八点,中国现代史上划时代的一幕,就在李公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餐厅里揭开,7月24日举行了第二次会议,上港发起组报告了自成立以来所进行的工作。7月25-26日休会两天,起草纲领及安排以后的工作,7月27、28、29日又连续召开了三次会议,

7月30日晚上8点,正在开第六次会议时,一个中年男子不顾在楼下望风的曹龙笙的阻拦突然闯进来,借口找人。警惕性很高的共产国际代表立即停止开会,现场只留下两人,其他人迅速解散。

10分钟后,十几个法国巡捕就进来搜查。这次搜查虽然没有查到什么,但看来这次会议已经引起了上港各方的注意,会议显然不能在上港继续召开了。

当晚12时,多数代表集聚在李鹤鸣的住处,商量另择会议地址,议了好几个方案都感不妥。王慧建议到离家乡不远的嘉兴南湖去,说:

“那里景色秀丽,又不引人注目,可以租一条画舫,代表们扮作游客,一面游湖,一面开会。”

她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成。嘉兴是王慧读书的地方,她对那里的情况十分熟悉,

7月31日黎明,王慧带领代表们乘坐头班车到嘉兴,她把大家安顿在张家弄鸳湖旅馆落脚,这名字来自南湖的别名——鸳鸯湖。

王慧像个熟练的导游,在办好代表们的住宿手续后,请鸳湖旅馆账房管账先生与曹龙笙去订画舫,租完游船,还让曹龙笙点了一桌酒席,以备代表们中午用餐。

之后,代表们在“导游小姐”王慧的带领下来,到湖边码头。临行前,细心的王慧向旅馆借了一副麻将牌,让曹龙笙拿好。

到南湖后,代表们由王慧陪同,到烟雨楼游玩了一会儿。上午10点,到船上开会时,王慧在船头看着。曹龙笙把麻将搁在桌子下面,下了船,去岸边放哨。

当时拟定,若发现情况,代表们就取出麻将牌打麻将,直到傍晚,最后一个议程结束。

这样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就在王慧和曹龙笙的精心安排下圆满结束了。

之后,组织决定培养一批妇女干部,而且还有一些外地工作的同志,因种种原因在当地呆不下去,就带上家属来找组织。

当时经费十分紧张,他们的食宿很难解决,家属文化水平也很低。为此,李鹤鸣与曹龙笙商议,决定创办一所平民女校。

由王慧出面,找上港女界联合会会长,以联合会名义出面筹建。当时,李鹤鸣发现住处后面有一处院子正急于出租,他知道组织经费紧张,就拿出自己的工资及稿费50元交了租金。

1922年2月,组织内部的第一所女子学校——贫民女校在上港诞生了,学校的负责人就是李鹤鸣,其公开身份是校务主任,王慧和曹龙笙协助李鹤鸣处理学校行政事务。

学校规模不大,仅是一栋二层的楼房,教室、工场、工作间、宿舍都在里边,其中楼上的两间是教室,室内有一块黑板、几张破旧的课桌。学校分高级、初级两个班,共有学生30人,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丁玲当时在高级班。

许多学生,最后都成为最早主张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先驱。

学校开设了一个工作部,内设缝纫、织袜、编织3个组。课程的开设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定的,李鹤鸣亲自为高级班学生讲授代数课程,平时李鹤鸣还让学生到街头散发传单、组织各种募捐活动。

虽然学校只存在了1年,但在中国教育史和妇女运动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王慧还与曹龙笙主持创办了最早的一个妇女报刊———《妇女声》。

一大前后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王慧始终协助李鹤鸣从事革命工作,还担负全部家务和孩子们的文化教学任务。作为革命者,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王慧都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