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读《水浒传》
6894400000062

第62章 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2)

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历史逻辑的发展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这个政权的基本特征,是给人民以民主自由,而对被打倒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则实行****。在对外政策上,也不能不对敌视人民民主****的反动派采取革命的立场。

在这历史的转轨时期,有些人在事关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观念模糊。即便是民主爱国人士,也有人劝告中国共产党对帝国主义不可“采取敌对和刺激”的态度,比如同年4月,张治中将军以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名义,率领代表团由南京飞抵北平。4月8日,******在香山双清别墅接见了张治中。他们不仅谈战争与和平,谈和平谈判的基础与条件,也谈外交事宜。据当时任张治中机要秘书的余湛邦回忆说,在张治中谈及“我们既然主张和平,既然要和各国建立邦交和做生意,那么我们就得注意态度,不一定对别人,例如对美国采取敌对或刺激的态度”时,******说:“首先,我们要区分反动派与革命派的界限。对于国内外的反动派不发生刺激与否的问题,你刺激它是这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反正它要吃人。我们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在这里,******显然是把支持国民党政府打内战的美国视为“反动派”的,对张治中一时没有分清敌我友界限(或者当时还站在国民党政府的立场上视美国为朋友)给予了正面提醒。

同年6月30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大会上,******作了《论人民民主****》的演讲。针对“你们太刺激了”的说法,******反驳说:

“我们讲的是对付国内外反动派即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们,不是讲对付任何别的人。对于这些人,并不发生刺激与否的问题,刺激也是那样,不刺激也是那样,因为他们是反动派。划清反动派和革命派的界限,揭露反动派的阴谋诡计,引起革命派内部的警觉和注意,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才能孤立反动派,战而胜之,或取而代之。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最为精彩、最为感人,也最能给读者打下烙印的片断。武松的自信、勇武、机警,禀性刚强、斗争坚决和富有正义感的文学形象,都得到了极好的刻画。施耐庵在这个故事中充分展示了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和“打虎不死,反来伤人”的清醒认识。

对这个几百年来在读者中影响深远的故事,******在引用时作了全新的解释,赋予了新的含义。不是突出武松的英雄气概,而是突出武松对老虎吃人本质的明确认定———在武松看来,刺激不刺激老虎“总之是要吃人的”。当然,这取决于******引用这个故事的出发点,是针对一些人不明确“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反动性。******认为人民民主****与国内外反动派的关系,就像武松与老虎的关系一样,是你死我活,完全对立的。老虎要吃人,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这种本性不会因为武松的仁慈或软弱而有所改变,这一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反动本性不会改变,他们也是要“吃人”的,并不因为人民的仁慈而有所改变。因此,像武松打死老虎一样,人民政权对国内外反动派必须实行毫不留情的****。“****”手段确实是够“刺激”的,但它是用来“对付国内外反动派即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不是讲对付任何别的人。对于这些人,并不发生刺激与否的问题”。

老虎吃人本性不改,启示人们认识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反动本质不变;武松打虎毫不手软,启示人们实行人民民主****毫不动摇。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说明必须实行人民民主****。“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75、1481页)这是******解读“武松打虎”故事的新收获,他用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结合现实政治斗争的内容,有力地批驳了实行人民民主****“太刺激了”的错误论调。

对于人民的敌人,对于国内外反动派,不要学怜悯冻僵的毒蛇的农夫,而要学景阳冈上眼明志坚、********的打虎英雄武松,这就是******的告诫。

武松明识,******明察。

深信阅读******评点过的“武松打虎”故事的读者,对人民民主****的必要性都会明理于心。

阳谷县是武松的故乡

1956年,山东省阳谷县石门宋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宋保恩,就合作社养猪经验写了一篇文章:《我们一个社要养猪两万头》。这年11月19日,******看了该文后,写了如下批语:

“请各省市区负责同志注意: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就把这篇文章印发一切农业合作社,以供参考,并且仿照办理。要知道,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可是这一带没有喂猪的习惯。这个合作社改变了这种习惯,开始喂猪。第一年失败,第二年成功,第三年发展,第四年大发展,平均每人约有猪二头,共计二万头。这个合作社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别的合作社不可以这样做呢?”(《建国以来******文稿》第6册,第238页)

******这段批语,谈合作社发展养猪事业,本可以不牵扯到《水浒传》上的武松,但因为宋保恩的文章介绍的是阳谷县石门宋乡的情况,大概******由阳谷县联想到武松在那里曾经轰轰烈烈地做出一番事业,故点出这里是打虎英雄的“故乡”。

其实,******记忆小有误差,武松的“故乡”是清河县而不是阳谷县。阳谷县是武松的哥哥武大郎的迁居地。《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武松一出场,柴进向宋江介绍说:“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同回,武松回乡看望哥哥武大,来到阳谷县景阳冈,与酒家对话时,也说:“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同回,武松打死老虎后,众猎户问他“贵乡何处”时,武松道:“小人是此间邻郡清河县人氏。”

******把清河误成阳谷,大概因为清河与阳谷是“邻郡”,更因为武松景阳冈打虎,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故事都发生在阳谷县,给人印象太深。清河县即今河北省清河县。北宋时,为河北东路恩州的州治。阳谷县即山东省阳谷县,北宋时属京东西路东平府。小说人物武松、武大、潘金莲都是清河县人氏。只是后来因武大惧怕无赖的纠缠,全家搬到阳谷县,成了阳谷“移民”。

******批语中说阳谷县“这一带没有喂猪的习惯”,这既符合建国初期阳谷县一带的养殖状况,也符合《水浒传》中的饮食描写。细读小说,不难发现梁山泊英雄如武松等,多吃牛肉而很少提到吃猪肉。且看“景阳冈武松打虎”一回的相关描写:

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

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依据小说的描写,似乎不止阳谷一地不善养猪,不止武松一人喜欢吃牛肉。如《水浒传》第十五回写吴用说三阮一段,三阮招待吴用,阮小二道:“有甚么下口?”小二哥道:“新宰得一头黄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道:“大块切十斤来!”第三十八回写宋江初逢李逵时,叫来酒保,吩咐道:“我这大哥想是肚饥,你可去大块肉切二斤来与他吃。”虽然宋江没说明是什么肉,但酒保却说:“小人这里只卖羊肉,却没牛肉,要肥羊尽有。”看来没说明的肉已经被意会为牛肉了。第五十三回写戴宗和李逵去蓟州请公孙胜,戴宗要李逵路上只能吃素,但李逵偷偷地“讨两角酒,一盘牛肉,在那里自吃”。这说的还是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