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73页。
武松是《水浒传》中描写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也是小说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山东清河县人,兄弟中排行第二,人称“武二郎”。血溅鸳鸯楼后,为逃避缉捕,改为行者打扮,故亦称“行者武松”。作品写他是“天伤星”临凡,“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时,他位居十四,为梁山正将,步军头领。武松是一个深受群众喜爱的传奇式的英雄。他英武、刚强、精细、泼辣,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同情被压迫者。对于自然界的猛虎和社会上的邪恶势力,他都敢打敢斗,宣称“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从不屈服低头。其斗争有勇有谋,精细干练。在《水浒传》的读者中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水浒》英雄数武松。”
小说对武松形象的塑造最为成功,历来评论家对之评价甚高,金圣叹推崇他是梁山义军中的第一好汉,“都未如武松之绝伦超群”。
******也十分喜爱武松,特别推崇武松的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
武松打大虫演得很像
诗人萧三是******少年时代的朋友,两人曾同时在东山学堂读书。萧三曾回忆******少年时代:
他非常喜欢旧中国流行的许多小说:《精忠传》啦,《说唐》啦,《西游记》啦,《封神榜》啦,后来就是《水浒传》啦,《三国演义》啦……他都读了又读。那些小说里的故事、人物,******同志都记得非常的熟,他时常对别人讲述,和大家谈论。放牛或农作完了的时候,他和小朋友们扮演书中的故事———武松打大虫(虎)演得很像。看的人都喊“再做一回”!那些读物后来对他的影响也很大。(萧三:《******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14页)
“武松打大虫”即武松打虎。《水浒传》中就称“老虎”为“大虫”。故事见《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
这武松提了梢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武松打虎的故事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片断,突出地表现了武松超人的豪气、勇猛和神力。是塑造武松英雄形象,使其与别的英雄有所区别的神来之笔。
这种带有夸张成分的英雄故事,对于充满幻想、崇尚传奇人物的少年具有永久的魅力。少年******生活的韶山冲,偶尔有虎狼出没———他的父亲毛顺生就曾在路上遇到过老虎。这无疑促使少年******更加景仰“打虎英雄”。所以,对于武松打虎故事“读了又读”,和别人互相讲述,和小伙伴们模仿表演,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武松打虎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了******记忆的屏幕上,以至于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常常提到打虎英雄武松。
不愧是打虎英雄
许世友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将,是******麾下不可多得的一员虎将。
******曾经将许世友与武松相比,称赞他“不愧是打虎英雄”!
那是在艰苦备尝的长征路上发生的故事。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了“沙窝会议”。在这次会议期间,******接见了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副军长兼第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并和他亲切地交谈起来。
当谈起少林寺时,******问许世友:
“听说你在少林寺做过和尚?”
许世友红着脸说:“不是和尚,是杂役。我是个地道的无产阶级呃,在寺里是给老和尚做杂务的,每天提壶倒尿,劈柴做饭……”
******笑着说:“好,我承认你是无产阶级,那你在少林寺学了几年武功?”
“不算在家学的,光在寺里跟师傅学武艺,一共八年。”
“哈哈,都赶上景阳冈那个打虎英雄武松了,怪不得连那个少数民族寨主都打不过你呀!”
“怎么,主席你连这件事儿都知道?”许世友惊讶地望着******,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个少数民族的村寨。那是红军路过的一个村寨,寨主为阻挡红军去路,摆下擂台说:“红军要能打下擂台,我就让路。”在几个战士被寨主打下擂台之后,许世友上台,来了一套十八罗汉拳,打得那寨主招架不住,俯首认输。后来又在宴会上比酒量,许世友连喝三大碗,仍面不改色。当许世友说完这件事情的经过,双眼凝视着******。******朗朗地笑了:
“世友呀!你做得对,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是穷苦百姓的子弟兵,不是军阀、土匪,也不是行侠仗义的草莽英雄、绿林好汉。我们讲话办事都要想一想,注意政策和策略。为各族人民谋取幸福,人民就会真正拥护我们。世友同志,你现在不仅是我们红军的士兵之友,而且还是我们少数民族之友呢!《水浒传》里人道是三碗酒不过景阳冈,你世友打擂台,显身手,施礼仪,三碗酒过村寨啊!”
在一阵轻松愉快的交谈中,******提到许世友在万源保卫战中的战功时,又称赞说:
“你现在也是打虎的英雄了,打的是国民党这只虎。”“听说在万源城下,你那一把鬼头大刀,削铁如泥,威震敌胆,你不愧是名副其实的打虎英雄啊!徐向前总指挥已将你的情况向我谈过了。”(王伯福主编:《******轶事大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第195—196页;胡忠仁 温子春:《孝子忠将许世友的感情世界》,《中华儿女》1996年第11期)
******抚摸着许世友的大刀说:“真是把好刀!”
许世友少年时曾在嵩山少林寺学习武功。少林武术内容丰富。传流有拳、棍、刀、枪、剑、叉、铲、锏、鞭等诸多拳术及兵器套路,点穴、卸骨、擒拿、软硬功夫七十二艺。
上进好学又爱动脑子的许世友在寺内学武期间,既练内功,又练外家,气功、武功兼修,肯吃苦,乐下力,深得师傅青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练武,几易春秋,一连练了八年。到十六岁时已出脱成个武艺高强、铁骨钢筋般的硬汉子了。他臂力过人,碗口大的杉树,可以一气儿撂断好几根。十二个铜板摞在一起,一刀劈下去,铜板分成二十四片。他指似钢叉,叉人一下,能捅出五个血洞。抓人一把,能扒下一块皮肉。他又身轻如燕,五六米宽的壕沟,一跃而过;一丈多高的房屋,纵身上去,片瓦不碎……
这决非武侠小说中的描写,有许世友本人的自传为证。他在1945年的《反省自传》中写道:我跟师父“到少林寺去,一去六年,十五岁时,老师出来访友,我随他到过南阳、麻城等地,半年的时间,又回到少林寺,这六年中,我学会了十八般兵器,也学过飞檐走壁,我也下了功夫。这时自己觉得了不起,称得起英雄好汉,将来我要打尽人间不平事。”
许世友还风趣地说:“景阳冈打虎的武松,在少林寺只学了六年武艺,我在少林寺练了八年,比武松还要多两年。”
许世友身怀少林绝技,精熟十八般兵器,而他最钟情的还是大刀;在万源城下,他的大刀杀出了威风。
许世友背大刀,从战士背到军长,从大别山背到大面山。
1933年10月,以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调集了140多个团的兵力,向我红四方面军发起“六路围攻”。许世友当时任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坚守万源正面的大面山。
刘湘的“高级军事顾问”刘从云是个江湖术士。两军对峙,他不思调兵遣将,而是装神弄鬼:“我有三十六天罡阵,只需三十六天便可将****全部消灭!”在其催促下,四川军阀部队依仗兵多,用人海战术向我大面山阵地轮番进攻。
正如许世友在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山坡上、山谷里到处都是敌人,就像数不清的狼群,向我山上扑来。等他们快到我前沿阵地时,我火力展开,敌人纷纷倒下。但后面的敌人还是往上拥,冲到了阵地盖沟。这时,我们的战士一个个从工事里跳出来,杀向敌人,和敌军混战成一片,只见阳光下,大刀、长矛闪着银光,两军兵械相接之处红花花的,也分不清是枪缨、刀布、还是鲜血……
“我们指挥员紧张激烈的程度,也不下于血战中的战士。眼看着熟悉的战士、干部在肉搏中倒下,眼看着敌人冲上了盖沟,把我们部队堵在盖沟里,指挥员的心里就像火烧一般,恨不得亲自杀下去。这时,营里、团里又万分火急地打来电话要求准许使用预备队。指挥员红着眼喊一句出击是容易的,但是我们要对全师以至全局负责,不能不竭力克制,再三告诫自己:要冷静,要持久,要忍耐!首先要同敌人斗智。有时真把牙齿咬碎了,把拳头也握酸了……”
通过许世友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与敌斗智斗勇的指挥艺术已经趋于成熟。同时,他在部队中普及武术,在此战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战役发起前,根据红军枪少弹缺的情况,他要求除常规武器外,全师上下每人配备一把大刀,并亲自示范,把少林刀功中最直截了当的杀敌套路传授给官兵。战斗发起后,他从全局考虑,作了长期坚持的准备,运用少林拳术中“以静制动”、“先收后至”的方法,尽可能地拖住敌人、消耗敌人。
半个世纪以后,他在一篇文章中说:“那时我们的指挥员,每人都学了点武功。从班长到战士,每人都有一把鬼头刀,拼杀起来个个勇如猛虎,视死如归,一个能顶十个。”
好几位老同志回忆起万源保卫战时的许世友,感慨万千。
“保卫万源,许副军长号召设障碍,修工事。走到哪里查到哪里,不合他的标准都重来。他常说,《水浒》上的宋江三打祝家庄,为什么要打三次,就是因为祝家庄工事修得好,障碍设得妙。我们红军的工事应该修得更好,要经得起刘湘来三打、五打、十打。只要他打不烂我们,我们就一定把他打个稀巴烂!”
“为了节约子弹,我们主要是同敌人拼大刀,纯钢的大刀缺了口,双方伤亡都很大,到处都是尸体。敌人来得太多,刚刚拼掉一批,下面的又冲了上来,连工事都来不及修复。许副军长给我们出点子,把敌人的尸体拖过来,头对头脚对脚,两面堆些土,上面盖些土,马上就能投入战斗。”
“四川军阀部队大部分是双枪兵,一支钢枪,一支烟枪。白天打仗,晚上吸毒。到了晚上,敌营中万盏烟枪,忽明忽暗。许副军长派了几个神枪手,专门对着烟光打。常常是这边打一枪,那边叫一声,同时烟光灭掉一片。有几个晚上,许副军长让人在马尾巴上拴上铁皮筒,筒里再放上点燃的鞭炮,往敌群中赶,敌人才睡下,以为红军杀来了,又起来开枪开炮,真是一夕数惊。”
“成立敢死队,是我们红军的拿手好戏,刘湘也学着干,挑了些有武术底子的人组织敢死队,声称立功者得赏,畏阵者枪毙。这个敢死队开始占了我们点便宜。许世友火了,操起大刀就冲到敌阵中挥舞起来。一个敌军官转身狂奔而逃,被许世友紧追上去,一刀削下了那人的脑袋。可能是因为大刀锋利加上速度极快,那具没头的尸体居然还向前走了几步才倒下。真像现在武打小说描述的‘飞花摘叶’一般。”
“万源保卫战后期,敌人被我们拖得差不多了,许世友经常率领部队打反击。每次,他都是冲在最前,撤在最后。大刀到了他的手上像玩具似的,舞起来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境界。由于杀敌太多,战斗中换了几把大刀,每把都砍得卷了刀刃,缺了刀锋。”
许世友每当回忆战史时,总是要提到万源保卫战。认为是他“一生经历过的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也最为激烈的坚守防御战”。
武松和许世友都是“打虎英雄”。
武松用拳脚打的是“吊睛白额大虫”;
许世友用大刀砍的是“国民党这只虎”。
“沙窝会议”期间,******以“打虎英雄”称赞许世友,意味深长。那时,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刚刚会合不久,张国焘自恃实力强盛,看不起远道而来,损兵折将,疲惫不堪的红一方面军,也瞧不起党中央,并千方百计为个人向党中央争权。******与许世友是初次见面,既诙谐潇洒又意义深远的谈话,使两人建立起友谊,在以后的革命岁月,许世友逐步认识到******的伟大正确,******也把军事指挥重任屡屡交给爱将许世友,抗战时期的建立胶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的攻克济南,都是许世友为中国革命建立的不朽功劳。
许世友不愧为打“国民党这只虎”的“打虎英雄”!
半个世纪以后,许世友还念念不忘他与******在沙窝的初次会见,不忘两人有滋有味地大谈武松打虎。
帅才******,将才许世友,在中国革命的舞台上演出的“武松打大虫”的故事,更加光彩夺目,更加瑰丽动人!
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
1949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已成摧枯拉朽之势,中国革命声势浩大地走上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