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人生智慧
6879000000096

第96章 火上睡觉自取灭亡

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印光法师)

这段话意思是:当今之时,人好像在干柴上睡觉,底下烈火已经烧过来了,还悠悠忽忽过日子,还不专心专意念一声佛,真是知见太浅了。

“知见”为佛家语,指知识见识。顺便说一下,“知识”一词也是佛家语,佛经上把能够教导佛法的老师称为“善知识”,把人通佛理称“知识”。你明白了“知识”的出处,再来审视“知识分子”“学知识”等话,就会有一番新的感觉。

“干柴烈火”也是佛家语,非常形象地把人活在世上的危险境况描绘出来,引人到佛那边去。现在我就来说说干柴烈火。通俗小说把旷男怨女相会行淫,称为干柴烈火。男的像干柴,女的像烈火,或者女的像干柴,男的像烈火,总之一柴一火,熊熊燃烧。当男女相悦时,就是男女相搏时。他们短兵相接,继之以肉搏战,最后必以身体的凌辱与精神的杀戮收场。总有一个要被折磨,总有一个要被收拾。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是女人高高在上,就是女人匍匐在地。不是男人跪倒石榴裙,就是男人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势而异。那一把火,越邪越旺,没有道理。越邪恶越有高潮,越纯洁越不能尽兴。****嘲笑圣人,有力方是真修。男女之事魔性最大,歪门邪道最多,偏偏佛性也在此。

试说情禅。

一部《源氏物语》,专讲意乱情迷。一部《红楼梦》,实为乱伦之书。贾宝玉和他的三个亲表姐妹(宝钗为姨表姐,黛玉为姑表妹,湘云为祖亲表妹)的不伦之恋,是标准的乱伦之举。最后他还娶了宝钗,最后宝钗还为他生了个儿子。我们的红学家们对此视而不见,虽然都津津乐道于秦可卿的香软闺房,却不敢深入贾宝玉的内心世界。照这魔王的心性,要把姐姐妹妹淫遍才好,大似辽朝的荒淫帝君金海陵。然而,也没有人说这不好,也没人阻止他。也许是阻止不了,也许是不想阻止,或没必要阻止。总之,悲剧发生了,并且正在发生,还在发生。乱伦为情之“大”者,是人性之极致。几个男人抢一个女人,尚且爆发特洛伊战争,乱伦之恋,从人性内部毁灭了所有的大观园。元春省亲时哭着说:“即知今日,为何要把我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地方去!”她把皇宫称作“不得见人的地方”,但她的家也未必见得人。元春的悲剧在于:她必须要在“见不得人”与“不得见人”两者之间选一个,否则只能像尤三姐一样去死。也有跳出火炕的,惜春青灯黄卷,礼佛一生,她解脱了,但谁又保证她不是妙玉第二?无邪者最招邪,禁欲太久必成纵欲。还是贾宝玉这魔王悟得透,索性大爱特爱,狂爱滥爱,警幻仙姑赞他为意淫,是情中真修,是淫中境界。每当他去找自己的姐妹谈情说爱,魔鬼就为他助力,鼓励他更勇敢些。既然迟早要捅破那层纸,何不现在就捅破。既然注定要染黑,何不由我亲自来。沉沦即升华,罪恶得欢乐。每当哀愁就有真实感,每当幸福就有虚幻感,飘飘渺渺不真实。看着她的背影远去,这叫惆怅。听见她结婚了,这还叫惆怅吗?惆怅之惆怅,就不叫惆怅。痛苦之痛苦,也不叫痛苦。惆怅之惆怅是谓不再惆怅,任何感觉重复一千次就自己放弃了,听见她结婚这叫终于踏实了,痛苦过后是祝福。爱人若己是基督美意,渡人渡己是佛法真修。林黛玉太痴迷,虽说她是贾宝玉爱情的老师,但学生想明白的,她却没想明白。她听见远处传来敲敲打打,空虚中的热闹让她的心一阵紧似一阵。旁边人告诉她她爱的人和别人结婚了,她整个世界瞬间倒塌,辛苦建构的人生乌托邦、爱情理想国不堪一击,她唯有去死,只当还泪、还债。她临死还有怨,罪如何能脱?债如何能还?林黛玉这种临死都不为他人祝福的人要下地狱的。想想她那清瘦孤单、弱不经风的样子,你能忍心让她下地狱吗?没有办法,她自找的。她既然不要贾宝玉救,贾宝玉就救不了她。

黛玉葬花,实属自葬,这不是禅。

妙玉出家,惜春带发修行,只是形式,这也不是禅。

贾宝玉整天为他的姐姐妹妹无事忙,吃胭脂,撕扇子,这反是禅。

禅是一枝花,唯情可悟。

此谓情禅。

此谓干柴烈火,熊熊燃烧时自可见佛性。火上睡觉自取灭亡,火上灭亡只当睡觉。日本古情歌:“愿身亦作石,长沉恋河中。”这就是情禅境界。你只管把自己当成石头沉在河里,水到哪里你就在哪里,不用想不用动,自有一番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