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6873300000024

第24章 内科(23)

〔组成〕生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紫石英45克寒水石45克白石脂45克赤石脂45克生石膏45克滑石粉45克生赭石60克桂枝15克降香60克钩藤60克干姜15克大黄15克甘草15克

〔功效〕镇痉止搐。

〔主治〕癫痫,对各种痫症有效。

〔用法〕共为极细末,成人每次服5克,一日2~3次。小儿3岁以内可服0.5~1克,5岁~10岁可酌加至2克。须连服1~3个月,不可间断。

〔方解〕痫症俗名羊痫风,发作时大多尖叫一声,突然不省人事,或吐白沫,四肢及躯干强直或扭曲。病因多系五脏为病,肝风内动,痰浊中阻,而旁及阴阳维跷督诸经。《内经》云:“二阴急为痫厥。”其症常猝然昏仆,仅一二分钟或稍长即苏醒,医生多不及见,而无法区分属何种闲症,内属何脏。成人每因惊恐或气恼而得,儿童患此症则得自先天。虽无生命危险,但终身不能摆脱。发作间隔长短不定,尚少根治方法。

根据肝、肺、心、脾、肾五脏为病,旁及阴阳维跷督诸经,牵涉甚广,治须兼顾。此方以镇痉为主,多用金石药:龙骨入心、肾、大肠、肝经,能涩肠益肾,安魂定惊;牡蛎涩肠补肾;紫石英重镇润心补肝;寒水石由结晶性碳酸钙而成,泻热降火;赤白石脂重镇收涩;石膏泻胃热,滑石利窍解肌;赭石生用养血气,入肝与心包二经,治血分之病:降香为香木类,有芳香健胃之效,可防止矿物药伤及胃气;以上多金石重镇之药,故加桂枝解肌调营卫;钩藤熄风定痉,干姜通脉回阳;金石之品,不可久留体内,故用大黄之走而不守,荡涤肠腑,使药排出体外;又加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纵观全方,质重镇逆,入脏腑及经络故可止痉除痫。久服方能生效,切不可间断,若因获敬而停药,则易复发。

〔按语〕本方多金石之品,故镇痉止搐力胜,对癫痫发作有抑制作用。然“石药发癫”,易损心智,故小儿患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20.2治癫宝丹

〔组成〕白花蛇头3具玳瑁20克郁金25克天麻15克天竺黄30克真沉香10克胆南星15克白芍15克清半夏10克全蝎10克蜈蚣5条天虫15克牛黄1.5克麝香0.3琥珀5克西红花5克动物脑(猪或羊)一具。

〔功效〕调整阴阳,镇静安神,协调脏腑,开窍定痫。

〔主治〕适用于癫痫经常发作,头晕,发则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甚则神呆,舌红苔薄白,脉沉弦。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5克,日二次温水送服。

〔按语〕疑难病症,常药难以取效,非虫药毒剂难以胜任,本方重用虫类药,故验之临床颇收良效。然虫药走窜,易伤正气,故不易久用。

〔典型病例〕林某,男,10岁,1986年7月初诊。

患者自1980年以来,多次出现突然昏倒,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中作声,经多方求医治疗无效,故来就诊,自带诊断:书及脑电图,均符合癫痫病诊断。就诊时症见精神萎靡不振,头晕,胸闷乏力,心烦失眠,健忘,舌红苔黄,脉弦滑。诊断:癫痫症,投治癫宝丹一剂,制成散剂,每服5克,一天2次,早饭前、晚饭后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服一剂(30天量)后病症大减,一月内未犯病。继续投一剂,巩固其疗效,共服三剂痊愈。追访至今未犯,现正常上学读书。

21.中风、半身不遂

21.1通脉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桃仁10克生地15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

〔功效〕益气活血,逐淤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用法〕水煎,一日一剂,分三次温服。

〔方解〕上述症状,均属“中风”的范畴,古今皆称重症,对其发病原因及其机理的认识,历代争论颇大。唐宋以前侧重于外风,多从外风立论:从金、元起侧重于内风,多从内风立论。如刘河间主“心火暴甚”:李东垣主“正气自虚”:朱丹溪主“湿痰生热”;张显岳主“内伤积损”:尤在泾则进一步主张:“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从内外二因立论,这与《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是一致的;王清任则认为中风“实因气亏”。当然,中风并非只因气亏,治疗时还必须活血化淤。

本方是从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二方化裁而成。根据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理论,以黄苠为君,重在补气;配桂枝、桃仁、川芎、丹皮为臣,以活血通脉:用当归、生地、白芍、茯苓为佐使,以养血安正,使淤去而不伤正,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共有益气活血之效。

〔加减〕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较甚者加全蝎、蜈蚣;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失眠者加酸枣仁、女贞子、早莲草;语言不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之属以重镇熄风。

〔按语〕本方功擅益气活血,对中风后遗证属气虚者有良效,中风初期实证者不宜之。

21.2乌附星香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白附子10克制南星10克木香10克

〔功效〕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主治〕面瘫、面痛、中风偏瘫、痹症等。

〔用法〕水煎服,1日3次,饭后服。制川乌、制白附子、制南星应先煎1小时,待药液不麻口后再加其他药物煎10分钟即可。

〔方解〕乌附星香汤是李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制方剂。临床上广泛适用于面瘫、面痛、中风偏瘫、痹症等疾病,均能收到满意的效果。面瘫、面痛、中风偏瘫、痹症等疾病,其病因病机都是由于感受了风寒。如《焦氏医通》中说:“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此是阳明经脉受风毒……自凝滞而不行。”《素问·痹论》也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本制川乌、制白附子、制南星都是辛温之品,有祛风通络、散寒、止痛、燥温化痰作用;木香以助理气通经:四药配伍,相得益彰,并可以此方作基础,随症加减。

〔加减〕血虚者加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四物汤以养血祛风:有淤血阻滞者加桃仁、红花、赤芍、丹皮以活血祛淤;筋脉痉挛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蝉衣、蜈蚣以熄风止痉;有热者加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等以清热;有气虚者加黄芪、潞党参、白术等以益气;头昏眩晕者加钩藤、桑叶、菊花、草决明以清利头目;大便秘结者加酒军、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以润肠通便。

〔按语〕本方多燥烈,对寒痰淤血痹阻经络者有卓效。然燥烈之剂多伤正气,故对体质虚弱者不宜之。

21.3通脉舒络汤

〔组成〕黄芪3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地龙15克川牛膝15克丹参30克桂枝6克山楂30克

〔功效〕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淤生新。

〔主治〕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淤者。

〔用法〕常规煎服。

〔方解〕本方由清代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黄芪为补气要药,健脾益肺,益气通络,配合诸活血之品,其行气、补气活血之效能更甚,乃主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其性辛香走窜,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既能上行头目,又可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血脉:红花活皿化淤行滞之力甚强,二者相得益彰,共司臣职:地龙咸寒走窜,入络剔邪,畅通血气,熄风止痉:川牛膝味苦重于甘,攻破之力甚强,非但可活血通络,祛淤止痛,亦可引血下行,走而能补;丹参功似“四物”,善活血凉血,养血益心,祛淤生新,安神定志;桂枝则可温经行淤,通阳化气,此四者相伍,可佐君臣,增其活血祛淤止痛之效:山楂入血分,不但消食化积之效甚强,且其活血散淤消肿之力亦佳,故而独领使命;该方能补能攻,能上能下,且寒温之品并施,以防辛温走窜之品伤及阴血,共有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淤生新之效。山楂一味既可奏活血散淤之效,又可消解诸药之腻,健脾和胃。

〔加减〕(1)意识、语言障碍明显,属气郁或痰湿内阻者加郁金12克、菖蒲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2)语言障碍,吞服困难者,原方去桂枝,加胆南星10克、郁金10克:(3)头痛甚者,去桂枝、红花,加僵蚕10克、菊花15克:(4)眩晕明显,若系肝阳上亢者,去桂枝、川芎、黄芪,加珍珠母30克(先煎)、茺蔚子10克;(5)纳呆胸闷、舌苔白腻,湿浊明显者加白术、茯苓各10克、苡仁20克或稚香、佩兰各10克:(6)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各10克;(7)便秘、口臭者加大黄12克(后下);(8)抽搐者,去桂枝加僵蚕、钩藤各10克。

〔按语〕山楂运用颇有新意,值得考究。盖中风患者多肠厚脂高,本品既可薄肠又可化脂,且能活血,尚能防黄芪壅补之弊。一药四功,确为善用药者。

2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分裂症

22.1除痰安寐汤

〔组成〕北柴胡10克枳实10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下)青礞石30克(先下)合欢皮15克夜交藤3克葛根30克

〔功效〕祛痰(无形)镇静,解郁舒肝,安神除烦。

〔主治〕由七情六欲而引起的:失眠烦燥,乱梦,头痛昏晕,多愁善感,疑虑妄想,惊悸夜游,无端喜怒悲啼涕泣以及幻睡等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神经官能症。

〔用法〕珍珠母、青礞石二药,须先放入水中煎沸半小时,然后纳入其余诸药。因此二味为介类及矿物药,非久煎不能奏效。余可按常法煎取浓汁约150毫升,煎两次,分两次服用,距离吃饭约一小时,前后均可。

〔方解〕本方系多方精组而成,上可以溯源于《内经·素问》之半夏秫米汤;下又能至现代实验室。因今人实验证明,中医除痰药多有镇静作用;中病可以归功于许学士的“珍珠母丸”,因本方重用珍珠母。本方系得自祖传,由先父秉忠公传我,而我又屡经更易,始具今日之规模。我不同意把现代的进化记到死人、古人账上,因为从总的方面,今人是要超过古人的。

〔加减〕头痛甚,中医称为痰厥头痛者,加钩藤3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5克、赤芍30克,以舒挛镇痛;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12克、生大黄6克,以润肠通便;抽搐动风者,加羚羊角面1克(分冲),以清肝熄风;狂言乱语,躁动不宁,幻视幻听者,则其病已由量变到质变,属于癫狂之症,所谓“精神分裂症”之类,本方须加菖蒲10克、远志6克,以豁痰开窍。外加“礞石滚痰丸”6~9克,上午一次服下,下午可得泻下二、三次不等。慎不可睡前服用此丸,因为此药起作用时,可见腹痛泻下,影响睡眠,反滋病变。

〔按语〕失眠多梦一症,根据旧说认为是神魂不安所致。而神魂不安,则主要责之心(藏神)、肝(藏魂)火盛,蒸湿生痰,痰火交郁,故而发生心烦不寐,或寐则乱梦纷纭,大脑基本上得不到休息,经常处于疲劳状态。人非铁石,大脑更是精密度最高的器官,久之则变生百出。我曾统一将之称为“神志病”,意即由“五神”(神、魂、魄、意、志)、“五志”(喜、怒、思、忧、恐)等相互交杂、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疾病。这种病,少睡多梦实为最根本、最主要的症状,愈此则诸症减轻,而本方则是主要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古语有“心病还须心药医”之说,药物之效,终是“外因”。治疗本病除服药以治其标外,更主要的还是消除病人“五志过极”(七情)的致病宿因。否则,病本不除,“内因”还要起主要作用。

22.2安神达郁汤

〔组成〕炒枣仁30克合欢花15克龙牡各20克炒栀子15克郁金12克夏枯草10克柴胡10克佛手柑10克炒白芍12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理气,镇静安神。

〔主治〕郁证(胃肠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抑郁症)久治不愈者。

〔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服,每天1剂。患者就诊时,先作思想安慰工作,服上药1~2剂有效时,停药2~3日。再服2剂。再停,再服。不要连服,1个月为一疗程。

〔方解〕本方系柴胡疏肝散加减而成。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血气不和,心神不安则郁症生。砦胡、白芍、郁金、佛手、川芎疏肝理气,调和气血为主药:栀子、夏枯草清心平肝,清泄郁火:配合欢花、炒枣仁、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再结合以思想开导,心理治疗,可获事半功倍之效。

〔加减〕舌尖红、心烦重者,加黄连10克:胃气上逆,有痰者,加半夏10克。

〔按语〕姚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对于大苦大寒或大辛大热易伤胃气之品多不采用,然对栀子情有独钟,尤其在治疗郁症时恒用之。姚老认为《伤寒论》中栀子豉汤证“心中懊恼”不是指单纯的7心烦,而是指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心中烦乱、说不出的一种难受的感觉。则郁症常有此症,故每于辨证方药中伍入本品。验入临床,收效颇著。

22.3百麦安神饮

〔组成〕百合30克淮小麦30克莲肉15克夜交藤15克大枣10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安神。

〔主治〕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神志不宁,心烦急躁,悲伤欲哭,失眠多梦,善惊易恐,心悸气短,多汗,时欲太息,舌淡红或嫩红,脉细弱或细数无力为主症,中医辨证属心阴不足,虚热内扰,或气阴两虚,心神失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