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时主动打招呼,互相问候,是交谈前最基本的礼貌要求。
中国有句古话说:见面先问候,礼多人不怪。实际上说的就是,在一番正式的交谈开始之前,应有几句话的寒暄或问候语,它本身并不正面表达特定的意义,但它在沟通中是必不可少的。简短的寒暄问候能使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使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尤其是初次见面,几句得体的寒暄会使气氛变得融洽,有利于顺利地进入正式交谈。
往往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遇到不太熟悉的异性时会觉得有些尴尬:不打招呼显得不礼貌,打招呼又不太好意思,或怕对方误会。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位女士偶然在路遇见不很熟悉的男士,理应点头招呼,但不要显得太热情,也不要用冷冰冰地用点头来表示;一位男士偶然在路遇见不太相熟的女士,应首先打招呼,但表情不可过分殷勤。见到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不要大声惊呼,也不要隔着几条马路或隔着人群就大声呼唤,如果边喊边穿马路,那就可能会有危险了。寒暄之后,如果还想多谈一会儿,应该靠边一些,避开拥挤的行人,不要站在来往人流中进行攀谈。若是两人以上同行遇到熟人时,你应主动介绍一下这些人与你的关系,如“这是我的同事”,但没必要一一介绍,然后应向同伴们介绍一下你的这位熟人,也只要说一下他(她)与你的关系即可,如“这是我的邻居”。被介绍者应相互点头致意。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饭了没有?”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寒暄语既简单,又达到了交流感情的目的,并且谁也不会深究对方究竟吃饭没有。但是,如果将这句话拿到某些特定的环境去说,可能就达不到这一目的了。前两年有个相声,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以“你吃饭没有”这句话与人问候,甚至与刚从公厕出来的熟人也是这样,结果引起别人的反感。虽然这比较极端,但它正说明了使寒暄语要注意特定的环境。
另外,电话中经常使用到的问候语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如今在生活中,电话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成为交流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频繁的形式。问候又是交流中的重中之重。它就像是一个人出门要化妆、要整衣冠一样,是展示一个人形象的第一步。如果不会问候,会让自己的整体形象受到破坏,而且影响到电话交流的效果。
“喂,你给我找一下某某某。”一位先生有急事给某客户打电话,拨通电话后,高声地让接电话者去找人。正好那天接电话者心情不佳,听到这种电话心情更是不爽。而且接电话者也知道他要找的人正在开会,这时也不能接听电话。于是接电话者不高兴地说:“他不在。”随即挂掉了电话,这位先生也不知道客户到底干什么去了,什么时候才能打电话找着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不知道造成这一结果的惟一原因是打电话忘了“客气”。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一听他(她)的话就不爱听,都懒得跟他(她)多说。所以人们应当高度重视问候,同时学习一些问候的技巧,学会得体适度的问候,为彼此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魅力说话小贴士
打电话的问候礼仪
电话早已是深入千万家的一种通讯工具的,但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要点你才都清楚吗?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
1.不同时间可以用不同的问候语
问候语除了普遍的“你好”之外,还可以因时、因人、因地而变。早上10点以前,可以问声早安,10点到12点问声上午好,12点到14点问声中午好,14点到18点问声下午好,晚上18点到21点问声晚上好。21点以后,如果没有急事,就不要再给对方打电话,以免影响他人休息。
2.问候要先通报自己的姓名
给人打电话说完“你好”之后应该马上通报自己的姓名。如果马上接着说正事,对方会一时反应不过来,或许还会给对方造成困扰。对方可能不好意思问“你是哪位?”因为如果听不出特别熟悉的人的声音,也会让接电话者不舒服。尤其是上级给下级打电话,更要先通报姓名。
3.问候要注意语气、声调
电话交流时,双方都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惟一交流的途径是听觉。因此问候时首先要语气适当、声调适度、咬字清晰,更不要说方言。过快过慢、大声或者有气无力的问候,都会让对方产生不良感觉,从而影响整个电话交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