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保健大全
6870800000020

第20章 药物疗法

糖尿病口服药物种类

口服降糖药物主要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这些药物可以使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尽可能地接近正常水平。尽管目前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多种多样,但是,这些药物最终分属五个不同的类型,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作用机理,并且会给不同的患者带来不同的益处,而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均不相同。现在在临床上根据不同药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以及产生低血糖的危险性,这些药又可以被分为“降糖药物”及“抗高血糖药物”。

尽管口服降糖药物对治疗Ⅱ型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药物治疗无法替代饮食及运动治疗在治疗Ⅱ型糖尿病中的重要作用,饮食及运动治疗是Ⅱ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目前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有:磺酰脲类降糖药物、双胍类降糖药物、餐时血糖调节剂-诺和龙、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什么时候应用

口服降血糖药物

Ⅱ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4~6周效果不好时使用。约有2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单纯靠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而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初次发现的Ⅱ型糖尿病,如果血糖超过20毫摩尔/升,可在饮食和运动的配合下立即开始使用口服药物。

什么情况下不宜用口服药物治疗

Ⅰ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无法控制血糖时。

Ⅱ型糖尿病并发严重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糖尿病合并急性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感染等。

糖尿病患者中等以上手术。

糖尿病妊娠、分娩。

怎样合理使用

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的治疗,除少数患者为胰岛素依赖型而必须注射胰岛素来治疗外,大多数患者,只需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口服一些降糖药就能使病情得到控制。在目前来说,糖尿病是个终生性疾病,要坚持一辈子的治疗。为保持良好疗效,并安全用药,必须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家庭用药须注意以下几点。

口服降糖药,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单纯饮食控制后血糖水平仍较高时,不能用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免因无效而贻误病情。

应定时、定量遵医嘱服用,且须写服药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药名、剂量及增减情况、服法、服药后反应、血糖及尿糖检查结果、饮食情况等。

各种制剂,均宜从较小剂量开始,每晨服1次,然后按病情及疗效逐渐酌增剂量较为稳妥。

如有胃肠不适、皮肤过敏、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或低血糖反应时,应及时找医生处理。

长期服用某一制剂时,见无效,则须及时换用另一制剂。

注意药物配伍,合理使用剂量或慎用、禁用某些药物。如磺脲类与双脲类同时使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磺脲类与下列药物同时使用,降血糖作用增强:水杨酸及其盐类、氨基比林、保泰松、磺胺药、胍乙淀、利血平、可乐宁、心得安、四环素、氯霉素、消炎痛等;与下列药物同时使用,其降血糖作用将减弱:异搏定、硝苯吡啶、利尿剂、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利福平、********、氯丙嗪、口服避孕药等。

注意患者肝、肾功能。口服降糖药(糖肾平除外)在肝脏内代谢,由肾脏排泄,在伴有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人中不宜使用。

中草药制剂疗效不肯定,宜作为辅助治疗,或用于轻型、稳定型患者的治疗。

口服降糖药以足够剂量治疗一段时间后,血糖若始终很高,疗效不明显,可改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病人不宜用哪些药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糖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如果病情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如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等,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目前治疗糖尿病仍以节制饮食为主,若不足以缓解病情,可选用药物治疗,常用的有胰岛素注射液以及甲糖宁、降糖灵、优降糖、氯磺丙脲等口服降糖药,其中胰岛素作用较强,主要用于重型病人,口服降糖药只用于轻、中型病人。

除掌握适应症外,联合用药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降效、失效,甚至使病情加剧恶化。某些药物本身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例如,泼尼松、去炎松、醋酸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培他米松等,均能增加肝糖原,促使血糖升高。如果将它们与降糖药合用,即可产生对抗作用,使疗效降低。又如速尿剂、利尿酸、氯噻酮、双氢氯噻嗪等,能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甚至发生昏迷。再如氯丙酸、非那根、泰尔登、奋乃静、三氟拉嗪,以及甲碘安、促甲状腺激素等,也有类似情况,故不宜合用。

还有育龄妇女应用雌激素、******,对降糖药也有降效作用,需改用其他避孕药。另有一些药物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能相互干扰,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

糖尿病病人患肺结核时,若将甲糖宁(D860)与异烟肼、利福平合用,后者会促使肝脏分泌较多药酶,加速甲糖宁的代谢与排泄,使糖尿病恶化,可导致昏迷,故需改用链霉素、氮硫脲。

糖尿病病人患高血压注射胰岛素时,服用利血平会阻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糖降低,从而增强胰岛素作用,可出现低血糖反应,故改用降压灵或臭梧桐、夏枯草、菊花等治疗高血压。

糖尿病病人因肠道感染使用氯霉素,后者能抑制肝内药酶的活性,使口服降糖药代谢减慢,易引起低血糖。据报道,病人每日口服氯霉素2克,连用10日,可使甲糖宁的半衰期从5小时延长到15小时,血药浓度由每100毫升含有7.5毫克提高到14毫克,大大增强了甲糖宁的降血糖功效及副作用,促使病情加剧恶化。故在应用氯霉素的同时,需改用降糖灵或降糖片,来治疗糖尿病。还有冠心平(安妥明)及闷可乐、优降宁(系降压药)、苯丙酸诺龙等,均会引起低血糖,应避免合用。

糖尿病病人有窦性心动过速及高血压时,若将优降糖与心得安联用,优降糖的作用强而快,心得安又能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同时会掩盖低血糖引起的心率增加等征象,故不宜同服。

患糖尿病兼支气管炎的病人,若将甲糖宁与磺胺药新诺明合并应用,会使血中降糖药浓度增加,可出现低血糖,故二药应间隔使用。

糖尿病病人患血栓性静脉炎时,若将甲糖宁与双香豆素同服,甲糖宁可置换后者,使其浓度增大,引起出血;而双香豆素又能抑制甲糖宁的代谢与排泄,使其半衰期由原来的5小时延长到18小时,易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病人患风湿热时,若将阿司匹林与优降糖、甲糖宁、氯磺丙肼等联用,阿斯匹林既能置换口服降糖药,使血药浓度增大,又能减慢降糖药的代谢与排泄,再则阿司匹林本身也有降糖作用,以致发生低血糖昏迷,故宜改用萘普生治疗风湿病。

此外,四环素、土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与降糖灵合用,可产生大量乳酸,酿成酸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故需改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糖尿病病人在用药期间饮酒极为有害,酗酒会抑制肝内药酶的活性,使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甚至死亡;少量多次饮酒却能促使药酶分泌,使降糖药加速代谢,降低疗效。同时,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如乙醛的氧化受到降糖药的影响,能使血液中乙醛浓度增高,产生毒性反应,如搏动性头痛、恶心呕吐、出汗口渴、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因此必须禁酒。

老年糖尿病病人应如何用药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较中青年要高3~6倍。例如,最近上海市某社区调查,60岁以上老人糖尿病患病率,男性为21.53%,女性为17.34%。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必须注意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特点。

首先是部分老年人文化水平不高,旧的观念较多,因此有些病人往往相信单方、偏方、验方等,而不愿意正规用药。而且社会上流传的“胰岛素要成瘾”等观点也促使他们不敢用药。老年人社区活动多,也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这些不正确的观点也乘机传播。近年社会上流传的“洋葱泡葡萄酒”、“南瓜疗法”等没有科学依据的“疗法”在老年糖尿病病人中很流行,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还轻信广告,相信保健品,用“降糖鞋”、“降糖奶粉”、“降糖含片”、“降糖治疗仪”等,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耽误了病情。

其次是老年人用药前应先查肝肾功能。因为过去有肝炎、肾炎史的机会较多。有饮酒史的也较多。在肝功能异常时,不能用某些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否则有可能产生肝功能衰竭。许多降糖药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如果肾功能不良,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过量,引起反应。因此肾功能不良时,许多从肾排出的磺脲类降糖药及双胍类均不能用。此时应慎重选药。

再则是老年人代谢率低,用降糖药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一些长效磺脲类如优降糖,易发生晚间低血糖。因此,即使因为经济困难而用价廉的优降糖,也应避免一日三次用药。小剂量时可早晨一次口服,中剂量时则早晨服2/3,中午服1/3,晚间不用。老年人还因为神经反应等较迟缓,易发生“未察觉的低血糖”。即当血糖下降到一般人有交感神经反应,如心悸、冷汗、头晕等症状时,仍无感觉。一直到血糖降到出现大脑皮层反应时,才直接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昏迷等。这种情况就很危险。

因此,对于血糖控制标准,老年人可较中青年人放宽2毫摩尔/升左右。如原来要求空腹血糖为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为4.4~8.0毫摩尔/升,放宽后为了便于记忆,可分别要求老人控制在8毫摩尔/升及10毫摩尔/升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