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
春秋时期,楚国名臣孙叔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曾经对楚庄王犯颜直谏,三次被任命,又三次被解职,而他自己宠辱不惊,为后人所称道。
二则
刘邦攻破咸阳进入秦宫,想个人占有全部宫殿、珍宝和美女。
郎中樊哙劝他不要这样,他很不高兴。
谋士张良接着说:“只因为秦王贪暴,你才有今天的胜利。
你想像秦王那样享乐吗,那岂不是助纣为虐?樊哙的话虽然是逆耳之言,但希望你能听从。”刘邦听从了樊哙、张良的建议,封存了财宝府库,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志。
三则
曹操占领邺城,曹丕把袁熙的妻子甄氏收为内室。
于是,孔融就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周武王攻伐商纣王,把纣王的妃子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旦。”曹操不明白,问孔融这话出自哪一部典籍。
孔融回答说:“以今例古,我只是想当然罢了。”
四则
张震将军至某省军区视察,听取常委集体汇报。
汇报毕,张将军问司令、政委:“你们有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司令、政委答:“经常开展。”将军问政委:“你说说司令员有什么缺点?”政委支吾。
将军又问司令员:“你说说政委有什么缺点?”司令员亦支吾。
张震仍面色和悦,然语调严厉道:“你们要讲真话啊!”司令员、政委汗颜。
五则
唐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的身份入奏。
唐穆宗说:“我曾经在寺庙见到你的笔迹,想见你有很久了。”随即拜柳公权为拾遗侍书学士。
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如何用笔,柳公权回答说:“心正则笔正,这是最基本的笔法。”唐穆宗明白他是在以书法用笔来进谏,一时为之触动。
六则
北宋寇准在太宗时曾任参知政事。
一次因寇准奏事直切,太宗一时羞恼,起身就要离开。
众臣惊恐,偏偏寇准不是擅长察颜观色之人,竟扯住太宗的衣袖,强迫皇帝非要听完自己的话。
太宗当时很生气,事后却十分赞赏寇准的耿直和胆识,连连称赞寇准为“真宰相”,对左右不无感慨地说:“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征。”
七则
北宋皇祐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
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
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官的纠弹。
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
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原因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
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
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
八则
春秋时代,晋灵公为了个人的享乐,耗用大量钱财,建造极其豪华的九层高台。
他怕臣子们劝说阻止,就下令说:“谁敢劝阻,格杀勿论!”贤臣荀息要求表演一个杂技给国君看。
他认真地先把10个棋子堆起来,然后又把鸡蛋一个一个地加上去。
在旁边观看的晋灵公惊呼:“危险!危险!”荀息无限沉痛地说:“建造九层高台,历时三年,男人不耕地,女人不织布,国库耗尽,邻国即将入侵。
国之将亡,就像这叠鸡蛋一样危险,请大王三思而后行!”说着泪滴衣襟。
晋灵公见荀息说得合情合理,马上下令停止建造高台。
九则
汉文帝在《除诽谤妖言法诏》中说:古代明君治理天下,朝廷有进善旌、诽谤木等进言渠道,所以帝王能够有机会接受好的意见。
如果法律严苛,禁止诽谤与谣言,那么大臣、百姓都不敢说话,国家就危险了。
发布诏书以后,不再对诽谤、妖言定罪,鼓励群臣、百姓畅所欲言。
十则
孙皓问丞相陆凯:“你们陆家在朝为官的有多少人?”“两个丞相、五个侯爵、十几个将军。”陆凯得意的回答。
孙皓感叹道:“你们家族真是兴旺发达啊!”陆凯回答:“是啊,君王贤明臣下忠诚,国家才能如此繁荣;父母慈爱,儿女孝顺,家庭才能这般兴盛。
可是,现在朝政荒芜,民情疲惫,国家命运,犹如大厦将倾,怎么敢说兴盛呢!”
十一则
孙权称帝后,与群臣彻夜狂饮。
老臣张昭愤然离席,孙权派人把他喊来,问道:“朕与群臣同乐,特地设此盛宴,您何故发怒擅自离席?”张昭回答说:“纣王和妲己设肉林酒池,长夜畅饮,当时也是很快乐的,最后因此而亡国,前车之鉴,难道不应该小心吗?”孙权听了,点头称是,立即下令撤了酒席。
十二则
唐玄宗时担任宰相的韩休为人正直,敢于直谏。
玄宗在宫中玩乐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往往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
玄宗左右的人说:“韩休做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其他人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
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反而睡得很安稳。
我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自己。”
十三则
王安石喜欢谈修水利工程带来的好处,有人讨好说:“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决开放掉,改造为农田,那将会有很大的利益。”王安石非常高兴,但他又慢慢地说:“这原本是个好方法,可放出去的水哪里能容纳呢?”刘贡父坐在那里说:“在梁山湖旁边再挖凿一个八百里的湖,就能容纳放出来的水了。”王安石笑了,放弃了这种想法。
十四则
魏征六十四岁时去逝了。
唐太宗听到噩耗非常伤心,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明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如今魏征走了,朕从此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
十五则
西周时,周天子设置了采诗官,到民间采集歌谣,这些歌谣中有不少内容反对贪官污吏,反对****,是规劝统治者不要太奢侈腐化的舆论监督。
采集来歌谣由太师整理成歌曲,让乐工们在朝廷中演唱,是为了帮助周天子了解国情、民情,以调控施政得失。
十六则
一次汉武帝集群儒说:“我想振兴朝政,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汉武帝听了怒而罢朝。
当时很多大臣都为他担心,纷纷劝他自爱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匡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不应该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陛下陷于不义之地。”
十七则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以后找机会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惹怒陛下,唐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唐太宗惊奇地问这是何故。
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唐太宗于是转怒为喜。
十八则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
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十九则
战国时期,齐威王下令全国: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老百姓,能当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得上赏;用书面指出君主过失的,得中赏;在民众中议论君王过失的,得下赏。
由于广开言路,不一年,弊除政清,齐国大治。
二十则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赵襄子一连喝了五天五夜酒,都没有停下来,对身边的侍者夸耀说:“我很能喝,五天五夜都不醉。”旁边的优莫说:“主公再努力一下,你比商纣王只差两天两夜了。
商纣王能喝七天七夜。”襄子听了有些害怕,对优莫说:“这样我不是要亡国了吗?”优莫说道:“夏桀、商纣的灭亡,是因为遇到了商汤、周文王一类的人物。
当今与主公同时的君主都是桀、纣一类的人物,谁能使你灭亡呢?不过,这样也很危险。”
二十一则
贞观四年,李世民继位后,想在洛阳建造行宫。
给事中张玄素上书直谏李世民,认为国事初平,修建宫殿,劳民伤财,必将引起国家****,重蹈隋亡的覆辙。
李世民采纳了张玄素的意见,停止修造宫殿,并赏赐张玄素二百匹彩帛。
二十二则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大夫然明对执政的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二十三则
狄仁杰在七十多岁高龄的时候,谏阻武则天修建大佛像,最终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
这一年的九月,狄仁杰去世,武则天痛苦地说:从此朝廷之上再没有可以依靠的师长了。
二十四则
京房和汉元帝在一起讨论问题,京房问汉元帝:幽王、厉王因为什么灭亡?他们都任用了哪些人?汉元帝回答说:他们所任用的人不忠。
京房说:知道他们不忠却任用他们,为什么呢?汉元帝说:亡国之君也都挑选他们认为的贤臣,怎么会是明知不忠而任用呢?京房向汉元帝行礼说:我担心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啊!
二十五则
明朝张瀚,初任御史时,去拜访道台王廷相。
王廷相给他讲了个故事:早上天下雨,乘轿子进城,一轿夫穿了一双新鞋,初时还专拣可行之处走,后来进到城里,道路泥泞,不小心一脚踩到水里,鞋子脏了,便不再珍惜。
为人处世,一旦失足,便如这轿夫,无所不往矣。
张瀚听后很受启发,一生洁身自好,很有建树。
[注]王廷相,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二十六则
隋炀帝亡国后,李世民翻阅隋炀帝留下的文稿,大吃一惊,问魏征:“你看这些文稿,炀帝讲的都是尧舜之言,何以亡国?”魏征答曰:“讲尧舜之言,行桀纣之实,蒙蔽百姓,鱼肉天下,焉有不亡之理?”
二十七则
****:能听到不同声音不是坏事,这与中央保持一致并不矛盾,如果鸦雀无声,反而大事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