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俭生活
6835400000006

第6章 一个历史学家的捶胸跺足 (1)

“一个炫耀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金融海啸冲击下,美国历史学家斯蒂夫·弗瑞瑟对美国人说。当“贪婪是好的”这一狂想曲中断,狂欢的人群散去,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华尔街用泡沫支撑而起的奢侈消费的不可持续性。就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的几个月之前,该公司的一位高层主管以32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自己的海滨豪宅。而在最先感觉到这场风暴的游艇市场上,那些一度很少有人愿意出让的、价格超过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豪华游艇也在被富豪们抛出。

不过,动辄都要上千万美金的“豪宅”,虽然地处名贵社区,且装修奢华,配有巨大的私家花园和无敌海景,但在金融海啸不断蔓延的当下,却是有价无市,挂牌许久仍然少人问津。

没有人怀疑美国消费能力的强大,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与它的消费实力有直接的关系。一旦美国人不再像过去那样消费,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无疑就会减弱,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不过,美国消费模式在为全球经济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经济、贸易结构的失衡,并向全世界传播了一种奢侈消费的欲望。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格夫称,美国的消费者“消耗地球上的一切(帮助美国鲸吞世界石油产量的25%)却从不储蓄”。他还说,“拜美国无与伦比的财政制度所赐,其消费者可以几乎不用首付就购买豪华轿车。他们能够以房产的价值作抵押,每年都贷更多的款,并花光每一分钱。他们能以自己越来越少的积蓄享受越来越早的退休生活。实现这样的生活方式需要勇气和能量”。理解了这段话,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个星球只能有一个美国。

全球的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这一点。在总结这次金融风暴的起因时,经济学家们的意见从来没向在这个问题上这么一致过,他们这样总结:当全球大量资本涌入美国,而监管又十分松懈时,疯狂消费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进而营造出一种极度虚假的繁荣景象。最终,信贷链条断裂,奢侈的盛宴便突然中断。

当旧的失衡的体系难以为继,全球经济就必须寻找新的平衡。实际上,承受和应对危机就是一个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动力的过程。于是,西方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能够通过提升内需,进而带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谷。

我们由衷地感谢世界给我们这样的厚望,对于像中国这样正在努力提升内需的国家来说,可能会面对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模式,这也是一个关系到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问题。拉动内需的转型对中国来说并不难,难得是如何做到既要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大胆地花钱,也要学会更聪明地花钱。

因此,从应对危机的角度来说,我们不仅要为美国的消费需求减弱做好准备,也应当从美国的消费模式中吸取教训。这就牵扯到本书的主题了——俭生活。

这个设想相当美妙。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在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一是它正好发生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时候,俭生活主义的兴起将会促进这种转换的加速;二是它暴露出了美国消费模式的问题所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俭生活的意义所在。

哈佛经济学家的幡然觉悟

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说,华尔街危机开辟了一个“中国时代”.

弗格森的说法固然过于抬举了我们,这种论调比中国人自己更乐观。

另一种美国人的说法更容易被接受:随着美国政府注资救市,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这是一个借贷享乐消费时代的终结,是一个内敛谨慎消费模式的开始。这当儿,中国人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无疑开始走俏。

美国俄亥俄州退休教授杨江拄认为,美国人“寅吃卯粮”,以过度消费来刺激市场,造成虚假繁荣。事实上,美国的储蓄率近年来曾长期为负数,欠账的人多如牛毛,一旦潜伏在虚假繁荣下的各种泡沫破灭,立刻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有的分析人士认为,许多美国家庭的超前消费主要是靠借贷实现的。这种消费方式是建立在未来经济将持续繁荣、个人收入将继续增加、房地产价格将不断上涨这一幻觉上的。纽约市议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纽约人要么没有积蓄,要么积蓄少得可怜。根据这份报告,纽约20%的人根本没有任何积蓄,45%的纽约人虽有积蓄,但只够维持其3个月的生活开销。

美国《侨报》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次金融动荡中,美国华人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小。中国人“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理念的价值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得到充分体现。

美国金融风暴在全球蔓延后,一些美国人也在检讨并反思他们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曾在华尔街抗议美国政府救市方案的美国人墨瑞对中国人“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非常赞赏。他说,大多数中国人“很会过日子”,习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而不少美国人“恨不得把下辈子的钱在这辈子里都花光”。他说,这种极度的享乐主义思想十分可怕,到头来不仅会毁掉个人,或许也会对国家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在华尔街摸爬滚打已20多年的华人外汇交易专家庄兆基强调,中国人应当从美国金融危机中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未雨绸缪的消费理念的价值所在。人常怀危机感,才有可能及时发现各种潜在的风险并加以克服。

2008年的春节,当华尔街的阔佬们忙着卖房卖地卖油轮时,北京的消费市场却异常火爆,春节黄金周那几天,进京的游客高达3320万人次,比前一年同期增长20%,旅游总收入21.5亿,创历年中的最高纪录。

金融危机,整个世界都在寒流中打哆嗦;怎么中国一枝独秀的这么牛?

温家宝总理欧洲出访,一番讲话,令人豁然。缘由的根本,就是中国的银行资产整体质量好,流动性充裕,受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比较小,银行处在比较稳健、健康的经营状态,这对我们国家应对金融危机,起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近10年来,中国对银行业实行改革;不良资产率只占2、5%,资本充足率已超过《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银行的健康运营,有助于我们抵御金融危机啊!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上各大银行资产严重缩水。温家宝总理讲“中国没有拿钱往银行里补窟窿”。这话说的好,振奋人心;同时,说这话更是需要有底气十足的。

金融危机肆虐,已经几个月过去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出台了刺激计划,但是却仍看不到效果。为什么?究其根源,就是资金的投向目标,资金没有投给实体经济,没有投给消费,没有投给技术改造,而是投给了银行。

把视线转到东方,审视中国的应对政策,人们看到的,则是一个个充满温情的现实规划;中国政府的4万亿人民币,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建设和地震灾后重建。中国的政策,是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振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

可以说,中国的救市政策,透出温暖的民生气息。与其他西方国家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大规模进行政府投资,但许多国家的“救市”,仍是在保银行,救银行。而中国提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是投向实体经济,是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是让利于企业和老百姓,而不是愚昧地拿钱往银行里补窟窿,这是标本兼治。

因此,我们有理由坚信:寒冬很快就会过去,春天的太阳将为我们的生活,照入更为绚丽的色彩。

席卷全球的“俭约”风暴

曼哈顿街区兀自绽放的“金葵花”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英国作家狄更斯在19世纪的经典名言,真实的写照了华尔街在过去一年的风云突变。在此波谲云诡的形势下,华尔街的上空偶尔也出现一缕金色的阳光。这缕阳光来自中国。

2008年10月8日,在寒气袭人的纽约,一群内心火热的中国人在庆祝自己的胜利。毗邻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总部的纽约曼哈顿麦迪逊大街535号18楼里,17年来美国批准设立的第一家中资银行分行在举办自己的庆典仪式,这就是招商银行纽约分行,他们为自己的金葵花能在曼哈顿绽放倍感骄傲。

“华尔街现在每天都是坏消息,招商银行纽约分行的开业,恰似冬天里的一丝温暖,穿透曼哈顿上空层层阴霾的一缕阳光。”在全世界的记者的众目睽睽下,招商银行纽约分行行长方辉先生得意地笑。

这是自1991年美国实行《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法》以来,第一家获准在美开设的中资银行分支机构。与一年前招行获得美联储批准设立纽约分行时大为不同,如今的曼哈顿迈入200多年历史上最艰难的时世之时,来自中国的招商银行展示的雄心与诚意,获得了美国政要和金融高管们的认可和赞赏。就连白宫的官员也从这朵绽放的金葵花上看到了希望和春天。美国金融行业、有关政府官员和知名人士认为,这是金融风暴对中国金融业影响有限的一个具体体现。他们在这个场合感受到了中国严格的金融监管妙处所在。

中国因长期坚持严格的金融监管,一直坚持银行系统与资本市场的分离,有效防止了风险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蔓延。招行一向经营稳健,各项指标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所受影响更微。

纽约市市长彭博对招行给予美国金融业的信任和支持,特别致以感谢;纽约联储主席盖斯纳表示:“和巴菲特一样,招商银行现在的到来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这的确是一个机会,无论对美国人,还是对中国人,亦或是世界各地的其他人。

当华尔街正在纷纷裁员的时候,招行正在认真招工;当许多金融机构在这里倒闭的时候,招行在这里诞生。据了解,纽约分行目前30余名员工中,有20多名员工是当地招聘的美国员工,全部都是在纽约金融业工作多年的资深从业人员。无疑,招商银行给了华尔街失业的白领们心贴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