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俭生活
6835400000005

第5章 昨日重现,美国人的光荣和梦想 (2)

所不同的是,亚洲金融危机是国际游资刺破了风险积聚的泡沫,而美国金融危机是自身信用体系链条绷紧无法支撑经济增长泡沫而自解。就这方面来说,华尔街危机更具讽刺意义。

所幸的事是,11年过去,面对危机,各国不再是当年的孤军奋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迈进,世界各国联手对抗更增添了应对危机,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力量。目前,处于风暴中心的美国已经通过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日本、英国、瑞士和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央行都采取相应的注资措施,我国也一直关注这场危机的动向,人民银行和有关监管部门已经制定了各项应对预案。可以相信,通过各国政府积极的通力合作,这场危机的影响将被有效地减小,而随着各国政府干预措施的相继落实,全球经济的转好值得期待。只是,“寅吃卯粮总是要还的”,希望这样的千年古训能和“You and me”一样,从此光荣地成为地球村之歌。

华盛顿与华尔街的较量

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先来看一段能把人笑破肚皮的情景剧吧:

2008年11月18日,美国汽车业“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里克·瓦格纳、艾伦·穆拉利和罗伯特·纳尔代利三人应邀参加第二天在白宫举行的救市计划听证会。

“怎么去呢?”艾伦问其他两位。

“Oh my god,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开自个儿飞机去了。”里克和罗伯特异口同声地回答。其实艾伦打心眼里也是这么想的,不过看窗外大街上刚被裁掉的工人在流浪街头,他犯了一下犹豫而已。既然这俩哥们都如此派头,就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于是三个人“比翼齐飞”,直奔白宫去。

飞机落地的时候,三个人交头接耳,互相叮嘱:哥们,咱可说好了,一定得哭穷。谁穿了帮就教训谁。

听证会上,三人众口一词“Ladys And Gentlemen……如果得不到援助,我们只好关门了。愿上帝保佑我们,阿门。”看起来,三个家伙像上帝最乖的三个孩子。

他们肯定把纳税人当傻子了,把媒体当哑巴了。可是,躲在一旁的媒体早就按着计算器把他们此行的造价算计得一清二楚了:

其中,瓦格纳乘坐的飞机价值3600万美元。他向国会寻求100亿美元至120亿美元援助。据估计,他往返行程花费2万美元,大约是商业航班票价的70倍!

此情景引起了公愤,“公民反对政府浪费”组织官员汤姆·沙茨告诉ABC记者:“这好比扇纳税人一记耳光。乘私人飞机去华盛顿请求援助,令人愤慨。”

这样的情景让我一下子联想到咱北京天桥上那些“非现金勿扰”的乞讨者:给钱吧,我要在奥运村买房!

在这里,我不得不代表三位CEO喊冤,其实他们倒不是像我们中国人那样为了面子,打肿脸冲胖子,穷显摆,他们不过是习惯成自然了而已。

当然,对于这三个孩子,上帝没有开恩,无论如何哭诉和游说,他们所要求的25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未被获许。

其实,这三个倒霉孩子只是不巧在风头浪尖上被抓了个典型,在华尔街,像他们这样的奢侈成性的名角还有很多很多。1989年,金融大鳄索尔·斯坦伯格的50岁大寿被曝“如同古典主义油画般奢靡”,而这在黑石集团总裁史蒂夫·斯瓦茨曼眼中根本不算什么。2007年,他的60岁生日晚会上巨星云集,预计花费超过500万美元。2008年9月,游艇经纪公司Nigel Burgess总裁乔纳森·贝克特在蒙特卡洛参加摩纳哥游艇展时表示,游艇业可能是奢侈品行业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他表示,过去8年间业主出售游艇的现象十分罕见。

这些超级享受的金融大鳄们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他们一掷千金的乱来行为却要纳税人来埋单,这显然有悖于自由女神最初的梦想。为了捍卫纳税人的利益,华盛顿一直在与他们较量着。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金融机构,美国不断向华尔街注入救市资金。虽然美国会已经先后放行了总计7000多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但是华尔街巨头们依然大喊“不够”。虽然国会和华尔街一再承诺保证救市资金不会被挪作他用,即便如此,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雇员在2008年底仍然拿到了超过180亿美元的分红。

一位来自阿拉斯加的律师则认为,目前的情况就如同“泰坦尼克号轮船即将沉没”,本应该是妇女、儿童首先从险境中撤离,而华尔街机构的高管们却率先一屁股坐上了救生艇,简直是风度全无。这位律师气愤地说,就算是拿到了年终奖金,对于这些高管来说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我的母亲从小就告诫我,如果做一件事情你都羞于对母亲启齿,那么就不要去做它。我在想,这些华尔街高管有勇气向自己的母亲坦白吗?”

一位61岁的美国越战老兵的话代表着目前几乎所有美国纳税人的心声:“如果你借钱给别人救急,你肯定不希望看到他第二天去买豪华轿车。”

为平息外界对一些金融企业高管“自肥”的愤怒,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月4日宣布了对华尔街的限薪令,凡是获得政府救助的金融企业高管最高年薪不得超过50万美元。奥巴马的华尔街限薪令的确获得了不少普通人的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行得通,质疑的声音很多。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奥巴马的限薪令对于习惯于一掷千金的华尔街的确难以接受,但华盛顿与华尔街的较量不会轻易收场。

华尔街文化——贪婪是好的

有人说,华尔街上真正具有破坏力的因素不是人,而是极端强烈的“以我为先”的文化。这让我想起了1987年,迈克尔·道格拉斯凭借影片《华尔街》捧走了奥斯卡“小金人”,他饰演的银行家戈登有句名言:“贪婪是好的。”

贪婪是好的,这就是华尔街文化的核心,也是“以我为先”权利文化的缩影。

在华尔街,赚钱越多越受尊敬。在远离华尔街千里之外的大西洋沿岸博卡海滩,以幽雅奢华享誉世界80年的博卡·瑞顿度假中心,以其主建筑物上特有的神秘粉红、绝佳的私人海滩以及全美顶级的高尔夫设施,成为金融巨子们的假日首选,成为普通人的人生终极梦想。

想来这里享受吗?想和我一样富有吗?你不用创业,不用开工厂,不用劳动,甚至你根本不用动手,只需要买我们的产品,做长线投资就够了。金融大佬们向全世界梦想发财的人夸下海口。

在银行大佬的宣扬下,华尔街到处都弥漫着这种权利文化。浮现在人们面前的也许是街上那些衣冠楚楚、举止得体的年轻人,他们代表着成功与自信;或是美国全国广播电台CNBC那些声音清楚洪亮的分析员和他们对市场走向的预测——尽管他们的预测往往将投资者引入误区;或是纽约证交所门前宽阔的大理石石阶上,那里永远坐满从世界各国慕名前来的人群;再或许是热闹的42街、百老汇以及世界闻名的公园大道(rkAve.)上各高楼大厦顶部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股市自动报价系统和互相交错的红绿线;再或许是各大洋行醒目的广告话/画:花旗银行的“生活富有”(LiveRichly);或波士顿第一银行的“最便宜直接线上交易,五美元一次”(CSFBDirect,$5atrade),等等,不胜枚举。但在这一切联想画面中,我们看不见华尔街拥有一个工厂,生产一双鞋袜,不为人们提供任何一个“可见产品”。

华尔街数百幢大楼每天的营运靠的就是像首富巴菲特(WarrenBuffett)们的信誓旦旦和众Fans空手套白狼的贪婪和超级自信。这就是“华尔街赚钱模式”:对于衍生证券的各类工具,像买期权、期货,卖期权、期货等等,都不是资本一次过,而是用很少量的钱,买进或卖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本钱的有价证券的购买权或卖出权,以小搏大。

其实对物质的追求本身无可厚非,但当这种追求极度膨胀变为一股无法遏制的假大空有害力量时,就成为罪人了。

因为贪婪,他们拼命追求高额利润甚至贷款投资,最终导致美国信用的破产。

华尔街模式破产的事实表明:“贪婪不是好的。”

加拿大宏利集团全球投资部资深顾问陈思进表示,在AIG没有出问题前,该集团是世界保险集团的老大,而加拿大的宏利集团位居第二,但现在宏利是老大了。他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华尔街人太贪婪,扩张太凶猛。例如,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美国最大的房屋贷款机构使用的杠杆比率竟是33倍,其结果是,要赚赚得多,要赔赔得多。

这位2007年才从纽约搬去加拿大的华尔街人认为,因为赚得多,每到年初分红的时候,“都是欣喜若狂”。他举例说,在2006年,高盛公司的平均年终奖金是66万美元,美林证券是55万美元,雷曼兄弟是52万美元。华尔街从业人员约为35万人,每人的平均年终奖为30万美元,是美国人平均工资的7倍。

问题是,赚钱后装进腰包,赔钱后却拍拍屁股走人,自己不掏腰包。这种行为比赌徒可耻地多,因为在赌场赌钱,输赢都是自己的钱。而在金融市场上,赚的是别人的钱,输得还是别人的钱。拿别人的钱赌着玩,焉能不贪婪?

因为不是自己的钱,所以,博卡·瑞顿度假中心的常客们日子照过,不过是少赚了一点点。苦的却是纳税人,而且还不陷于本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