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一样的犹太人:揭秘犹太人的创富秘密
6816600000036

第36章 穷人万事不求人,犹太人借用一切资源(1)

引子

犹太人认为,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借资金,借技术,借人才,借局势。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只有充分利用周围的一切,才能够为自己打开局面。只要懂得利用,懂得借靠,哪怕只是一个鸡蛋,最后都能变成一个养鸡场。

1.巧妙借他人的力量赚钱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刚开始创业,总想什么事都自己管,但一个人的精力总是忙不过来,结果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忙乱场面。

犹太人:为什么不找一个合伙人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齐心协力,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

相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能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赚钱的确是真本事。但是,更高超的艺术就是能巧妙借他人的力量赚钱。互借互利就是“借力”的要点,既要让自己受益,又能让对方受益。别人为你所用你就必须让别人受益。比如阿德森的做法,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他利用的是都市人渴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愿望。如果栽树不能满足都市人的这一心理需求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掏自己的腰包去替阿德森免费栽树了。

小商品经营大王格林尼说过:“真正的商人敢于拿妻子的结婚项链去抵押。”小心谨慎地做自己的生意,固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是要在商圈上成大气候,就必须大胆地向前迈步,勇敢地去依靠能够为你创造财富的大树,借助他人的威力,助你走向成功。

有人认为:“在商圈,如果不是为了消费,为什么不可以贷一万元或许更多一点钱呢?你看准的项目用贷来的钱投资,一年或二年之后,你把本息还清了,虽然贷款利息要高得很,然而,最终你还是赚了钱,这笔钱是如何赚来的呢?因为贷款的利息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它是强迫你加紧干的有效动力。如果你不使资金周转起来并创造利润,你可能连贷款的利息都还不上。”但是,成功的创业者们却会常常这样说,好的赢利手段并不是借债,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善于运用它就会使你致富,如果你没有运用好,就会使你掉人深渊,甚至还会家破人亡。借债的失败,造成的损失很大,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你借的是什么债。如果是用来消费的,那么的确应该避免贷款,俗话说:有多大的财,就用多大的力,应根据自身财产的多少而进行消费。但要做投资用,借贷款就会产生别的状况。事实上,借债是每个白手起家的富翁都经历过的。因为他们深谙借钱、贷款的力量,加上他们善于经营,善于运用这笔钱进行投资,从而获取成功。

这样的东风被借用,就会很自然地把赢利的渠道打开,但有些人却不愿意借贷银行的钱,因为银行的利息高,因为他们不愿意负这个债,只是“保守”地守着现有的摊子。

如果当你开始创业时,遇到了自己不熟悉、不专业的事情时,可以借用别人的脑袋、技术来为自己所用。善于最大限度的将别人地长处为己所用,是最聪明的办法、最省钱省事、最快的成功捷径。

卢斯福是荷兰的犹太人,他55岁时开始创业,十多年后,家产已有5.2亿美元,曾列富豪榜第96位。在他创业的时候,家里人都反对,想让他享受清福,但他意志坚定,走上了创业之路。他年轻时最喜欢机动车,对修理机动车也很感兴趣,对车上的结构和零配件了如指掌,他就想探探发动机的生意如何,此后他知道了目前国家级的两大品牌垄断了发动机市场。卢斯福意识到机动车发动机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便将创业核心指向了机动车发动机。但要与这两大品牌竞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他充满了信心,决心“背靠这两棵大树”。经过一番思考后,卢斯福选中一家机动车发动机厂家,指示手下将其维修部的发动机配件买过来,然后自己再效仿装配,最后再把发动机卖出去。因为零部件是出自名门,而且产品质量还是有保证的,这样卢斯福借助该厂家之手,销路迅速地打开了。卢斯福的发动机一上市,该厂家就察觉出来了,后来就不再把零配件卖给卢斯福了。对此卢斯福采取对策不定期地进行购买,今天派土尔格去购买,过些日子就派乐希金去购买,再过些日子再派巴塞去购买,这样再把配件拿回来进行分类,做研究,然后向一些配件厂进行咨询,自己暗暗设计替代品。半年过去了,该厂家才醒悟过来,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卢斯福已经把机动车发动机的替代品研制出来了,并且还投放到了市场上,过了两年之后,卢斯福靠这些替代品赢得了千万美元。这也为他日后的世界富豪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都是善于借助他力而开始走上成功之路的例子。只要你培养对市场的洞察能力,把市场的动态抓住,能够预测出发展的趋向,借助他人的力量,就能够巩固创造财富的基础,从而步入更大的成功,走向更大的辉煌。

借用资源是犹太商人的拿手本领,只要犹太商人一动脑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做成功。著名的希尔顿被逼无奈才离家出走,在短短的17年的时间里他就成为身价5.7亿美元的富翁,希尔顿发财的秘诀就是善于借用资源经营。然后,再不断地让资源变成新的资源,最后他就成了全部资源的主人——一名“亿万富翁”。

唐拉德·希尔顿从小就对创富有强烈的梦想。不过,这位后来的旅店大王最初的理想是拥有一所银行,做一个银行家。从13岁起,他在父亲的小旅馆做店员,接着是小贩、商人、投资矿主、政客、军人。最终,他选择了旅店业。

那是一次奇遇:

希尔顿到德克萨斯那是一次奇遇:

希尔顿到德克萨斯去找石油——当时全美国冒险者都到了那里,他们拼命地去寻找这种黑色的金子。希尔顿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但很快他发现成功的几率很低。此时,他看上了一个待售的旅馆。经过协商,他们最后以4万美元成交,不过旅馆主人限定一周内付钱。

当时,希尔顿只有5000美元的现款,他开始紧锣密鼓地筹集这笔款项。到只差最后一天的时候,还有5000美元没有着落。希尔顿想出一个大胆的念头,他硬着头皮找上一家银行,对经理说:“我有位经营牧场的朋友,他在新墨西哥拥有一个牧场,平心而论,价值2万美元。你为什么不先借给他5000美元呢?以后一定奉还!”经理沉默了半晌开口道:“这还算公平。”

第二天,旅馆换了主人,希尔顿从此走上了旅馆经营业。

这家小旅馆为希尔顿掘到了第一桶金。再以后,他开始通过连锁的方式,把他的旅馆开到了美国各地。

但接下来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在希尔顿投资兴建第一家希尔顿酒店时,他遇到了很大麻烦。

当希尔顿的事业发展到一个阶段后,他梦想在达拉斯商业区的主街和哈伍大街的拐角处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酒店。但根据他自己的估算,建一个这样的大酒店需要100万美元。而他当时却只有10万美元。

希尔顿想出一个绝妙的招式。他向那块地的所有者乔治·朗德米克提出,以每年付租金3万美元,期限99年的方式,租借朗德米克的土地。并承诺,如果他不能按期付款,朗德米克就有权收回土地和饭店。这样,希尔顿第一年只需付3万美元,等于向朗德米克借了27万美元。

而另一方面,对于朗德米克来说,30万美元的土地出让费没有了,却换来270万美元的未来收益和自己土地的所有权,还有可能包括土地上的饭店,这简直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所以朗德米克马上就与希尔顿达成了协议。

但是这与建造旅店需要的100万美元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于是,希尔顿以土地作为抵押,从银行顺利地获得了30万美元。后来,他又找了一个土地开发商投资了20万美元,和他一起开发这个旅馆。加上他付过第一年租金后剩下的7万美元,他终于有了57万美元。

1924年希尔顿旅店开工了。但是,不久这57万美元就用光了,希尔顿不得不有找到朗德米克,希望他能出资把酒店建完。他承诺如果朗德米克同意出资,就可以拥有旅店,不过必须把经营权租给他。

朗德米克已经没有退路了。不答应?土地已经抵押出去,自己的钱也一分都回不来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希尔顿饭店和土地是他的,每年还有租金收入,他其实并不吃亏。

1925年8月4日,以希尔顿名字命名的“希尔顿旅店”建成开业,他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时期。

这就是犹太人,不管怎样他们都能挣到钱。借用资源是犹太商人的拿手好戏,只要他们动脑,总能够成功。

市场经济中,敢于借贷、善于借贷、巧于用贷、会通过别人的钱来发财的创业者,才是高明的经营者。不要让“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小本经营的思想理念左右了自己。

犹太商人的变钱之道值得借鉴,“必要的情况下,要敢于借贷、善于借贷,走一条借钱生钱的发财路。”

2.小题大做,无中生有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吃饭就是吃饭,做生意就是做生意,连吃饭的时候都要想着做生意,那做人该有多累呀?

犹太人:信息就是商机,有时候,饭桌上的信息往往具有极大的价值,留心信息,就等于抓住了商机。

成功的创业者常常是那些能够从“无”中看出“有”来的人,生意人需要有一双能够捕捉信息的眼睛。经商成功离不开商人的独特慧眼。聪明的经商天才们并不等于说是高智商,他们只不过是眼光敏锐头脑机灵,善于观察分析商业中的资讯,然后加以利用罢了。

孔菲德,曾被人称为美国股海“空手道大师”,自幼家境贫寒,父亲的早亡,给这个孤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也养成了他奋发图强的秉性。他在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几年,并未显示出他过人的商业智慧,相反,他对金钱的憎恨倒叫人们难以理喻。

1954年,他告别了费城,只身漂泊到了纽约,找了一份“互助基金”推销员的工作。互助基金一般由股东提供,股东将这笔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投资于股票,这比自己玩股票要保险得多。孔菲德最初的老板是纽约一家投资者计划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孔菲德所拥有的公司所收购),孔菲德并不想长期做推销员生意,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跳板。

孔菲德起初是为投资者公司推销股票,然而他并不甘心于只做一名小小推销员。工作之余,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基金的财务组织和管理。

不久他就发现:互助基金犹如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基层推销员,往上是推销主任,再往上是地区和全国性的高级推销员,而高高在上的当然是互助基金的经理们。凡上面的一层均有从其属下的佣金中提成的权力。

孔菲德因此看到了推销员这一领域外更广阔的“天地”。他觉得自己羽翼渐丰,应该冲破现有环境的束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

1955年,经公司允许,孔菲德自费去了巴黎,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政府禁止本国公民购买美国的互助基金股票,以免本国资本以这种方式流向美国。看来向欧洲公民推销股票这条路已行不通了。

经过观察,孔菲德发现了欧洲这个禁区中的“新大陆”——美国的侨民市场。

当时的欧洲各国到处都有美国的驻军、外交人员和商人,他们大部分都在此已居留相当时间,因此,都是携眷前往。他们的薪资都渐渐地进入了欧洲的经济圈子。

这些美侨有很多余钱,他们有很多人都读到关于华尔街空前繁荣的报告,但由于远居异国,又没有一条方便之路,可以让他们将资金投于美国股票市场上。

而今,孔菲德的出现,正好与侨民的愿望不谋而合,真乃是天赐良机。

孔菲德经过广泛游说,卖了很多投资者计划公司的股票,为公司和他本人赢得了巨额利润。

孔菲德赢得了声誉,向他投资的人渐渐增多,他想这足以证明在海外存在着一个广大而富足的市场。当然,这种市场就目前而言,还是潜在的,还需要去开拓。至此,孔菲德野心勃勃。他现在已不再满足于从前的投资者计划公司了。

孔菲德注意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垂法斯基金公司。

这家公司当时的基金股票销路很好,比投资者计划公司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于是他毅然做出决定,脱离投资者计划公司,加入更有名气的垂法斯公司。

随后,孔菲德写信给垂法斯基金公司,谈论了他发现的欧洲市场情况,并提出了一个快速开发统计报告,要求垂法斯委派他担任欧洲总代理。

这一建议很快送到了垂法斯的高层决策群中,他们反复研究讨论之后,一致认为这项计划对垂法斯的发展非常有利,如果成功就可以扩大经营范围,打开国际市场的局面。于是孔菲德的要求很快就被答应了。

不久,孔菲德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并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投资者海外服务公司(简称IOS)。

开始时他自己一个人推销垂法斯股票,然后他招聘了许多推销员,这种安排是互助基金的标准组织方式,孔菲德可以从每一个推销员的每笔交易中提取1/5的佣金。

随着推销员队伍的继续壮大,孔菲德从佣金提成的收入颇高。他已无需自己亲自去推销了,开始专心于训练新的推销员,健全他的代理机构并开拓更广阔的基金市场。

I0S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到20世纪50年代末,它已拥有100个推销员,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它的推销员队伍壮大到孔菲德一人难以控制的地步。

于是他就一层层地增设中间机构,原来他的推销员被提升为推销主任,他们就有权拥有自己的推销员并从佣金中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