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一样的犹太人:揭秘犹太人的创富秘密
6816600000035

第35章 穷人会花钱不会赚钱,犹太人先理财后发财(5)

年少的洛克菲勒经常在农场帮父亲干活。他帮父亲挤牛奶,跑运输,他们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量化,都算好账。他把自己给父亲干的活都记录在自己的记账本上,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和父亲结算。每到这个时候,父子两个就对账本上的每一个工作任务开始讨价还价,他们经常会为一项细微的工作而争吵。

6岁的时候,洛克菲勒看到有一只火鸡在不停地走动,很长时间了也没有人来找,于是就捉住了那只火鸡,把它卖给了邻居。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认为这样是亵渎了神灵,而父亲却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认为他有做商人的独特本领,而对他大加赞赏。

有了这次经历,洛克菲勒的胆子大了起来,不久他就把从父亲那里赚来的50美元贷给了附近的农民,他们说好利息和归还的日期之后,到了时间他就一定准时去讨要。贷款到期时洛克菲勒毫不含糊地收回了53.75美元的本息。这令当地的农民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一个小孩居然有这么好的商业意识。

早期对商业的敏感帮助了洛克菲勒事业的一帆风顺,甚至他一生中重要的几次行动和日后的经营风格在他早年就能看到端倪。

有了孩子以后,他也把这套办法教给他的子女。在自己的公司,他拒绝他的儿女们进入,即使是他的妻子,他也极少让她进入公司。除非有什么急切或者特别事情。

有一次,15岁的二女儿玛利亚因为有事情找他,于是去了他的办公室,恰巧他出去办事不在,等他回来,知道了玛利亚进过他的公司,惹得他居然在家里少有地大发雷霆。这就是洛克菲勒式的教育方法,因为他要让他的子女们知道一切要靠自己的奋斗去获得,而绝不要因为自己是富翁而让他们有任何的依靠。在他的家里,他搞了一套完整的虚拟的市场经济,洛克菲勒让自己的妻子做“总经理”,而让自己的孩子们做家务,由自己的妻子根据每个孩子做家务的情况,给他们零花钱;他的整个家似乎就是一个公司。

洛克菲勒还让他的孩子们学着记账,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觉的时候必须记下每一天的每一笔开销,无论是买小汽车还是买铅笔,都要如实地一一记录。而且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孩子们的记录,无论孩子们买什么,他都要询问为什么要这些东西,让孩子们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孩子们的记录清楚、真实,而且解释得有理由,洛克菲勒觉得很满意,那他就会奖赏孩子们5美分。如果他觉得不好就警告他们,如果再这样就从下次的劳动报酬中扣除5美分。洛克菲勒询问孩子花销但绝对不干涉,让孩子们很高兴,他们都争着把自己记录整齐的账本给他们的父亲看。

洛克菲勒经常告诉孩子们要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他在厨房里摆放了6个杯子,杯壁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姓名,杯子里面装的则是孩子们一周用的方块糖。如果哪个孩子过多地贪吃了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方块糖的时候,他则只有喝苦咖啡了。如果想要得到糖,那就只有等到下周父母发放了。经过这样的几次训练,孩子们都知道了有节制的生活是有好处的,而如果随便消费自己的东西,消费完了等待的就只有苦味了。

犹太人早期的金钱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这种教育是对孩子知识结构的完善的方式,它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念和基本的理财技巧,这种教育最务实、最实际,它能够解决孩子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关于金钱与财富的问题。

对孩子从小正确金钱观念的教育增强了他们判断金钱的敏锐性,以及对怎样才能形成财富的了解。它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在犹太人的财商教育思维里面已经融入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个人的一生是其规划的范围,个人追求,个人资源,都有理性规划,其最高目标是幸福的一生,金钱观念是其规划的总体理论。

犹太人这些早期的金钱观念的教育让他们很早就知道怎么投资、怎样获得财富、怎样理财,这些为他们日后的成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9.投资社会,以善为本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钱赚到手了就是我自己的,我可不下那么大的血本,万一收不回来怎么办?赚点钱可不容易啊!!!

犹太人:要想生意做好,必须有好的客户源。今天投入一份资本,明天可能会十倍的收回。

犹太商人懂得“顾客回报”之道,他们敢于在一些关节上大把大把地用钱。比如他们善行天下,赞助社会公益事业。其目的在于顾客能够回报利润。

犹太商人热心于公益事业,说穿了也是一种营销策略,在为企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博取消费者的好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巩固已占有市场及今后扩大市场占有率产生深远影响。纵观众多犹太巨商的成功历程,人们都可能注意到,他们有一个共同手法,即在发财致富的同时,慷慨解囊热心于各种善事和公益事业。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俄国银行家金兹保家族在1840年创立第一家银行,后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发展,在俄国开设了多家分行,并与西欧金融界发展广泛的业务关系,成为俄国最大的金融财团,其家族成员成为世界屈指可数一些大富豪。

金兹堡家族像其他犹太富豪一样,在其发迹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他在获得俄国沙皇的同意下,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二家犹太会堂;1863年,他又出资建立俄国犹太人教育普及协会;用他在俄国南部的庄园收入建立犹太农村定居点。金兹堡家族第二代继续把慈善工作做下去,曾把其拥有的在当时欧洲最大的图书馆捐赠为耶路撒冷犹太公共图书馆。

美国犹太商人施特劳斯,他是从商店记账员开始,步步升迁,最后成为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的总经理,20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富。在他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他也做了大量的慈善活动。除了关于公司职工的福利外,他曾多次到纽约贫民窟察访,捐资兴建牛奶消毒站;并先后在美国36个城市给婴幼儿分发消毒牛奶;到1920年止,他捐资在美国和国外建立了297个施奶站;他还资助建设公共卫生事业,190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第一个儿童结核病防治所;1911年,他到巴勒斯坦访问,决定将他1/3的资产用于该地兴建牛奶站、医院、学校、工厂,为犹太移民提供各项服务。

上述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犹太商人如此乐于做善事,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意经。他们大量的捐资为所在地兴办公益事业,能够赢得当地政府的好感,对他们开展各种经营十分有利。有些犹太富商由于对所在地区的公益事业有重大义举,获得了国王的封爵,如罗斯查尔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勋爵爵位。有些犹太商人还获得当地政府给予优惠条件开发房地产、矿山、修建铁路等,赚钱的路子得到拓宽。

犹太商人的经营策略把“以善为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除了与其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外,也是一种促销的好办法。人是群居动物,人与人关系的运用,对事业的影响很大,政治家因得人而昌,失人而亡。

企业家因供应的商品或服务,为人所欢迎而发财。可见,一切离不开人。犹太商人明白这个道理,在一切经营活动中,与人为善,把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好,这成为他们成功与致富的秘诀。

犹太商人处世之道,是把人类内心深处所潜藏的欲望予以利用。在他们看来,人类都渴望被人注目、受人重视、被人容纳。所以,与人相处,一定不能忘记这一点。对你的长官、同事、下属、顾客、朋友及家人,都要做到让他们知道你在想法满足他们的一切愿望。实现这一目的途经,就是用善意的、亲切的、温和的态度去交往。那么,对方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这岂不是和谐相处吗?有了和谐相处的环境和气氛,彼此之间就好商量和合作,做生意的条件也易于商谈,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说和气生财的原因所在。犹太商人还认为,不能与人和谐相处,对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不能包容,是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你以蔑视的态度对人,即使对方不与你针锋相对,亦会对你敬而远之。这样,你的支持者或合作者就不存在了,失去广大的顾客,你的生意便会成为无水之鱼。因此,犹太商人认为做好生意,一定要有社会基础,要有顾客缘,要达到这一点,必须付出,才有回报。犹太人乐意把大把大把的钱投向社会,其目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