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糊涂哲学
6816400000041

第41章 清心忘我,追求自然(1)

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做人做到佳处,须是清心忘我。不计成败得失,不计荣辱功过,一切但求自然,切勿过分执著。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

1.清心忘我,身放闲处

《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淡;忧患缠身,繁扰奔忙,虽锦衣厚味,亦觉万状苦愁。”这段话所说的是,人生要有一种宁静致远的追求。清闲自在,喜欢坐就坐,喜欢躺就躺,随心所欲,在这种状态下,虽然穿的是粗衣,吃的是淡饭,但仍然会觉得心情有平静,不会为一些日常凡俗之事而牵挂;相反,那些患得患失、忧患和烦恼缠身的人,成天奔忙着一些烦忧之事,这些人虽然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吃的是山珍海味,也会觉得心中痛苦万状。

清闲自在,坐卧随心,也就是“清心”。从心理学上说,清心就是一种没有“心机”的心理状态。它是与“有心”的生活态度相对的。清心就是不动情绪,不执著,恬淡而自得,根据自己的本真去待人处事。

因此,清心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一种生活之道。如果用老子所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的观点来衡量,清心的人格层次远在德、仁、义之上。它是人生修炼达到神圣功化以后,在生活之道上的反映。清心中孕育着童真,清心中孕育着活力,清心中孕育着快乐。

《菜根谭》云:“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意思是说,只要自己的身心处于安闲的环境中,对荣华富贵与成败得失就不会在意;只要自己的心灵保持安宁和平静,人世的是非与曲直都不能瞒过你。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世人也常把“无为”挂在嘴边,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一个人处在忙碌之时,置身功名富贵之中,的确需要静下心来修省一番,闲下身子安逸一下。这时如果能达到佛家所谓“六根静净、四大皆空”的境界,就会把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视同乌有。这利于帮助自我调节,防止陷入功名富贵的迷潭。在洪应明看来,佛家所谓的“六根清静、四大皆空”也就是指人生要韶达淡泊,降低欲望,这样就会把生活中的是非利害与荣辱得失看得轻一些,而生活的快乐则会体验得多一些。洪应明也多次提到,人需要静观世事,做到身在局中,心在局外,这样就会客观地对待生活,这样才能不为外物所累,人间的种种现象也才能尽收眼底。

我国国学大师林语堂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利用假期出外旅游。他们从纽约南行,来到一处幽静的丘陵地带,发现在这人烟稀少的小山旁边,有一个小木屋。

夫妻二人走到小木屋前,看见门前坐着一位老人。年轻丈夫上前一步问道:

“老人家,你住在这人迹罕至的地不觉得孤单吗?”

“你说孤单?不!绝不孤单!”老人回答道。停顿了一会,老人接着说:

“我凝望那边的青山时,青山给予我力量;我凝望山谷时,那一片片植物的叶子,包藏着生命的无数秘密;我凝望蓝色的天空,看见那云彩变化成各式各样的城堡;我听到溪水的淙淙声,就象有人在向我作心灵的倾诉;我的狗把头靠在我的膝上,我从它的眼神里看到了纯朴的忠诚。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看见孩子们回到家中,尽管他们的衣服很脏,头发也是蓬乱的,但是,他们的嘴唇上却挂着微笑;此时,当孩子们亲切地叫我一声‘爸爸’,我的心就会像喝了甘泉一样甜美。当我闭目养神的时候,我会觉得有一双温柔的手放在我的肩头,那是我太太的手;碰到困难和忧悉的时候,这双手总是支持着我。我知道,上帝总是仁慈的。”

老人见年轻夫妇没有作声,于是,又强调了一句:“你说孤单?不,不孤单!”

这位老人的生活看起来是平淡的。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凡夫俗子,他们总期盼着过一些平淡的日子。平淡,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自然要取;不属于我,即使是千金、万金也不为其动。这就是平淡。定于平淡的生活,并能以平淡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和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自处,这样的人,于自己,就像云彩一样的飘逸;于他人,就像湖泊一样的宁静。这就是一种清心的境界。

其实,这位老人正是达到了清心的境界,因此,他能清闲自在、坐卧随心,从平凡的生活之中,体悟到了生活的情趣,领略到了生活的快乐。

糊涂哲学:

人在宁静之中心绪像秋水一样清澈,可以见到心性的本来面貌。在安闲中气度从容不迫,可以认识心性的本原之所在。在淡泊中意念情趣谦和愉悦,可以得到心性的真正体味。

2.“健忘”是一种人生幸福

很多人为记忆而活着。记忆就像一本独特的书,内容越翻越多,而且描叙越来越清晰,越读就会越沉迷。但是,也有很多人是为健忘而活着的,过去的一切事情对他来说都是过眼烟云和耳边风,不计较过去,不眷恋历史,不归还旧账,只顾眼前的现在。

健忘人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因为人生并不像期望的那么充满诗情画意,那么快乐自在。人生中有许多苦痛和悲哀、令人厌恶和心碎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储存在记忆之中的话,人生必定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悲观。实际上的情景也正是这样。当一个人回忆往事的时候就会发现,在人的一生中,美好快乐的体验往往只是瞬间,占据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时间则伴随着失望、忧郁和不满足。

有些人对别人对他的好处视而不见,对他的不利却耿耿于怀。殊不知,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才能自由翱翔。

有一次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说:“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乐于忘却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话说的是: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不值得。乐于忘怀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蔡女士到法院起诉。她说与她分居的丈夫伪造各种证件,说孩子他妈跑了,自己还瘫痪在床,以此骗取媒体的同情,把这事刊登了出去。在该篇报道中,那个男人的姘妇还成了帮人照顾孩子的好人。蔡女士与媒体打起了官司。官司是打赢了,精神损失费却没要回来。于是,蔡女士不断去当年为她丈夫开假证明的有关部门讨说法。一次讨说法时,有关部门里跳出一莽汉把与她同去的朋友打伤了,蔡女士便又开始为这个被打伤的朋友讨说法。年纪轻轻的蔡女士被这些事折磨得头发全白了,精神也不济了。两件事的赔偿金额也不过就万儿八千块钱。她说她不在乎钱,就是想讨个说法,不然心里不痛快。

然而,为了讨个说法蔡女士付出了身心俱疲的代价,其实根本得不偿失。远不如大人不记小人过,糊涂一下,忘掉那个废物丈夫,一门心思地过好自己的日子。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越追求完美与极致,最后失去的就越多,离完美的距离就越远。

人生既然如此,健忘有什么不好呢?它能够使我们忘掉忧怨,忘掉伤心事,减轻我们的心理重负,净化我们的思想意识;可以把我们从记忆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忘记我们的罪孽和悔恨,利利索索地做人和享受生活。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忘记什么呢?糊涂学提倡一要忘记仇恨。一个人如果在头脑中种下仇恨的种子,夜里梦里总是想着怎么报仇,他的一生可能都不会得到安宁。二要忘记忧愁。多愁善感的人,他的心情长期处于压抑之中而得不到释放。愁伤心,忧伤肺,忧愁的结果必然多疾病。《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不就是如此吗?在我们生活中,忧愁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三要忘记悲伤。生离死别,的确让人伤心。黑发人送白发人,固然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更叫人肝肠欲断。一个人如果长时间的沉浸在悲伤之中,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很大影响的。与忧愁一样,悲伤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是给自己,绐他人徒添烦恼。逝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理智的做法是应当学会忘记悲伤,尽快走出悲伤,为了他人,也为自己。

糊涂哲学: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有何快乐可言?生活中有些是需要忘记的。在生活中学会“健忘”的人才活得潇洒自如。当然,在生活中真的健忘,丢三落四,绝非乐事。我们说学会“健忘”,是说该忘记时不妨“忘记”一下,该糊涂时不妨“糊涂”一下。

3.知足者常乐

人如果想活得快乐些,就必须学会知足常乐,在现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享受生活,而不为得不到的而苦恼。这才是适宜的人生观。聪明的人应该对于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视而不见,假装糊涂。

知足常乐!

多少年来,许多哲人无不重复这同一个真理。他们都是用自己的经历一再证实并阐发这个命题。只有安于现状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在安于现状的基础上有所追求,才有更多的幸福。那种追求不能是幻想,而是可以达到的实际目标。

慈禧太后可谓享尽荣华富贵,平日用餐有100多种菜肴,还有很多面首,既有权力,又有威严,各种物质的、****的,她都不缺,但她满足吗?幸福吗?不!她比更多人受到了煎熬,甚至死后也不得安眠。

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炸开东陵,劫盗皇室陪葬珠宝。东陵被盗后,地宫内到处是残棺烂木碎衣破衫,珍宝一劫而空,慈禧的尸身被扔在地宫的西北角,伏在破棺椁盖上,脸朝下,双手反扭,搭在背上,长发披散,遍体霉变白毛,因含了夜明珠被盗宝者硬挖狠扯,口角已被撕烂,惨不忍睹。

这位生前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之久,只要跺一跺脚,大地就要颤三颤的女独裁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死后会被糟践到如此地步。不过这场劫难完全是慈禧自己穷奢极欲而造成的后果。据她的贴身大太监李莲英记录,慈禧尸身入棺前,棺底、棺头、棺尾以及慈禧身上佩带的珍宝不计其数,仅用于填补尸身与棺的空隙而倒入的珍珠就有四升,红、蓝宝石2200多块。据盗墓贼孙殿英说,棺盖一打开,满棺珍珠宝贝大放异彩,夺去了手电筒的亮光。慈禧口中含有一颗硕大的夜明珠,这颗珠子分开是两块,合拢则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时则透出一道绿色的寒光,夜间在百步内可以照见头发。

试想,当初慈禧还是民女时,她有这么大的欲望吗?这欲望不是随着权力的增加和一点点的满足后而逐渐膨胀的吗?

明代严嵩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大奸臣了。在任相国期间,和儿子严世蕃一起,鬻官卖爵,贪污受贿,胃口越来越大。当罪行败露,被抄家时,曾留下一份记录。我曾有幸见到这份秘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记录,使我们知道一个人在蜕变中胃口的贪欲会有多大,里面记载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简直是天文数字。仅以书画为例,所藏宋代刻本达数十上百种,而每一种当时就值数百两上千两银子。严嵩被抄家后,曾向皇帝说:“还我一领青衫吧。”就是说:让我继续作个普通读书人吧。严嵩少年时刻苦读书,清贫自守,诗文名满天下,是越来越大的权力使他走上腐化堕落之途啊!

孟子道:“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佛典《大智度论》中也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灸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应尽量享受已有的。这样生活就会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太阳就会是常新的。

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因此请你务必谨记:

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周大新先生的短篇小说《无疾而终》述说了一个平常而简单的故事,然而这篇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况味的深刻理解。故事的主人公是瞎爷——瞎爷并不是全瞎,瞎爷的右眼还凛凛睁着,放出箭一样的光。我想,那瞎的一只眼便是——人要装糊涂的象征,而左眼即是对生活底蕴的洞察吧。瞎爷的生活态度,简单地说就是知足常乐。这“无疾而终”便是知足常乐的最好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