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糊涂哲学
6816400000040

第40章 匿壮显弱,以柔克刚(5)

同样的,在人前演讲,在麦克风前打喷嚏,站不稳,故意表演些小失误,就能缓和原来紧张的气氛,听众们对有头衔的大教授都有戒备心,但是看到小的失误后,心里便会想:“同样都是人,难免做出些不雅的事。”于是一种亲切感就自然产生了。

与有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的人初次见面时的会谈是很困难的,尤其在社会地位有差距时,对方在居下的位置上心中会有胆怯感。此时对方心理上自然筑起一堵防御墙,首先让对方树立“自己不比别人差”的观念,这一点很重要。

华盛顿特区有一位名演员,他是出名的花花公子,一位曾经被他追求过的女性回忆说:“若是他触动了我的母性本能,我就凡心大动。他往往会说:‘我真笨,连衬衫都穿不好。”这位男演员就是利用母性本能,博得女人欢心的。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若要联络感情,应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因为要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必须隐藏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这样表面上对方胜利了,实际上却是你胜了。

比如对方与你有同性质的某种特长,对方与你比赛,你必须让他一步,即使对方的技术敌不过你,你也得让对方获得胜利。但是一味退让,便表现不出你的真实本领,也许会使对方误认你的技术不太高明,反而引起无足轻重的心理。

所以你与他比赛的时候,应该施展你的相当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才知道你是个能手,再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于对方。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费过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对你也有敬佩之心。

不过安排破绽,必须十分自然,千万不要让对方明白这是你故意使他胜利,否则便觉得你虚伪。所面临的难题,是起初你还能以理智自持,比赛到后来,感情一时冲动,好胜心勃发,不肯再作让步,也是常有的事。或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无论在神情上,在语气上,在举止上,不免流霹出故意让步的意思,那就白费“心眼”了。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一个活得叽叽喳喳,一个活得自然潇洒。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都是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掉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为一些非原则问题、鸡毛蒜皮的问题争得不亦乐乎,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越是这样的人越对甘拜下风的瞧不顺眼。

时下里流行一句话:“玩深沉。”就是讲究隐匿的智慧。其实这种场合玩点深沉正显示了大度绰约的风姿。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谦下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更不屑说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根本不值得称雄。你若是有理,却表现得谦逊,往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

糊涂哲学:

隐“优”暴“缺”,糊涂处世即可成全别人的好胜心,也会让别人更加喜欢你,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点还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偶尔暴露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就行了。

9.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对付敌人,当然希望泰山压顶,一举全歼。但是如果敌人过于强大呢?以硬对硬,犹如以卵击石。俗话说滴水可以穿石,柔竹能敌强风,不妨来个“纤细阴柔之术”。何为“纤细阴柔之术”,其术“纤”为表,而思虑之“细”在其中,“柔”为表,而行事之“阴曲”在其里。心细如丝,方能防欺绝奸;行事曲折隐秘,才能出人意料。

柔弱之水可为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凿岩穿石,水滴洞穿。可见柔并不等于弱,刚也并不一定等于强,关键在于人怎样去利用它,怎样恰到好处地利用它。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救弱者于危难之间。因此,“柔”往往是弱者的护身符。

春秋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晋国君主晋襄公死了,太子年幼,诸大臣各自保荐不同的王子。其中,有两个人势力最为强大,竞争最为激烈。赵盾想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而贾季则想立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乐。当时两公子都不在晋国。贾季派人去陈国接公子乐回晋,他动作迅速,走在了赵盾前面。赵盾即派人悄悄在半路把公子乐截杀了。公子乐死了,赵盾从容不迫地派人前往秦’国去迎接公子雍回晋。

公子乐已死,公子雍似乎已坐定晋国君位无疑。襄公夫人穆赢作为一个软弱妇人,只能看着年幼的太子就要失去继承君位的权利,而且很有可能遭遇暗算。于是,她使出了哀兵之计,力图以柔克刚。

每次群臣朝会议事,穆赢就抱着小太子在朝堂痛哭,说:“先君到底在哪一点上有过失?年幼的太子有什么罪?太子虽然还小,但总也还是先君亲自册立的,难道谁说废就可以废吗?”她往往掩面长泣,太子年幼,见母后伤心流涕,也跟着放声大哭。到伤心处,母子抱成一团,泣声如诉,场面甚是凄凉感人。群臣即使不以为然,但次数多了竟也开始逐渐地有了做贼心虚的感觉。

穆赢还经常在散朝后抱着太子去赵盾家里,以情动之,说:“先君倚重您,临终之前抱着这个孩子把他托付于你。先君的殷殷叮嘱,无尽的信赖,担心而又满怀希望的目光,妾身都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您难道就忘了吗?先君担心太子年幼,但因为您那么恳切地答应照顾太子,他也就放心地去了。而今您却要废黜太子,您难道不想一想先君对您的厚待和重托吗?丈夫岂可不忠君?丈夫岂可不守信?百年之后,您打算如何去见先君呢?而且,太子何辜啊厂赵盾一面于情不忍,一面担心这样下去会闹得人心惶惶,国内将不得安宁,而且会让自己失去人心,自己拥立的新君也将失去人心,那样岂不是得不偿失。于是他与群臣商议,派军队去拦截秦国护送公子雍的军队,不让公子雍进入晋境,仍然立太子夷皋为君,就是晋灵公。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以”柔道“处世,以”柔道“治国的成功事例,早已证明”柔道“比”刚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为利久远之特点,更是”刚道“所远为不及的。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从始至终地贯彻”柔道“的人,当数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可以说他是以善用”柔道“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开国皇帝。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其父刘钦是南顿县令,在刘秀9岁时病故,此后,刘秀与哥哥刘便被叔叔收养。兄长刘独有大志,好养侠客,而刘秀却好稼穑佣耕。

刘秀思虑谨密,言语不苟,与人相交,也不记小怨,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在他28岁的时候,因王莽的”新政“不得人心,加上天灾人祸,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尤其是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声势浩大。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刘秀借南阳一带谷物歉收,与兄谋划起义,得众七八千人。

刘秀起义后,逐渐与当地的其他起义军会合,一度并入绿林军。公元23年2月,绿林军为了号召天下,立刘秀的族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绿林军的势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至王莽”一日三惊“。

可是,昆阳之战后,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刘秀的哥哥刘便被杀。因为刘秀兄弟的威名日盛,这就遭到另一派起义军将领的嫉妒,加上刘秀的哥哥当初曾反对立刘玄为帝,正好借此进谗。后来这些将领借机杀了刘秀的哥哥。

刘秀当时正在父城,听到哥哥被杀,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场,立即动身来到宛城,见了刘玄,并不多说话,只讲自己的过失。回到住处,逢人吊问,也绝口不提哥哥被杀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饭,与平时一样,毫无改变。刘玄见他如此,反觉得有些惭愧,从此更加信任刘秀,并拜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其实刘秀因为兄长被杀而万分悲痛,此后数年想起此事还经常流泪叹息。但他知道当时尚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起义军的力量抗衡,所以隐忍不发。

后来,刘玄定都洛阳以后,派刘秀以大司马身份去安抚河北一带。刘秀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曾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义军的将士也担心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竟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士。铜马将士议论说:“肖王(刘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刘秀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的政策。他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灭亡者。”于是,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之多。至于罚,非到不罚不足以毖后时才罚,绝不轻易杀戮将士。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但东汉的开国功臣却皆得善终。

刘秀“柔道”兴汉,少杀多仁,跟着这样的主子,他的臣子们好像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可是,其实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刘秀本人,在群雄逐鹿中,靠着这些人,击败所有对手,最后问鼎中原。

糊涂哲学:

柔并不等于弱,刚也并不一定等于强,关键在于人怎样去利用它,怎样恰到好处地利用它。可是,不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柔道”是治国治民、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