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糊涂哲学
6816400000020

第20章 吃亏是福,深谋远虑(4)

第二,保证重点。

所谓“保重点”,就是一方甘愿作出自我牺牲,多承担家务,保证配偶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于自己的事业。这里首先要解决重点的确定问题。重点并非自封的,也不是某人指定的,而是根据客观需要和夫妻各自的素质、潜能等综合的考虑。一般说来,谁的发展前途大,谁急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提高,就以谁为重点,所以男女都有可能作为重点。重点确定后,非重点的一方要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当好配偶的“贤内助”,为其事业成功铺平道路。

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在文学上也是有很大造诣的,但为了支持鲁迅的事业,她主动地当起贤内助。有段时间家里经济较拮据,她想外出工作,但后来还是放弃了初衷。因为她同鲁迅商量后,觉得这样做势必拖累鲁迅,得不偿失,于是,她就任劳任怨地甘当鲁迅的“后勤部长”。生活中,不少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默默无闻地牺牲自己。也有丈夫为了妻子的事业而甘当配角,家务一身担,孩子包下来,以解除对方的后顾之忧。

当然,非重点的一方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自己,尽量缩小夫妻间的素质差异,以保持“角色平衡”。

在一对夫妻中,并非重点永远是重点,非重点永远是非重点,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开始是妻子包下家务,使丈夫读研究生,当丈夫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时,妻子又由于:工作的需要而外出进行业务进修。遇到这种情况时,丈夫和妻子都要尽快适应这种变化,顺利完成重点与非重点的位置互换,尤其是降为非重点这一方,要努力消除心理上的失落感,挑起家务重担。

第三,简化家务。

美国的琼斯夫人在她的《时间的挑战》一书中,强凋人们应简化家务,致力于自己的事业。为使人们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琼斯夫人提出了一些简化家务的具体措施:去商购物,外出进餐或去看电影,一定要避开交通高峰期;多留几把备用钥匙,放在易找的地方,当“值日者”失踪时,你‘可以马上调用“后续部队”;不要试图让任何事情都完美元缺,那只是无益的空想,只要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令人舒畅就行了;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客人,饭菜都要简单一些,你不拘礼节,客人就会感到轻松自然。回请时。他们也就不会浪费时间“大宴宾客”了。

总之,夫妻双方必须有对共同事业的理解和追求,要相互尊重和体谅对方在事业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为对方事业的成功创造条件。

糊涂哲学:

在现实中,十全十美的婚姻是不存在的,夫妻的特殊关系决定了矛盾冲突的不可避免性。糊涂学的****之道主张采取一种吃亏的处理办法,即让自己在冲突中吃亏,这样便可以化解矛盾。

8.弃小私得大私以小利换大利

《管子》说:“懂得先给予就是为了后获取,吃小亏而占大便宜。”《周书》上说:“如果想得到什么利益,必须先有一定的付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这是我国古代一首名为《醉太平》的曲子,对贪婪之人心理的写照。真可称得上生动形象,入木三分。

人的欲望是很难完全满足的。因此,我们不能任人的私欲自由放任,甚至用种种不合法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果这样的话,只会是贪小失大,适得其反。正如《伊崇寓言》所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我国古代南朝的古书令王僧达,从小聪明伶俐,但却养成了不拘常检点的毛病。孝武帝即位时,他被提拨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两个心腹大臣之上。王僧达也因此更加自负,以为自己在当朝臣子中,无人所及。在朝时间不长,就开始凯觎宰相的位置,并时时流露出这一情绪。谁知,事与愿违,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却被降职为护军。此时,他便没有省悟,仍惦记着做官,并多次请求到外地任职。这又惹怒了皇上,被再次削降职位。此次,他固羞耻而生怒气,对朝政看不顺眼,产生了许多议论,所上奏折,言辞激昂,终于被人诬为串通谋反而赐死。

王僧达的死,坏就坏在其贪心上。因为,按照他的年龄、资历、辈份,没几年就升到重要的仆射一职,已属不易了。也许是太顺当了,也许是他升得太快了,于是,使他想入非非,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属了,并且易如探囊取物。岂料,事情的发展有许多是不以人的意志的转移的。于是,一个筋斗使他从云雾中翻滚了下来,真正遭到灭顶之灾。所以可以这样的说,是追名逐利的贪心送了王僧的性命。

《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过错,知足会引人进入没有止境的求利之路,而没有止境的追求利益,贪婪物欲,恰恰会得到损失利益的结果。

老子道家学说的继承人庄子,对先哲的思想有着深刻地体会。在庄子看来,无私是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有了私欲,就会利欲薰心;利欲薰心就会迷惑自己的心志;自己的心志一旦被迷惑住了,那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保住,至于事业、生活,那就更谈不上了。这就是利令智昏的结果。

庄子把利欲薰心比喻为眼观浊水,而把心境淡泊比喻为处于请渊。他认为,人一旦观于浊水,就会忘记清渊,而这种利令智昏,也就失去了人的纯洁本性,最后必定要遭殃。《庄子·山木》篇中,就讲了一个“观于浊水忘清渊”的故事,故事说:

庄子在一个名为雕陵的栗园里面游玩,突然从南面飞来一只奇特的大鸟。只见这只鸟翅膀有7尺长,眼睛有1寸大,翅膀擦着庄子的额头飞过,但其并没有感觉到庄子的存在,最后径直落在栗林之中。

庄子心里想:这是什么鸟呀?长这么大的翅膀却不远飞,长这么大眼睛却看不见人?于是,他撩起衣服,加快了脚步,赶到栗林之中,并拿出弹弓,准备将这大鸟打下来。

到了大鸟的眼前,庄子终于明白了。原来大鸟之所以不远飞而仅飞到这里,之所以睁着一对大眼睛而看不见他,其目的是为了捕捉一只螳螂。

庄子再一仔细观察,见栗林中还有一只蝉,正借着栗树的树荫,在那里美滋滋地休息。可是,正因为它找到了一个好的休息处所,只顾了享受,忘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没有预料到在它的附近,已经有一只螳螂向它伸出了双爪,并在瞬间捉住了它。

具有戏剧色彩的是,这只螳螂由于捉住了蝉后得意非凡,却忘记了隐蔽自己的身体,被大鸟在空中飞过时发现,于是,大鸟俯冲下来要啄食它。而正因为这只大鸟专注于要啄食那只螳螂,结果连庄子这么大一个人也没有看见,以至于当庄子用弹弓要打它的时候,它还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到了危险的关头。

看到这种情形,庄子很是感叹。他深为这几只小动物的悲哀,觉得它们太不懂得生命的轻重了。为了眼前的些许利益,而忘记了上天给它们的自然生命,忘却了贪恋眼前利益对自己的生命可能带来的危害。同时,庄子也感到自己也陷入了这种悲剧性的境地。为了捉住那只大鸟,他也忘记了对自己生命的警戒。说不定此时自己也成了谁的猎物呢!

想到这里,庄子吓得出了一身准汗。他赶忙扔掉弹弓,扭头就往回跑。果然不出他所料。刚才守园子的人见他急匆匆地往栗林中钻,以为他是偷栗子的,正拿着东西要捉他。现见他慌忙往园外跑,便在后面追着骂他。

经过这一次经历,庄子三个月都没有到庭院中去散步。

一天,庄子的弟子蔺且问庄子:“先生为什么这么久都不到庭院中去走一走?”。

庄子回答说:“我为了得到大鸟的形体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这就象是见到了浊水而忘记了清水一样。况且,我的先生曾经教导我,到了哪里就要遵从那里的规矩,可是我进了雕陵栗园却忘了自己身体的危险,只顾要弄清楚那只大岛为什么擦着我的额头看不见我的原委,却忘记了自己身处栗林之中,违犯了栗园的规矩,由行遭到了园吏的追逐和辱骂。回来后,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因为没有心思到庭院中去”。

《庄子》记载的这个故事,的确发人深省。大鸟的眼睛有一寸大,可是就没有看见它擦额而过的庄子,为什么?因为捕捉螳螂的欲望遮蔽了它的眼睛;庄子在栗园中游玩,可是忘记了栗园的规矩,钻入了栗林之中,看不见正在捕捉他的园吏,为什么?因为捕捉大鸟的欲望迷惑了他的心;蝉、螳螂与大鸟、庄子一样,都陷入了物欲的迷茫之中,不能自拔。由此可见,物欲对人心的迷惑作用是多么地巨大,人们一旦被物欲所迷惑,就会什么也不顾,甚至会连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都会置之脑后,至于家庭、亲朋、事业,这一切的一切,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正因为这样,所以庄子告诫人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自己的根本,牢牢记住自己的本体,不要陷到那浊水之中,而忘却了自己本来具有的纯洁清渊。否则的话,就会导致身败命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