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经过一番审时度势后,调整了自己居功自傲、野心勃勃的心态,放弃了称王关中的想法,他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他听从了张良的建议,第二天一大早就赶紧带着一百随从去见项羽。刘邦和项羽同是军队的领袖,他们的职位并无高下之分,也并无隶属关系,可刘邦为什么要屈尊去见项羽呢?他去看项羽就是一种委曲求全的表示,就相当于下级去拜望上级、晚辈去拜望长辈一样。原因就在于他能迅速地把心态调整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暂时屈尊降贵,对项羽虚与委蛇。做小服低,为的是保全实力,积蓄力量,日后再图大计。这时项羽的情况又怎样呢?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对项羽说:“我听说刘邦过去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现在进入关中后却变了,也不好色,也不贪财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刘邦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称王关中,他想当天子。现在形势对我们有利,应该立刻消灭他,千万不要错过了时机。”然而,就在项羽犹豫不决的时候,刘邦的拜望却改变了项羽要消灭他的打算。他是怎样做到的呢?一是极力表白自己的忠心,说他从来就不敢违背项羽;二是极力倾诉衷肠,倾诉自己的委屈,他说自己对项羽一片忠心,现在项羽却要进攻自己。项羽看见刘邦一副委屈的样子,心肠终于软了下来,于是刘邦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刘邦的胜利就在于他识时务,能及时调整心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由一个趾高气扬的胜利者,一下变成一个低三下四的弱小之人。
正像大哲学家孟德斯鸠说的那样:“一个人要在世界上获得成功,就不得不表面上像个傻子,实际上是个智者。”刘邦正是这样一个能屈能伸的人。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感情用事,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像傻子,什么时候应该像智者,所以,他获得了成功。
竞争就是你胜过了我,我还要胜过你
要生存必然要竞争,因为一块蛋糕你争得多,我吃的就少。竞争就是各方比拼本事,谁胜过对方,谁就是竞争的胜利者。
世界上最大商品零售商沃尔玛就是竞争的胜利者。也许我们从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身上可以看到沃尔玛的竞争之道。
山姆酷爱竞争,从儿时参加打球起,他就认为竞争是很伟大的。而做企业更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竞争。对于山姆来说,零售业在战后几十年,竞争尤其激烈,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那正是他热爱零售业的主要原因。
有竞争才有进步,才有发展,竞争是沃尔玛发展、也是战后美国零售业发展最重要的一章。而沃尔玛属于强硬的竞争者,从不惧怕竞争,这一点显然继承于其创建者山姆·沃尔顿。
20世纪60年代,若干大公司都进入了折扣百货业,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各区域性折扣百货连锁。早期杂货业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即公司间形成一种默契,各自在自己控制的州内建店,一般不越雷池,不攻击他人,以免挑起竞争,所以沃尔玛也一直遵循此传统行事。事实上,直到70年代中期,沃尔玛一直都以阿肯色州西北部为中心,跨越周边向俄克拉何马、堪萨斯、密苏里一带扩张,如果沃尔玛一直保持这种姿态,不主动挑起竞争,很可能最终沃尔玛也只是一家区域性连锁公司。
但沃尔玛选择了另一条路,不畏竞争,甚至主动出击。
1976年,沃尔玛的强劲竞争对手凯玛特突然向沃尔玛展开进攻,在沃尔玛经营最好的4个市镇开分店,同时也向其他区域性折扣百货连锁展开攻势。一时间,各公司都在讨论如何避免与凯玛特直接竞争,而山姆却站出来声明沃尔玛将以攻对攻,决不退缩。当时凯玛特已有上千家分店,沃尔玛只有150家。第二年,在小石城,凯玛特发起价格战时,沃尔玛指示自己在当地的分店经理:“任何商品都绝不能让它们的价格比我们的低。”最后在这场战争中,沃尔玛甚至把佳洁士的牙膏降到每管6美分,凯玛特无法再降了,这场战争的获胜方是沃尔玛。
沃尔玛并不只针对临时状况制定竞争策略,山姆也曾为公司制定过十年规划:公司应稳定地扩张,首先在本顿威尔小镇周围500公里半径的小镇和小城建立标准规模的分店。在所有分店确保折扣定价和与其他公司相比的最低毛利率。公司须尽全力消减库存与营运成本。最重要的是在员工中继续保持忠诚、士气和热情。这是他的四项主要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保证了沃尔玛在70年代的顺利发展,也使沃尔玛保持了强劲的竞争优势。
沃尔玛的成功基于其了解竞争,了解消费者,更重要的是大量投资于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有效地利用它们。
沃尔玛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存活至今,是因为他们了解竞争,了解竞争之道,知道绝不能回避竞争,商场上也绝无客气可言。
在竞争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改进自己与对手竞争的技巧,这样在竞争中才能创造自己的神话。
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饭碗
某公司有一位员工,在公司已经工作了10年,薪水从不见涨。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内心的郁闷,当面向老板诉苦。老板说:“你虽然在公司待了10年,但你的工作经验却不到1年,能力也只是新手的水平。”这名可怜的员工在他最宝贵的10年青春中,除了得到10年的新员工工资外,其他一无所获。
也许,这个老板对这名员工的判断有失准确和公正,但我们相信,在当今这个日益开放的年代,这名员工既然能够忍受10年的低薪和持续的内心郁闷而没有跳槽到其他公司,就足以说明,他的能力的确没有得到更多公司的认可,或者换句话说,他的现任老板对他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这就是把工作仅仅当成饭碗的结果!
美国Viacom公司董事长萨默·莱德斯通在63岁时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很庞大的娱乐商业帝国。63岁,在多数人看来是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他却在此时做了很重大的决定,让自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他总是一切围绕Viacom转,工作日和休息日、个人生活与公司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有时甚至一天工作24小时。他的工作热情多么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些拥有了巨额“薪水”的人们,不但每天工作,而且如果你跟在他们身旁,你会因为他们工作那么卖力而且时间那么长而感到精疲力竭。那么,他们为何还要这么做?是钱吗?还是看看萨默·莱德斯通自己对此的看法:“实际上,钱从来不是我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于我所做的事的热爱,我喜欢娱乐业,喜欢我的公司。我有一种愿望,要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尽可能地实现。”
是的,就是这种自我实现的热情,使他们热衷于他们所做的事业,而非单纯地为了名和利,甚至当他们可以控制生活的时速时,他们的脚还是不会离开油门。
事实上,人只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人才会激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
这种热情不是来源于外在某种物质条件的驱使,它发自内心,来自你对自己正在做的某件工作的真心喜欢。
相比那些把工作当成饭碗的人而言,为满足“自我实现”这一人类最高需求而奋斗的人只占少数,所以说,持久的热情在一般人当中就像钻石般少有,然而,在筑梦者和成功者当中,这种热情就像空气般普遍。
为自己负责的人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透过它看到了更伟大的未来,看到了事业的前景,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而不是当成饭碗。
为自己负责的人努力多做“分外事”,而把工作当饭碗的人只做“分内事”。现在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很少在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而是被动地应付工作。他们遵守纪律、循规蹈矩,却缺乏责任感,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没有创造性地、主动地工作。
在现代社会,虽然听命行事的能力相当重要,但个人的主动进取更受到重视。许多公司都努力把自己的员工培养成主动工作的人。所谓主动,就是没有人要求你、强迫你,却能自觉而且出色地做好需要做的事情。一个做事主动的人,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并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示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表现。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经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出差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在签名的时候署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老板洛克菲勒并没有交代这样的任务,但阿基勃特却主动地做了。也许在他看来,身为标准石油公司的职员,无论职务高低,都有为公司的产品做宣传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你只是尽本分,或者唯唯诺诺,对公司的发展前景漠不关心,你就无法获得额外的报酬,你只能得到属于你应得的那一部分。
如果有件工作并不在你的职责范围内,而上级却有意或无意的交给你去办,你会做出什么反应呢?是严词拒绝还是默默忍受?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的建议是多做一些分外事,这是因为:
首先,做点分外事,能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且在一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绝对会给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做点分外事,是职业精神的体现,也是个人气度的体现。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个人的工作细致程度、工作态度等等。
其次,没有被安排做分外事的员工,要注意去发掘一些可做的事。
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先生们可以主动换换桶装饮用水。在增进办公室内人际关系的同时,可能会被一些细心的老板记在心里,这往往会在分发奖金、提升职位时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认真地对待工作,百分之百地投入工作,从来没有想过要投机取巧,从来不会耍小聪明。工作就意味着责任,岗位就意味着任务。要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责任,并没有绝对的“分内事”和“分外事”。
永远不向失败屈服
不向失败屈服,这是强者绝学,客观上,失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见,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可以说,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越高,越是好强上进,就越容易敏锐地感受到失败。
当然,失败有大有小,比如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不顺,同事间的磨擦,恋爱时的波折等,这些都属不遂意的小事,但积累起来却会消磨人的锐气。有些失败,如高考落榜,招工无名,情场失意,事业不成,幻想破灭,家庭变故等,则往往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使之爆发“人生危险”。
不向失败屈服,标明的是一种态度,屈服并不能使困难让步,也消蚀人的意志。
以利而言,失败能引导一个人产生创造性的变化,即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卓越的科学家威廉·汤姆逊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有两个字最能代表我五十年内在科学进步上的奋斗,就是‘失败’二字。”可见,失败成就了他的事业。
当然失败更有它消极的一面。
一是失败会造成心理上的伤痕,可能产生发泄愤怒的情绪:或迁怒于别人、不安;多次失败后,自信的人也会慢慢失去信心,出现焦虑忧郁的心境。冷漠,情绪常受其压抑,会对工作对生活失去热情,采取冷漠态度。
二是失败会造成行为上的偏差。合理化:自己安慰自己,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是酸的一样,给自己找个宽谅失败的理由,以便心安理得。逃避:逃向幻想世界或生理疾病。压抑:把可能引起失败的想法、感情压抑住,使之变成潜意识。反向:为避免“不好的动机”的暴露,而采取与动机相反的行为,如过分的亲切与屈从,背后可能隐藏着憎恶与反抗的动机。
三是失败会造成行动上的停滞,即发展到某个阶段即不再前进了。
改向:在遇到挫折之后改变理想方向,有的会自暴自弃,甚至堕落犯罪。
畸形:生活中常见一些怪僻的人,他们畸形的原因往往是失败,如失恋造成的对异性的憎恨和疏远;因直言遭到打击而变得格外慎言胆小等。
恶习:这与失败也很有关系。如有的人挨了打骂,于是也用同样的办法来对付别人,所谓“以恶抗恶”。它一旦成为积习和心理倾向,就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和人格。
面对失败的这些消极性,有人常慨叹:“生活真难啊!”而那些真正懂得生活心理学素质较强的人,会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战胜失败,把自己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一位哲人曾说过:“迎头搏击才能前进,勇气减轻了对命运的打击。”无数伟人就是在层层叠叠的困境和失败中锻炼了这样的勇气和胆识。
生活从它自身的逻辑出发,要求人们增强失败容忍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一是取决于心理健康。一个心态较好的人无疑他对失败的意义认识的会更深。二是取决于过去的经验和学习。一个人经历的越多,其失败容忍力也会越高。三是取决于对失败的知觉判断。知觉判断愈符合客观情况,愈能增强自信心,不易为一时的挫折所折服,也就愈能提高挫折容忍力。
生活从它自身的逻辑出发,要求人们变通进取,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产生创造性的改变。成功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补偿是一种有用的变通进取方式,在此受到失败,到彼取得补偿,如爱情受到挫折就到事业上补取,身体有缺陷就到创造中补取。试想,生活中可供翱翔的天空是那么广阔,可供变通的途径是那么众多,这就像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旱路不通水路通。碰上失败,胸怀广阔一些,多设计一些行动方案,在下一次行动中,我们就稳操胜券,为了在失败面前表现出强者的风范,我们不妨把自己当做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失败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生命的“刀”更锋利些,还要主动地通过失败的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