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压力决定动力
6811500000018

第18章 让压力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动力(3)

不错,很可能密尔顿就是因为瞎了眼,才下决心写出更好的诗篇来,而贝多芬是因为聋了,发誓作出更好的曲子。

海伦·凯勒之所以能有光辉的成就,很大程度是因为她盲和聋,才促使她奋斗。

“如果我不是有这样的残疾,”“我也许不会做到我所完成的这么多工作。”达尔文坦然承认他的残疾对他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在现实之中,身体带有某些缺陷者不能不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确不如人,这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这种现实的差距并不代表一个人就没有了前途和欢乐。

每个人都不会是“十分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陷,但也有自己突出的优点。突出你的优点,正视你的缺陷,这就是你要做好的事。

简单的生活是一种享受

所谓的简单其实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和生活哲学。

简单生活首先要求的是外部生活环境的简单化。当你不需要为外在的生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时候,也就为你内在的一种精神生活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静。

其次,是对于我们内在生活的调整和简单化。这时的我们可以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去认识自我的本质。医学已经证明:人的身体和精神其实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人的身体被调整到最佳状态时,精神也才有可能进入一种轻松的时刻;反过来说当人的身体和精神进入到一种最佳状态的时候,人的生命力才可能简单化,然后再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即是愉快简单生活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考查,一个人能否真正地愉快简单地生活,并不在于其物质生活,而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有人说:“生活就是咀嚼人生的酸甜苦辣。慢慢的,再多姿多彩的生活最终会趋向于平淡。平淡是蓝天的一片流云,轻轻盈盈地飘着,不紧不慢,平淡是山野中的一朵小花,安安闲闲地开着,不妖不艳……”在我们看来,生活很简单,只要你没有太多的奢望;工作很简单,只要你把工作当成一种兴趣或事业,而不是名利场;人生很简单,只要你把人生当作一个过程,而不太在意结果。用爱心作基石,用理想作路标,用真诚作纽带,那么,心情是宁静而美丽的,人生也一定是完美的。平淡也好,简单也罢,关键在于要拥有一颗宁静的心。

拥有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地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我们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向自我挑战。即使远方是永远的远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我们始终相信,尽管世事多变,沧海桑田,但追求快乐幸福的路仍能找到,那就是:用一颗宁静的心,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去面对生活。沏一杯清茶于案头,嗅一嗅窗外的阳光,生活就是这么简单。只有达到这样一种精致,富足的简单,我们才能真正超越岁月的仓促与嘈杂,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并领略到那种“心中无俗事,处处皆桃源”的美好境界!

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思想,简单的情感,简单的快乐与幸福,一切都是这么简单。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都用一颗宁静的心,去收获一份简单而真实的快乐与幸福,那么这个世界便会多一点欢笑,少一点泪水。

即使你身在闹市,而你已经适应了这种高速度的生活,这也没有关系,更没有必要倒退到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只需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活法,去改变那些真正需要改变的繁杂的无实在意义的生活,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就可以享受到简单而愉快的生活。

无论是生活在落后的乡村还是繁华的都市,也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生活在一个超级大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可以享受到生活所带来的乐趣,都可以充分体会沐浴阳光雨露的滋味,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体会到活着的真正的意义。

所以说,“简单”是所有人类追求的生活的极致。

依着这个标准,我们又可以说,凡是能够愉快生活着的人,都是无愧于生活的人。他可能没有很多钱,也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远播的名声,但他能够愉快地生活,能够邀来愉快和保持愉快,他是成功的。

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这也可以算做是“简单”原则。

而它的首要要求是,为了自己能够简单愉快地生活,必须首先尊重和欣赏别人生活的愉快,保证和促使在你的周围充满着愉快的氛围。这种氛围足以驱散一切忧虑和不安的阴云,足以使空气中都弥漫着愉快。

其次是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别人,企图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强加给他人,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当然,你可以从适应愉快的环境氛围的角度去尝试着影响和感染别人。如果这么做没有效果,也不必强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帝,这个上帝就是他自己。

不要埋怨任何不能给你带来愉快的人。这也是愉快地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也不是能给所有人带来愉快的人。因而,面对这些人你大可不必耿耿于怀,只要他们不影响你愉快的生活就行,也不必试图将他们改变,人以群分嘛。

面对难免的不愉快因素,不妨将它放一放。这也不失为愉快地生活的一条原则。有些事情,比如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只要发展下去不会扩大为影响更大的生活事件,冷却一下于人于己可能都有好处。

愉快地生活,看似简易,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简单愉快的生活,更是一种超自然的境界,它要求我们的心灵和所为达到完美的统一才能促成。

别被欲望牵着跑

现在的社会应该说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社会,又是一个欲望膨胀的年代,人们的心里都塞满着欲望和奢求,他们奢求穿高档名牌,吃山珍海味,住乡间别墅,坐宝马香车。

而且他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这些愿望都达到了那才是快乐的生活,但事实是能达到这一生活标准的只能是少数人,他们的生活固然是快乐的,那么达不到这一标准的多数人是不是就与快乐无缘呢?

早在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曾对物欲太盛的人作过极为恰当的评价,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

的确,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的沟壑永远填不满,人心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这就是说,只有不知满足的人,总被欲望牵头跑的人享受不到快乐,只要你知道满足,快乐总是会在你身边的。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家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一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一位上了年纪的姑婆,一生从来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鞋小鞋都是一个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

听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其实,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

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商人,却有着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人的欲望永不停歇地诱惑着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而过度地追逐利益往往还会使人迷失生活本身的方向。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人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他们不得不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为了金钱而削尖了脑袋往里钻。他们也因此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觉得不满足,因为在他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他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试想,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

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用我们已经在享受的快乐去换取呢?朋友,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这样,你才会发现真实的、恬淡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拥有这种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面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稳,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实践证明,真正的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古人云:“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当年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康树下苦修,两位虽为贫寒之士,但他们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这样的生活,才不失为人生中的最大快乐。

当然,知足常乐绝不是在成绩、事业、追求面前满足现状,而是坚持一个原则:即得不到的不可强求,更不能不择手段地去索取。只要我们大家都能持有“你骑你的马,他骑他的驴,我推我的车”的平常心态,快乐就会伴随我们一生。

学会生活中的减法

生活并不是亘古不解的梦和无法诠释的谜,之所以你觉得它累它痛它复杂,只是因为你没有做好生活中的加减法。

有限的空间总不能装下一切,有限的时间总不会做完全部,因此便有了选择与放弃。适得其所的添加会使生机盎然,恰到好处的减去更会使生活透彻亮丽。做好这生活中的减法对你我的生命都至关重要。

许多人搬新家的时候,总有恋旧的情结,那些本已没有了用处的东西,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丢,而更新换代的又“接踵而至”,于是原本宽敞的客厅、卧室、厨房便没了下脚地,让人在喜悦中又平添了几许烦恼。

每当看到这样拥挤的情景,就会让人想到梭罗的木屋,在那里,只有三张简陋的椅子,一张用于独坐,二张用于交友,三张用于社交。这三张椅子不多不少,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一张给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长叹的乐趣。倘若多了,那么“名”呀“利”呀,就会大摇大摆地走进来,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而这对向往纯粹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是断然无法忍受的。

历史总有惊人的雷同。居里夫人的会客厅只留下了两把椅子,仅供夫妇两人落座,他们拒绝了沙发和软椅,抽掉了多余的椅子。目的就是为了不让闲谈落座。这两把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又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喧嚣,终于攀上了科学的高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