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人与处世之道
6799200000025

第25章 做人要注重品格(4)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你想人家怎样对待你,你便也要怎样对待人。这是一条最为基本的做人法则,被世人称为人际交往上的白金法则。它几乎成了人类最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人与人之间应当彼此尊重与关怀。你善待别人,别人也会善待你,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你自己。这是人际交往白金法则的一个最直接而有用的结论。爱默生对此也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我们应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与自己有缘相遇的每一个人。伸出你的双手去帮助他人,而不要伸出你的腿去绊倒他人。不要算计人,因为算计别人,最终还会算计到自己头上。三国时的周瑜因嫉妒孔明而处处算计,结果反而算计了自己年轻有为的生命。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虽然不多,但算计别人反而给自己带来损害的事实却是数不胜数。

智者告诉我们:即便是自己的敌人,争斗之余,也要以人道主义相待,并抱以感恩之心。我们的每一次善心,每一次帮助和关爱,都会赢得他人的善心,赢得他人的帮助和关爱;如此,我们的仁爱之心日益充盈,成功和财富也就会来到我们身边。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位妇人走到屋外,看见前院坐着三位长着又长又白胡须的老人在歇脚,看样子好像很累了。虽然她并不认识他们,但是依然十分友好地对他们说:“我想我们虽然并不熟悉,但是我想你们应该很饿了,请进来吃点东西吧。”

“家里的男主人在吗?”老人们问。“不在,”女人说,“他出去了。”“那我们不能进去。”老人们回答说。傍晚丈夫回到家里,女人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

丈夫说:“告诉他们我在家里了,快请他们进来吧!”于是,妇人再一次出去请三位老人进屋来。

“我们不可以一起进一个房屋。”老人们说。“为什么呢?”妇人感到迷惑不解。其中一位老人指着他的一位朋友说:“他的名字是财富。”然后又指着另一位说:“他是成功,而我是爱。”接着又补充说:“你现在进去和丈夫商量一下,要我们其中的哪一位到你们家。”

妇人进去告诉了丈夫。丈夫非常兴奋地说:“那赶快邀请财富进来!”

妇人却表示不同的意见:“亲爱的,为什么不邀请成功进来呢?”

他们的媳妇在屋内的另一个角落听到他们的谈话后,提出自己的意见:“我想应该先邀请爱进来。”

思考了一下,丈夫对妇人说:“就听媳妇的意见吧!”

于是妇人又来到屋外,问道:“请问哪位是爱?”于是爱起身朝屋子走去。另外两人也跟着他一起进入屋内。妇人惊讶地问财富和成功:“我只邀请爱,怎么连你们也一道来了呢?”

老者齐声回答:“如果你邀请的只是财富或成功,另外二人都不会跟进来,而你如果邀请爱的话,那么无论爱走到哪,我们都会跟随。”

美好的寓言故事之所以能随世流传,其中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传播给世人经验和智慧:哪儿有爱,哪儿就有财富和成功,爱走到哪儿,财富和成功就会跟着走到哪儿。如此看来,我们必得充盈自己的仁爱之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与自己有缘相遇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完美。

懂得与身边人分享

只有善于与员工分享,与客户分享,与亲朋或同道之人分享,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同为美好的事业而奋斗。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在一个安息日,他觉得手痒,很想去挥杆,但犹太教义规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须休息,什么事都不能做。这位长老却忍不住,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

由于安息日犹太教徒都不会出门,球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因此长老觉得不会有人知道他违反规定。然而,当长老在打第二个洞时,却被天使发现了,天使生气地到上帝面前告状,说某某长老不守教义,居然在安息日出门打高尔夫球。上帝听了,就对天使说,会好好惩罚这个长老。

第三个洞开始,长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绩,几乎都是一杆进洞。长老兴奋莫名,到打第七个洞时,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惩罚长老吗?为何还不见有惩罚?”

上帝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直到打完第9个洞,长老都是一杆进洞。因为打得太神乎其神了,于是长老决定再打9个洞。天使又去找上帝:“到底惩罚在那里?”上帝只是笑而不答。

打完了18个洞,成绩比任何一位世界级的高尔夫球手都优秀,把长老乐坏了。天使很生气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长老的惩罚吗?”

上帝说:“正是,你想想,他有这么惊人的成绩,以及兴奋的心情,却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不是最好的惩罚吗?”

原来在上帝眼里,当一个人有了快乐而不能与他人分享时,就会变成一种惩罚。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有了怎样美妙的体验,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或者讲了人家也不相信,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因为它郁积在心头,找不到出口,自然也就成了一种压力、一种负担。这样看来,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绝非真正的快乐,因此,我们要善于与人分享我们的快乐,分享我们的喜悦。

一份快乐,两人分享,便成了双份的快乐。如果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人人都会大笑开怀。伤心少了,快乐多了,内心情感温暖充实,生活自然就越加的美好。

相反,痛苦如果有人分担,痛苦就会减少。一份痛苦,一份悲伤,孤单一人时郁闷难受得要死,若是两人分担,它便少了许多,轻松许多,分担的人一多,它便散淡如烟了。套用物理学上的压强公式,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表达:一个人内心所受压强的大小等于外力除以内心有效承受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当一个人所受外力一样的时候,心胸宽广的人内心的压强自然就小;反之,心胸狭窄的人内心的压强就大。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来承受同样的外力,有效承受面积增大,每一个人内心的压强自然变小。至于说两人分担时,当事人的压强没有刚好少到一半,那是因为分担者并不能完全体会到同一份痛苦,所以他的内心有效面积并不相同,还需要乘上一个系数。

因此,如果我们有了痛苦和悲伤,或者有什么事情困扰着我们,我们也许没有办法改变或完全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向其他人倾诉。当然,我们不要只有痛苦才找人分担,有了快乐也要与人分享。此外,有人分担了我们的痛苦和悲伤,过后我们也应对他表示感激才是。

当然,可以与人分享或分担的不只是快乐或者痛苦,还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事物。这些事物包括太多的东西。譬如,令人快乐的事物包括像金钱、财物、情感、荣誉、美食、享受、新奇事物、笑话等等。即便是情报信息之类,也可以分享。同一份信息,大家都可以共同分享,多少人分享便有多少份。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源。因此,定期将你收到的信息与朋友们分享,这也是一种人情。

有这么一个笑话故事。农夫甲和农夫乙在一起劳作。忙完了田里的工作后两人一起回家。走在路上,农夫甲忽然发现地上有一把斧头,就跑过去捡起那把斧头。他看了看斧头,觉得还很新,就想带回家占为己有。农夫乙看到这把斧头就说:“我们发现了一把斧头。”

农夫甲认为这把斧头是他发现的,应该归他所有,就对农夫乙说:“你说错了,你不应该说‘我们发现’。因为这是我先看见的,所以你应该说‘你发现了一把斧头’才对。”

他们两个继续往前走,农夫甲的手上仍然拿着那把捡到的斧头。过了一会儿,遗失这把斧头的人走了过来,远远地看见农夫甲的手上拿着他的斧头,就匆匆忙忙地追过来。这时候农夫甲紧张地看农夫乙一眼,然后说:“怎么办?这下子我们就要被他捉到了。”

农夫乙听他这么一说,知道农夫甲想把责任归咎到两个人的身上,于是就很严肃地对农夫甲说:“你说错了,刚才你说斧头是你发现的,现在人家追来了,你就应该说‘我快被他捉到了’,而不是说‘我们快被他捉到了’。”

有福同享者,有难未必肯同当,何况是有福没有同享。朋友之间,一旦不愿让对方分享你的幸福与快乐,又如何能要求人家与你分担灾难与痛苦呢?

与人合作,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你在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业绩或者做出了较大的成绩时,你一定会感到异常的高兴。这没什么,原本就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切莫一人独占功劳,一人独自享受那一份利益和荣耀。毕竟,你成就的取得,还有大家的功劳,有集体每一个人的努力。如果你一人独占功劳,他人会觉得你好大喜功,抢占了他人的功劳;就算他人一点功劳都没有,你的这份荣耀,也把他人给比了下去,让他人脸上黯然无光,其实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了他人的生存空间,让他人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这样一来,一旦他人内心对你不再敞开而是产生对抗心理,你再要做什么事情,就有可能明里暗里受到他们有意无意的阻挠或抵制,让你处处碰壁。

因此,当你获得荣誉时,你要以适当的方式去感谢你身边的人,与他们分享,同时尽可能地保持低调,这样才会让你身边的人内心感到踏实。

从这一点看来,与他人分享不只是一种慷慨大度,许多时候,与他人分享更多的是一种明智。

如果你想创立一番事业,那你更要懂得与他人分享。一个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的人,不可能将事业做大做成功。

《科学投资》就曾将“与他人分享的愿望”列为中国创业者十大素质之一,这不仅是现实中的哲学,也包含着不少科学的道理。

江山不可能一个人打下来。对于一起创业的主要功臣,要舍得封赏,一起分享事业成功的喜悦与胜利的果实。他们不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1992年,在中关村的一条街上,郭凡生用自己的7万元成立了慧聪公司,开始了创业之旅。如今,这条街上的许多创业人士多已销声匿迹,存活下来的公司寥寥无几,而这其中就有慧聪公司。而且,这家公司不单存活了下来,还在全国各地拥有了数十家分公司,公司于2003年12月在香港成功上市。这其中奥秘何在呢?各种传媒都曾报道这样的新闻:“慧聪上市,打造了126位百万富翁。”原来,郭凡生成功的同时,还带动了一大批成功的将士。反过来还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一大批渴求成功的将士,将郭凡生推上了成功的高峰。也就是说,郭凡生和这些创业人士的区别,就在于懂得与众人分享。让我们来看看郭凡生是如何解释他在公司的章程里所拟定的知识股份制:“公司在1992年初创的时候,就确立了按知识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我们规定,公司的任何人分红不得超过企业总额的10%,董事分红不得超过企业总额的30%。连续八年,公司把70%以上的现金分红分给了公司那些不持股的职工,而我们这些董事,公司规定得很清楚,谁离开公司,本金退还,不许持股。所以我们这些董事又都是公司总裁、副总裁,参与的也是知识分红。”

这个章程为整个公司、为公司的员工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好的明天。郭凡生也一直在为员工们勾画着百万富翁的梦想。但许诺的股份毕竟不是现金,郭凡生如此苦心地追求与员工们共同分享日后的成功,这在许多员工眼中,也不过是一个乌托邦。郭凡生十几年间极力推行的知识股份制一度被人指责为“骗人的把戏”。2000年公司亏损2000万,只有一两个部门可以拿到超额奖,许多员工便纷纷离开。离开的员工甚至抱怨说:“你在用这种方式骗人。”

但还是有一批骨干分子、忠诚的老员工选择留下来。创业人士能够与员工同享富贵,员工才能与创业者患难与共,同舟共济。郭凡生“知识股份制”的制度安排,便成了“慧聪”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这个美好的梦想,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也为了老板的慷慨,为了老板对自己的尊重,留下来的员工齐心协力,帮助郭凡生渡过了困难时期。

与他人分享不只是慷慨,分享更多的是明智,认识到这一点对创业人士而言尤其重要。郭凡生的成功便印证了这一点。如果不是他早就在公司章程里做出愿与员工共同分享的制度安排,慧聪公司不会一下子就冒出126个百万富翁,“慧聪”很可能早在2000年就已被淹没;即便那时不被淹没,“慧聪”也决不会有今日的辉煌,郭凡生也不会成为亿万富翁。

而当初与郭凡生在中关村同时起步的创业人士,大多坚持低成本运作,对自己的员工很是吝啬,能少给一分,就不多给一分,虽然当时这个行业的收入可观,他们也在很短时间内买了车买了房,但如今回过头来看,这些创业人士仍在中关村坚持,也算是有所成功,但总不成气候,员工也走马灯般不断更换。

郭凡生对这一点自是心中有数,他自己也有一番高论:“中关村企业有100万利润就分裂,有200万利润就打架,为什么做不大呢?就在于这个公司只有一个老板。老板拿走绝对的利益,而这个公司又不是靠老板的资本来推动发展的,当它的主体变为知识推动的时候,企业就要不断地分裂,所以中关村的企业做大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