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6799100000097

第97章 外圆内方,进退自如(4)

偏见往往会使一方伤害另一方,如果另一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无法融洽。反之,受害的一方具有很大的度量,能从大局出发,这样就会使原先持偏见者,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导致他转变偏见,正确待人。

历览古今中外,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大度为怀;反之,鼠肚鸡肠、竞小争微、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成就了大事业,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人。

郭沫若是一个大度之人。他虽与鲁迅之间“曾用笔墨相讥”,但他在鲁迅逝世后,没有趁“公己无言”时前来“鞭尸”,而是挺身站出来捍卫鲁迅精神,同时对以前“偶尔闹孩子气和拌嘴”,还“深深地自责”,诚恳地表示:“鲁迅先生生前骂了我一辈子,先生死后,我却要恭维他一辈子。”其情多么可敬,其辞多么可感。

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胸怀,就能做到豁达大度。把一切都看作“没什么”才能在慌乱时,从容自如;忧愁时,增添几许欢乐;艰难时,顽强拼搏;得意时,言行如常;胜利时,不醉不昏,有新的突破。

只有如此放得开的人,才可能是豁达大度的人。识时务,知进退“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当一个人的名利、权位志得意满时应该见好就收,要有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态度,尽早觉悟。“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我国历史上,能“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等明智的功成身退,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做人处事的绝好借镜。反之,如果在紧要关头不能做到急流勇退,到头来只会像伍子胥一样被摘下头颅挂于城门之上,难免像李斯一般发出“出上蔡东门逐狡免岂可得‘出’”的哀鸣,会像萧何那样蒙受锒铛入狱的凌辱,会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现实生活中“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不是更能证明此中道理吗?

现实中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向往着高官厚禄,富贵荣华。然而,“功成身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战国时代,有位叫商鞅的政治家,在秦孝公时,以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的功绩,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巩固了秦国的统治。然而,他最大的不幸,就是触犯了原来是他强有力的靠山的孝公,晚年遭到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

当初,他为孝公断然采取极其严厉的政治改革措施,虽为秦国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做出了根本贡献,但改革也触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时间在朝野上下树起了数不清的政敌。有孝公支持,政敌对他也无可奈何。当时他也使孝公感到威胁。《战国策》中记载:“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是孝公生前故意传位,以试他心,可见商鞅已见疑于主子。这时他本应主动“功成身退”隐遁避险。另有赵良引用“以德者荣,求力者威”之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孝公将他驾空,政敌也伺机报复,当秦孝公一去世,反对派们在新王即位后,纷纷策谋陷害他,终在谋反罪名处以极刑。

商鞅之所以惨遭毒手,是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而不识廉知耻,故而引起众怒,不死将何。

至于隐退与否,因人而异。最后理想的结局,当属“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能保平安,此乃“天之道”也。

历代用人者也都倾向于录用“知退者”,因喜退者识廉知耻,忠心弥坚,极少生事。

自古以来,凡在进退上处理不当者,都会使一生功绩毁于一旦,身败名裂,遗恨永年。

处境尴尬时自找台阶

吕坤在《呻吟语》中说:老百姓能够安居,那是国君的太平;国君和人民都能安业,是人臣的太平;五谷丰登,是老百姓的太平;大小和顺,是一个家庭的太平;父母身体健康,是子女们的太平。同样,如果一个人心无连累牵挂,心境就太平。要想做到心无连累,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摒弃世俗的欲念,清心寡欲来保养心性,要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才能让心境太平。心境太平,自然能对身外之物处之泰然,平和安详。

我们常说“自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嘲讽自己,它也是一个人心境太平的表现。它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从而改变对你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适时适度地“自嘲”往往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

社交中,当你陷入尴尬境地时,借助“自嘲”往往能使你从中体面地脱身。在一次盛大执行宴会上,服务生倒酒时,不慎将酒洒到了坐在边上的一位宾客那光亮的秃头上。服务生吓得不知所措,在场上目瞪口呆。而这位宾客却微笑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使全场人闻声大笑,尴尬场面即刻打破了。借助“自嘲”,这位宾客既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消除了挫折感。

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人嘲讽。殊不知,“自嘲”能体现一种潇洒的情态和人生的智慧。抗战胜利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家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并特邀梅兰芳等人作陪。宴会开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张大千风趣地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梅兰芳和众人听了都不解其意。于是张大千解释说:“不是有句话讲‘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坐首座。”满堂来宾听后为之大笑,并请两个人并排坐了首座。张大千自称为“小人”,好似自贬,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它表现了张大千的豁达胸怀和谦虚美德,又制造了宽松和谐的交谈氛围。

可见,适时适度地“自嘲”,是不失为人的一种良好修养,也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交际技巧,有时能更有效地维护自尊,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然而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或不分时间、场地滥用“自嘲”,或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地“自嘲”是万万不可取的。

擅用幽默化解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把别人的小缺点或偶尔的小疏忽拿来作笑料,说点俏皮话,特别是带有一定幽默感的取笑,对于活跃气氛,调节人际感情,也不是不可以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有益的。但是说笑要掌握好火候,要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因为这是善意的,友好的,健康的笑话。在说笑时,切忌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和不愿公开的隐私为笑料,因为这不但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表明了自身缺乏道德修养。还有一种说笑是嫉妒的表现,是不满的发泄,形成为挖苦和讽刺,甚至是人身攻击,这种说笑其实是表现了说笑人本身的愚蠢,是一种完全没有修养的小人所为。

幽默是一种说笑艺术。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如能来点幽默,就有可能很快得到解决,因为幽默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它是人类面对共同的生活困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明。它以愉悦的方式方法体现人的真诚、大方和善良的心灵。它是追求向上者希望和他人搞好关系不可缺少的东西,也是大家希望减轻自己人生重担所必须依靠的“拐杖”。

一般具有幽默感的人,都具有一种超群拔众的人格,能自在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同时,独立应付任何困境。当爱迪生致力于制造白炽灯泡的时候,有一位毫无幽默感又缺乏想象力的人取笑他说:“先生,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爱迪生听后回驳道:“我的成就是发现了一两百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说完,自己先纵声大笑起来。这句妙语后来被世人皆知。

幽默是避免小事酿成大乱子的良好手段。如果你的缺点,能力或成就可能引起他人畏惧或妒忌,你不妨说一句:“世界上没有一个像样的完人,我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取笑自己来和他人一起笑,设法改变这些不好的看法。或许会帮助人喜欢你,尊敬你,甚至钦佩你。这是由于你的幽默证明了你具有善良大方的品质。

有时候为了化解困境,没有任何合适的方式,也许带幽默感的微笑会是很好的办法。******当选总统后,有记者采访他的弟弟蒋纬国,请他谈谈“感受”,蒋纬国讲了一句妙语:“我的感觉是我‘提升’了,由总统的儿子‘提升’到总统的弟弟。”这一“幽默”的回答,巧妙地回避了对实质问题的答复。

幽默,它像一座桥梁一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弥补了人与人之间的鸿沟。依靠幽默的力量,能够润滑人际关系,祛除人生的压力,化解生活的困境。

洒脱达观者自逍遥道家倡导“中”,实则是无为的翻版。与无为相对的即是有为,而人生于世,不外乎无为有为两种方法。王栖云在这方面说得最透彻。他说:“无为的人,奉行的是天道;有为的人,奉行的是人道。无为同天,有为同人。就像挑担子,两头俱在就能保持平衡,一头脱落了就偏了。若是两头都脱落了,担子也就没有了,却回到本来之处。”这段话也可以说是为人们指点迷津。为人处世能把担子统统卸下,连担子也没有了,这是何等的轻松逍遥?又是何等的潇洒自如?像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万事万物,自然会通达乐观,就是在生死的关键时刻,也没有眉头可皱了!

一个人能够安天乐命,把守着自己的本分,则无处不逍遥自在;能够以达观的态度看世界,则无往不洒脱自乐。

据史载:王通,字仲淹,死后门人谥称文中子。他上书《太平十二策》,皇上不肯采纳,于是弃官归隐,在家乡河汾开馆授徒,从远方而来的弟子很多。朝中屡次征用他也不去,杨素(初在周国做官,后从隋高祖平定天下)对王通非常器重,劝他出来做官。王通说:“我有先祖留下的草庐,足以避风雨;先祖留下的薄田,足以生活;读书谈道,足以自乐。愿以公正无私治理天下,使时代和顺,年成丰收,我也等于受赏赐的很多了,确实不想做官。”这就是王通的自足自乐之处。

元代许衡在临死前,对他的子孙们说:“我一生被虚名所牵累,竟然不能辞去官职,死后不要请求封谥号,不要立碑,只要写上许衡之墓就可以了,让子孙们明白就足够了。”这就是他在临死前所悟出的通达的人生观,他如果再进一步告诫子孙,碑也不必立,以示人生来自于天地,还原于天地,境界就更上乘了。

陈亮,宋代永康人,字同父,与朱熹非常友好,著有《龙川文集》。陈亮的才气超群,在淳熙时曾经上书给皇上,极力言谈当时的事态,皇上很欣赏他,准备册封官职,陈亮却谢绝回乡。并说:“我想为国家打下几百年的基业,难道是想加官进爵吗?”他的学问在于为人,而不在于求官职,并不以俸禄来攻变自己的操守。

白居易的诗说:“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嫌家贫活计微;大有高门空锁巷,主人到老不曾归。”人们能安分守己,通达乐观,就会天清地宁,心境泰然。

淡看名利者怡然自乐能自足,就是一筒饭,一瓢水,茅屋竹舍,也能怡然而自乐。不能自足,就是贵为天子,富甲天下,也不能心安理得,怡然自乐。正因为知足知止,所以就能把功名富贵看作烟云,把金钱财货看作粪土。

一般说来,隐退的人士,都有内心的自我见识,也自有所持重的地方。他们不想被功名富贵干扰,只愿自我支配。既不想支配他人,也不想受人支配;自适而适,既不想适于他人,也不想他人适于自己。自得而得,自安而安。在自己的内心中,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永远保持着自足自乐。

从前梁代陶弘景,在齐高帝时,曾经做帝王的陪读官员。后来他将官服挂在神武门,自称为陶隐居,又称为华阳真逸。待武帝即位后,屡次聘请也不出山。最后,他作了一幅画,带给武帝看。武帝打开一看,只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游散在水草之间,一头牛套着金笼头,有人拿着鞭子驱使它。武帝笑着说:“他也在效仿庄周,做拖着尾巴在泥坑里爬着的乌龟?”陶景弘活到了八十五岁,无病归真。

唐代张志和,肃宗时辞去官位,不再出任,居住在江湖边,自称烟波钓徒。只下钓钩,不放饵料,志不在钓鱼,只图以钓为隐。宋代赵清献公,学问与德行都名盖天下,任职为殿中侍中也是这样做的。

师蜀,只有一琴一鹤随身,为人就是这样的清静雅致。白天做的事,夜间必焚香上告于天。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始终觉得富贵是烦忧,从而隐退到衢地,有溪石松竹的胜景,经常与山僧异士游玩,不再有做官的念头。他曾经作诗说:“轩外长溪山外山,卷帘空旷水云间。高齐有问如何答,清夜安眠白昼闲。”好一个“清夜安眠白昼闲!”简直与“饥来吃饭困来眠”同样有悟道的气息。这是多么的清闲!多么的高雅!多么的轻松!

以平常心面对赞誉与批评常人都乐意听好话、听表扬、听奉承话、听恭维的话、听鼓励的话、听抬举的话。听到这些话,不论是当面听到还是背后听到,也不论这些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也不管说这些话的人是诚心善意的还是虚情假意的或是恶意的,都喜欢听。也不论他是这话的直接发出者还是转述者,你都喜欢他。总觉得耳顺,心中舒服,脸上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