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拿破仑成功之道全书
6798800000023

第23章 强化积极心态(4)

3.想像行为后果

也许你会发现,在你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你却逃避你真正想要的结果,因为你有一个消极的态度,你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有意识地躲避。所以你必须诚实,问问自己:这只是偶然的躲避行为,还是会让我做不想做的事?

你如果不喜欢你身边的这个人,你肯定会绕道而行,你是在躲避。如果你认为会有一个尴尬的场面或负面结果出现,那你就会选择躲避行为;你只是无意识地这样做,你的潜意识试图使你免受伤害。这样,你就会想方设法避开你所不希望做的事情。

4.树立雄心壮志

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树立你的雄心壮志。例如,你想成功地抚养好孩子,有了这个雄心壮志之后,你才会与孩子们在一起。也许你想成为出色的地产商,但你却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你甚至在确定目标时才发现你有消极的态度。当你觉得自己缺乏实现理想的条件时,你就会放弃目标,你也许会说:“我天生不是个推销员,我不适合搞这一行。”

在你的生活中,你已经接受了许多有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态度,你有许多甚至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态度;一旦你遇到难题,他们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你没有雄心壮志,你就不会改变这种消极的躲避态度。

5.激发创造潜能

当你特别想要什么或想做什么时,你就会有无穷的创造力。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你会有很丰富的想像力。噢,我过去不知道你是走这条路回家的。你过去当然不知道,只是你想和那个人一起走,所以你的灵感喷涌而出。

如果有一天,你非常想去看橄榄球赛,但又有很多事要做,那么这些事你一定完成得很出色,你可以观察一下。

几年前,黛安夫妇想在牧场里盖座木头房子。当他们确定这一想法后,就开始四处打听造过木屋的人,他们看了许多有关木屋的杂志与材料。不久以后,他们自己成了木屋专家了。所以你先得确定目标,再不断学习,然后你就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一次,我和一位朋友散步,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摄影师,当时我们正走在由会议中心去餐厅的小路上。突然,他停下来,说道:别动,现在的光线和湿度正好。他走过去,拍了一张只开了一朵花的黑莓树的照片。我没有看见那朵花,他却看见了,并且在光线和湿度恰到好处时拍下了那张照片。当时我们正在聊天,而他却抓住了这个不期而至的、有创造性的机会。

6.高速心理态度

一旦意识到自己有消极态度,就用积极的词语描述我们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例如,你还记得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形吧,你看到路上有一块石头,你根本不想碰到它,但却偏偏撞上了。以后,在你骑车技术熟练后,你再看到路上有石头时,就会先看看前面的路,然后绕过去。

在你开始确定目标或端正态度时,当你要撞到石头上时(一种消极态度),你应该问自己:“我真的想这样吗?”你让自己描述一下:“我怎样才能得到?如果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为什么还想要?”就这么简单,然后你把想法描述下来。“如果这是我的问题,那没有这个问题时,我会怎么样呢?”把这一过程写下来,就像是你已了解问题,你一边描述,一边写下来;你在写的过程中就在进行肯定。你在描述一种积极的反应,积极的情绪,你想使自己成为下意识进程中的一部分。

想要改变态度是需要花时间的,需要多次的肯定,但你一旦改变了态度,你就会有长足的发展。

二、成功之种

“我能,我一定能!”是成功之种,也是神奇的内在动力,它有意无意调动着人的内在外在的各种潜能和力量,这种潜能和力量又会化成人的无比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和无空的智慧,不管困难有多大,成功、卓越也必定能实现。

“我一定能找个合适的工作。”

“我一定能找个满意的对象。”

“我一定能做个出色的工程师!”

“我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我一定能买一部私家轿车!”

“我一定能在专业上做出突出贡献,成为中国一流人物!”

“我一定能成为百万富翁!”

“我一定能为中国的民主法制奋斗!”

“我一定能……”

你要什么,犹如你心田里播种什么,你一定能收获它。如果你要安宁幸福,同样你也会得到。

你要成功、卓越,你必定能够成功、卓越!你的“心”有多大,你的动力就有多大,你的成功就有多大。

“我能”,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渴望,不是一般的“我能”,而是“我一定能”!

三、提升欲望

内在动力是成功心态的首要因素,也是解决心理贫困的突破口。有了不断提升的欲望作为内在的动力,人们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1.列举欲望

拿出纸和笔,将你人生所有想做的事,想要得到的事物全部列举出来。暂时不要考虑是否能实现,不要给自己带上心理枷锁。本书以后的篇章将会引导你寻找探索实现欲望的方法与技巧。

认真想一想,你人生中到底有哪些心愿和梦想。将你人生欲望清楚地一一列举出来。不要害怕,不要不好意思。没有欲望的人生才是渺小可怜的。

在你列举的欲望后面,明确标明欲望的强度、标明你目前人生最渴望的是什么。根据渴望的程度不同,标出第一欲望、第二欲望、第三欲望。

2.强化动力

将你的第一、第二、第三欲望用纸写出来,每天早晚至少念它三遍,每念一次,就要在心理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实现这个欲望。经过反复的念念不忘,这些欲望就会导入你的潜意识,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加深,成为你思想意识中最强烈的一部分。“谎言重复千遍也会变成真理”,这有一定的心理学道理。你生命中真实欲望的重复将会成为你行动的巨大动力。**********中“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真的就制造出那么多斗争来。这反面的例子也能说明“重复”的强化作用。

一个人只要具备高度燃烧的成功欲望,就能创造成功奇迹。

3.结合需求

有人问三个石匠:“你在做什么?”第一回答:“砌砖块。”第二个回答:“每天赚五十块钱。”第三个回答:

“替社会建高楼大厦。”

把个人的欲望只看做个人的事、眼前的事,这就很渺小,也难以得到他人与社会的支持。要学习第三个石匠的方法,把个人的需要与他人、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的欲望才能成功长久。

事实上,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当个人的欲望与他人和社会欲望相一致时,才能真正成功。如果你的欲望仅仅符合自己个人需要,而损害他人与社会的需要,则你欲望动力越强,最后的失败越惨。****中的阶级斗争扼杀人性,被定论为“社会****”,不可能取得成功。

李嘉诚是香港的亿万富翁,他是怎样谈他的欲望的?他说:由于父亲过早去世,贫困的生活体验使他十二分理解那些生活在低层的人们,很想多赚一些钱,多做一些善事,帮帮他们,帮那些有大志而力所不及的穷人的子女上学读书,帮那些病魔缠身的人得到更好的社会医疗的帮助。李嘉诚真的这样做了,他捐巨资建汕头大学、潮州医院、潮安医院。他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一个人真的到了这个境界,其需要已是最高层次了,即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有这样的高级需要做人生动力,那才会真正地不可抗拒。

不过,对于物质基础薄弱,还没有解决生存需要的人来说,先应该解决低级需要。

如果把生存需要与更高追求的需要结合起来,则你的欲望便更加容易实现。比如那个石匠,既以石匠谋生,又在建造高楼大厦,为社会和他人服务。

4.升华需要

社会心理学家曾对400 位世界名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达30%的人在童少年都遭遇过生活的挫折和磨难,其遭遇有四种情况:

(1)家庭经济困难或贫困不堪;

(2)亲人关系不睦或从小失去父亲或母亲;

(3)父亲在事业上遭受挫折和失败;

(4)本人自幼体弱多病或残疾。

我曾经写过一篇《爱的升华》小说,其素材取自本人的一段人生体验:在爱情失败的挫折面前升华人生的动力。

我二十五岁时经历过一次创痛巨深的爱情挫折。但在一次登山活动中,我从山峰叠起、一山更比一山高的自然景观中,突然感悟了一条人生哲理:宇宙宽广无边,社会生活丰富无限,能给人生带来幸福、快乐的事物很多,爱情仅仅是人生的一个小部分。满足个人需要固然幸福,但它还是渺小的,如果能改造自然,满足社会的需要那才是伟大的。

这次爱的升华,坚定了我研究成功学的欲望,为我这个本来欠缺良好教育、缺乏生活依靠又在爱情中失败的年轻人注入了高能量的动力。我现在能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奉献社会,帮助别人,与这爱的升华所产生的动力分不开。

5.寻找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世界的发展进化,涌现出无数的成功卓越者,什么样的成功榜样都有。有大器早成的,有大器晚成的;有出身好的,也有出身差的;有比较顺利的,也有九死一生的。

人非生而知之,成功卓越者都是从前人成功经验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就可以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无知。

社会发展变化很快,获取成功卓越的新观念、新方法,是我们建立和强化成功动力、实现欲望的重要保证。

本书既有许多成功卓越的榜样,又有较系统的成功新理念、新方法,是我十多年不懈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学习、探索、实践、积累的结果,是我大半生的心血结晶。相信这本书对追求成功卓越的朋友们会有启发激励作用。

6.由小到大

由小胜到大胜,不断升华欲望动力。没有一些小成功的直接经验,大的成功欲望便难以真正确立,心理贫困必须由小成功滋润补养。

李嘉诚先是给人打工,取得经验后,开办自己的塑胶工厂,然后开办房地产公司,再开办其他实业公司,最后开办综合性集团公司。小说家一般也是这样,先写短篇,后写中篇,再写长篇。政治家也是这样,先小胜后大胜。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先是替人助选,后任州部长,再竞选州长,并连任数届,最后竞选总统成功。

四、克服种种借口

无巧不成书,前几天我在街上偶然碰见一位少年时代的同乡,十几年未见面,大家都大为感慨,于是亲切地聊谈起来。然而,使我惊愕的是,他竟说自己已经“老”了。“现在是为了孩子赚钱,还有十几年就退休养老了,没有其他想法了。”

老天,他才三十五六岁!怎么就等待退休养老呢?

怪不得我们这个社会有那么多失败者,他们不努力去追求成功,却随意找借口,迎接和等待人生的失败。

我的这位朋友,在少年时代是一个中等偏上智力水平的人,在我的记忆中,他样样比我强。家境不错,父亲是国家干部,母亲也有工作,在那小地方、那年月可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从聊谈中,我知道了他现在的一些情况,他在某国营公司任要职,爱人在机关工作,有一个男孩在读小学。在当今中国,他是一个拥有三口之家的典型男子。按说他现在最具有条件去设立某个目标,努力攀登。遗憾的是,他竟然放弃一切追求。年龄的借口和其他的交谈都显露了他消极失败的心态。

更加令人遗憾和吃惊的是,像他这样寻找借口、心态消极的人还相当普遍。

在我们的社会里,因各种借口造成的消极心态,就像瘟疫一样毒害着我们的灵魂,并且互相感染和影响,极大地阻碍着人们成功潜能的正常发挥,使许多人未老先衰,丧失斗志,消极处世。

用事实将借口的理由一一驳倒,使它没有脸面没有理由在我们心中立脚。

1.年龄

我那少年同乡,三十五六岁就“老”了。事实恰恰相反,三十五六岁是人生最有作为、最具有智慧的时候。

因为这个时候,人们吸收了广泛的生活养料而比较成熟,比较容易认识和把握自己与社会。

许多大成功者,大都是30 至60 岁的年龄阶段完成的。王光兴初任饮料厂厂长时已40 岁,任罐头厂厂长时已46 岁。北京天安制药集团总裁吕克键,49 岁才开始辞职创业。山东乳山百万富翁、养蚶专家辛启泰,50岁才从海边滩涂上寻找成功之路。四川“蚊帐大王”“杨百万”66 岁才从摆小摊开始做生意。美国前总统里根73 岁还参加竞选。

据拿破仑·希尔对2500 人进行分析,指出很少有人在40 岁以前取得事业上的大成功。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40 岁还没有迈出成功的重要步伐。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在取得巨大成功之前,已经40 岁。

希尔本人出版第一本成功学著作时已是45 岁,之后他为成功事业工作奋斗了42 年,当他80 岁的时候还写书出版。

当然,现代社会发展比较迅速,40 岁之前成功的例子已比比皆是(这也说明“我还年轻”的借口同样站不住脚)。由于各人的条件、目标、成功的内容和起始点不同,40 岁后成功的例子也仍然相当普遍。

年龄,决不能成为不成功的借口。有人不到20 岁能通晓几门外语,有人70 多岁才开始学一门外语,但同样可以达到能交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