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串味折子
6796700000045

第45章 拥抱你在任何时候;粉红闪客;就这样吃吃地说

半路下车去逛了一站式装饰家具城。在一家人体模具造型的样板间驻足,端详那些脚型手型肢体型的沙发,图案温馨的面料,糖果般甜蜜的颜色。看见几只造型如男人温厚大手的沙发,低矮松软,试着坐了坐竟忽地陷了下去,感觉像掉进草垛或棉花包里。售货小姐说:这是韩国货,船上直接过来的,绝对正宗。你看多别致多舒服阿,有拉链好清洗,关键是坐上去就像坐在一个男人的怀抱里。

啊哈,心里一惊,忙爬出来站直,笑看着姑娘说:你很懂推销术,坐在怀里!忒好。

往出走时,陷进去的感觉还依然清晰。被抱着,坐在一个人的怀里。别说,人还都有这个需要。不管男女老少强健虚弱职位级别高贵卑贱,依偎着有温暖被保护可亲拥都是从心理到生理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女人,在心情抑郁情绪低落的时候,总是先想找一个怀抱而不是快点想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而,谁都有体会,这个需要其实很难得到满足,当然是指人长大和成年以后。书上说,人贪恋拥抱与生俱来。婴儿时的啼哭不一定都是饿了,有时只因为需要被人去抱。无论多大多成熟多成功的男男女女,一样的,在他无助悲伤彷徨时都需要有一个怀抱来安稳情绪。

“让爱的人贴在心口体会着,

不需要言语解说一份默契在心中,

可以躺进爱人怀中找寄托,

世界太大太寂寞只有这一个角落。

片刻的温柔让心情解脱,

拥抱我在悲伤的时候,

你心事种种我愿意有相同的感受。

拥抱我在喜悦的时候,

你情绪所有我都梦寐以求。”

好像是柯以敏的歌吧。

记得以前有个女孩跟我说:男朋友抱看她想和她亲热,可有篇稿子要赶心特烦,就说不行。他立刻放开手,独个儿上床睡觉,她很沮丧觉得他自私。她说当时很想要一个安慰的拥抱,她说“不”是不做那件事,而不是不拥抱。

我告诉她:女人为拥抱而亲热,男人为亲热而拥抱,这也许是男女大不同。男人如果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拥抱着女人几分钟,他就无法再压抑。而女人不想跟他那个也想让他抱着,感觉胜过万语千言。

也许是现在能彼此接纳的怀抱也不一定值得信任和得到安慰,能安慰也值得信任的不一定能够接纳和愿意抱你。所以就有人设计出了那样的家具。如此说来倒不如买几只如怀抱的沙发,跟意淫似的想要谁抱着就是谁抱着,挺好。

走在缤纷的街头,看到装磺别致的小店,先欣赏店名:“舞狂花”、“青枝叶”、“乐陶然”、“都市部落”……然后进店门浏览。时装、工艺品、土特产,碰见正需要和喜欢的东西就欣然付钱。

洪晃在书里有这样的记载:“在纽约工作时我们公司对过开了一家非常大的fendi店。有次吃中饭,我的同事说要去逛,我说不去,都买不起,有什么可看的。他却说,从小,他奶奶,一个德国老贵族就跟他说,不管是不是买得起都要到最好的店去试衣服,也是一种欣赏和享受,不要因为买不起自卑,但是要避免总有一天买得起的时候不会挑东西。这是非常好的见解。后来我逛joyce之流就是抱着这种心态去的。”这口气倒像我妈教育我“穿就穿贵的吃就吃好的用就用正宗的。”不过秦皇岛还没有让谁不敢进的豪店。

中午走进一家叫“粉红闪客”的餐馆,帘子在抬头处遮断尘嚣,淡蓝的墙壁闲适地挂着几小幅油画,音乐若隐若现。我要的栗米羹和酥饼端上来,餐具竟是彩陶的,晶莹的马蹄莲大朵大朵地盛开在杯盏间。经营这店的是怎样的一位女人呢﹖她让自己的梦想安静地栖息在闹市里,人来人往却没有一丝烟火味。我就问,服务员说是个女士,在她的窗帘店没来这里。

知道像我这样喜欢小店的有许多人。曾经读到一篇周洁茹的小说《午夜场》,故事里的女孩开了一个叫“午夜场”的店,专卖各种蓝印花布。店名让人想起一部老电影,怀旧、感伤。

在我的潜意识里也很想开一个店,老得还不特别难看的时候,把一生拥有的宝贝让有缘相识的人拿走,店门在暮色初起时打开,让华灯在一瞬间照遍以往的年轮:那件没什么机会穿的丝绒旗袍,那些合体的套装,几双从没穿过的高跟凉鞋,多款价格不菲的皮包,景泰蓝的、银质的首饰,十分罕见的老唱片,几个巧克力娃,精典漂亮的香水瓶,不见不散纪念怀表,鼻烟壶,龙头拐杖——还有许多我现在无法想象的东西。那其实是在验证一点点老去的我将被多少心灵认同。

不过唯一怀疑的是,那样夜色四合的晚上,我是不是还有那样的心情坐在一个年华黯淡的小店里﹖是不是有年轻人走进来欣赏、捡拾一个女人过往的岁月﹖

1908年的秋天,一群穷困潦倒的作家和画家,栖身在巴黎一座叫洗衣船舶的摇摇欲坠的公寓楼里。这群自命为文艺先锋的人搞了一次次聚餐,菜肴包括巴伦西亚风味海鲜饭、果馅蛋挞和50瓶西班牙红葡萄酒。

将近过去一个世纪的今天,这个聚会已经成了“迷惘的一代”在文化史上不可省略的篇章。这次宴会的东道主是毕加索,这个宴会也成为《巴黎:一席浮动的豪宴》所描述的一系列宴会的开幕式。这本书,第一次从食谱的角度切入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社交圈,让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师对着一道道美味的法式大餐现身说法,成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断代史。而本书应和了如今阅读的几个流行风尚——美食、旅游、先锋艺术、法国文化和10年为一代的文化批判。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心跳,如获至宝。

法国巴黎承载着世间所有的美好——靡丽、奢华、绚烂。塞纳河畔的生活是“一场流动的豪宴”。一代名士啸聚花都,大隐于市,用才华和激情燃烧生命,最后荣龄落卧劳燕飞,尘土归隐了无痕。这是20世纪上半叶的巴黎往事,并被后众呐喊成了一代神话,毋庸置疑难以抹杀。

中国有句老话: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传统观念中,好吃与馋嘴都是贬义词。川剧《归正楼》有两句说白就很能表现穷人窘迫的生活状态:只听到,隔壁子调羹碰得碗盏响,我却还在饿“莽莽”(饿肚子);只闻得,隔壁子炖鸡又炖膀,我却在唱《卧龙岗》。成都话“饿”、“卧”不分,被巧妙用来表达剧中人物的穷困潦倒和怀才不遇。

然而,时到如今,尽管全球的好青年都在忙于发家致富,但还是发现那无因的反抗,沉沦的迷惘,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式的勇决还是以人性化的本来面目出现更具体更实在!好吃会吃有钱吃才是对一个人的褒奖。“终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嘉宾”。瞧瞧,简直是吃得酣畅淋漓,吃出了锦绣文章。所以讲述巴黎荡子们如何吃喝的这一本书,就对永不安分的食欲招了安。

作者苏珊·罗德里格·亨特“意图是与大家分享对一个特殊时代的迷恋”。书名来自海明威的一句话:“如果天赐幸运让你在巴黎度过了青春时光,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你到哪儿,巴黎将永远与你相伴,因为巴黎是一席浮动的豪宴。”

这本书走进在巴黎自我放逐的艺术家的沙龙飨宴,从食谱中找寻他们的艺术轨迹。作者在描写每一席迸发着艺术灵感的聚饮欢宴后将宴会食谱一一列举,包括海明威在圣路易岛上的牛排大餐,格特鲁德·斯坦客厅里的午后茶会,詹姆斯·乔伊斯和莎士比亚书店女主人约会的冷盘晚点,以及让传奇舞者伊莎多拉·邓肯不醉不休的香槟。20多种食谱都有详细的原料和做法说明,使今天的人仍可从中找寻这些美食的精神源头。

轻松俏皮的叙述,把迷惘一代生命体验中的真痛,改写成了一点淘气、一点怪癖、一点胎气里带来的性格缺陷。不仅如此,书中告诉我们,这些天才虽说天生有点疯疯癫癫,但其实很会享受。像常人一样,他们也很在乎口腹之道,讲究吃各式各样的美食。大名鼎鼎的斯泰因在一战的艰难岁月中也不忘了欣赏、回味偶然吃到的一顿炖兔子肉和煮土豆。实际上,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中式饭店里的土豆泥不如西餐店的那么好吃,原因在于没有放黄油和牛奶。按照书的指点,我一一巡视了厨房久置不用的飞利浦搅拌机、电烤箱。琢磨着不再以减肥的名义而是以享受的名义去超市再把黄油和奶油请回来。如果再买点咖喱黑胡椒番茄酱圆葱胡萝卜雪利酒橄榄油等,根据书中的指点,做出几道一模一样的烤鸡焖鸭煎猪排没一点问题。毕加索女友招待卢梭的巴伦西亚风味的海鲜饭,在秦皇岛还算事儿啊,大不了用虾仁代替蛤蛎。再说了,丘比色拉酱火腿肠这类东西就是我平时快餐果腹的。

估计欧洲人看到书中介绍的这些食谱也多是看看名人当初那天某晚吃了什么。反正不管东西方,饮食之道原本就不是什么一脸严肃的事儿,这样倒更显出与美味不期而遇的生动有趣来。海明威出道的时候拿着推荐信在莎士比亚书屋门口不敢进去。一天他快饿晕了,天降稿费,赶紧去吃了顿结实的饱饭,那顿有根肉肠的饭是多么的香啊。

说实在的,书中最吸引我的,不是其中一提再提的鱼子酱,而是看着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如何出现在一个个觥酬交错、通宵达旦的酒席上一舞癫狂的时候。当年格特鲁德·斯坦几美元买的毕加索、马蒂斯、赛尚、高更的画现在已经足够生活几十代的了。感喟之余,我又难免生出一些迷茫:醉生梦死,荒淫无度,或许这也是艺术的另一张面孔!如果当年厌倦了美国的极端保守的美国“迷茫的一代”可以轻松地逃到巴黎然后自得其乐,那么现在的我们需要逃离吗,能逃到哪里去呢?如果无处可逃,就不如努力革新创造,哪怕从尝试一道饭菜开始。